APP下载

舆情对政府公信力影响力的探讨

2017-10-30丁梦瑶

大经贸 2017年9期
关键词:法律常识公信力舆情

丁梦瑶

自2016年7月8日韩国正式确定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至2017年4月,中国民众自发抵制韩国事件愈演愈烈。抵制萨德事件是中国人民自发的爱国举动,向世界人民昭告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爱国精神,是“中国梦”中“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体现,然而就在2017年4月,各大新闻社交平台爆出的“辱母案”却让原本众志成城抵制萨德部署的热评一夜之间转向,大量诱导群众憎恶政府和国家的谣言被推上了新闻热点。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案件发生的日期并不集中在最近而是零散分布在去年和今年年初,而案件被却以“一夜爆红”的模式陆续分布在中国人民齐心协力抵制萨德之后。为何案件爆出事件如此巧合?为何几起案件被爆出的模式如此相似?为何在这些突然爆出的新闻下面几乎与新闻同时出现的具有极大煽动性并反对政府的长篇言论?

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舆论对执政党公信力的建设至关重要。一直以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是党的宗旨,是党的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舆论做为倾听人民心声的渠道之一,是我们党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的重要途径,及时的解决舆论反应出的问题,不仅对社会的安定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政府公信力建设意义非凡。

2017年3月,社交网络被一起司法案件刷屏了,案件大致经过如下:企业家苏银霞及其子于欢,因为无法还清高利贷,被十一名催账人限制人身自由,并受到极端侮辱。于欢刺伤四人,其中一人因失血性休克死亡,于欢一审被判无期徒刑。具体到这个个案,当事人于欢的确非常值得同情。但是我们看到,由于网络和新闻的传播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很大程度的片面和失真,在案件再审正在进行中,判决也并未生效的情况下,此案却被版本各异且真假难辨的网文推动下持续发酵,致使许多网民高呼当事人无罪,甚至被别有用心之人借题发挥,鼓动群众践踏法律,导致大批类似于“背后永远有一条路,就是犯罪”、“母不能卫,何以卫国”这样荒谬的论调甚嚣尘上。

以上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深深的担忧。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公信力为什么如此容易受到质疑,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部分引起公众关注的公职人员渎职事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应和疏导

《韩非子·喻老》云:“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曾经发生过的渎职事件虽在及时且严肃的处理下平复了风波,但在民众心里,这些事件就犹如“千丈之堤”上的“蚁穴”,虽细小却无法完全修补。在一些特殊的时间点,这些新闻常常会被别有用心之人翻出来大做文章,煽动民意。“辱母案”之后大量炒热的渎职事件便是如此。可以说,人们的愤怒,一半来自于事情本身,一半则来自对政府曾经爆出的负面新闻积累的恐惧和不满。“旧日蚁穴”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若放任其发展,这些“蚁穴”便会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演变成一场祸端。

二、群众的法律知识普及有待继续推进

在“辱母案”中,各网络平台的热点评论有很多来自于公众对政府职能部门执行工作时的质疑,这些质疑中有些不无道理,有些却荒谬的离谱。从个人感情上来讲,部分荒谬的过激言论往往能够让正处在愤怒或震惊中的群众觉得“适合”。具体到“辱母案”,当群众在各大平台网文中看到了一位母亲受辱的青年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便会选择性无视当事人致使一死两伤的过程,直接对这个双重悲剧产生了浓烈的负面情绪,在不懂法律常识也不了解执法流程的情况下,這些负面情绪便直接被导向了执法部门和政府,这种由于缺乏常识而导致对政府部门先入为主的怀疑使政府公信力严重受损,需要政府部门投入大量的精力来挽救损失。

三、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加大了网络舆论监管的难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

毋庸置疑,我们正处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式媒介,不仅改变了以往的新闻和信息传播方式,还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辱母案”之所以造成了如此大的影响,牵动了如此多群众的情绪和呼声,互联网功不可没。但便利的信息化此时也显现出了两面性,一方面,由于网络传播的迅捷,案件被更多的人所知晓,也引起了高院的重视,这对司法民主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另一面,网络平台的便利也给意图煽动民意的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使民众对政府部门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误会,给司法工作的正常开展增添了不少困扰。

在舆情力量对执政党公信力建设的影响日渐电照风行的大环境下,如何处理好舆情和执政党公信力之间的关系,成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要想处理好舆情和政府公信力之间的关系,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于互联网上引起公众广泛注意的事件,应当及时回应和疏导 《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对于公众的质疑,正面的回应和疏导往往是最适当的解决方法。面对“辱母案”引起的公众质疑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此高度重视,派员赴山东阅卷并听取山东省检察机关汇报,对案件事实、证据进行全面审查。此举一出,公众愿意逐渐从愤怒的情绪走出来,并开始用理性的思维来审视案件发生的整个过程。

二、充分运用舆情普及法律知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群众有着依法监督公职人员的觉悟是件好事。但若是不懂法,又要如何依法行使权力呢?纵观近年来谣言煽动群众情绪的多起案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公众对法律常识的缺乏造成的。我认为,在加强法律监管的同时,可以利用舆情推动法律常识的普及,例如“辱母案”,就给广大群众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普法课。归根结底此案引起争论的主要原因就是群众对法律的困惑与不解。在政府正面回应之下,很多不懂法的群众开始关注法律知识,开启了学习法律常识的漫漫长路。随着人们对案件相关法律知识了解的加深,人们偏激的言论也开始回归理性。这又何尝不是舆情与政府公信力建设相互作用的良性开端呢?

三、健全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 加快健全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使言论在网络环境下享受自由的同时还能够做到公开透明,明确网络造谣的犯罪成本,从源头上控制恶意抹黑政府形象,煽动群众的不法分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法律常识公信力舆情
婚姻关系法律常识
法律常识一“典”通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舆情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舆情
舆情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