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望中彰显家国情

2017-10-30吕亚娟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北疆边防内蒙古

吕亚娟

“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提出的深切期望。2500万草原各族人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发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在千里草原绘就了一幅幅和谐动人的画卷。

守望边疆安宁

几场连续的秋雨过后,大兴安岭深处的三角山边防哨所外,七八级的大风让人瑟瑟发抖、站立不稳。5名戍边官兵顶着大风整装出发,开始了每天的边境线巡逻。

这里是中蒙边界,三角山下就是国门。全年7个月以上的冻结期让这儿的巡防条件异常艰苦,冬季最冷的时候气温能到零下50多摄氏度。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恶劣天气,戍边官兵日复一日地坚持着每天4到5个小时的边防巡逻。在忠诚戍边的背后,不仅有信念、责任,更有荣耀赋予战士们强大的精神力量。

“我们是习主席接见过的战士。”这是三角山哨所的战士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冒严寒踏冰雪,专程来到三角山哨所慰问,并特地嘱托连队,要弘扬“北疆卫士”精神,矢志扎根边防、守卫边防、建功边防。2015年2月16日,習主席又回信勉励官兵“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再立新功”。

总书记的深切关怀,让所有基层官兵深受鼓舞。“我们牢记习主席嘱托,认真对待每次执勤,全力以赴完成每次任务。”三角山哨所的战士马中强坚定的语气里难掩兴奋,“主席在百忙之中仍记挂着我们,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

得到总书记赞誉的“北疆卫士”精神,正是我区广大官兵卫国戍边的“精神名片”。从巍巍国门到牧户草场,从广袤草原到大漠戈壁,从蜿蜒界河到莽莽林海,八千里边防线上,官兵扎根边关、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生动诠释着以“草原胸怀、胡杨意志、骆驼品格、战马雄风”为主要内涵的“北疆卫士”精神,忠实践行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铮铮誓言。

守卫边疆,亦是守护家园。在边境地区,军警民的鱼水深情也为维护安宁稳定凝聚了坚实力量。

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每月有7天都会有边防派出所的“爱民固边直通车”颠簸在人迹罕至的草原路上,为牧民采买物品;在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布拉格镇,边防派出所的官兵们倾情关爱大漠深处14位空巢老人;在包头市达茂旗明安镇,牧民巴雅尔图每年的大年初一都要在家里请边防派出所的官兵一起吃饺子……

深入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更要依靠群众。2014年以来,各地边防支队大力创新警务机制,探索形成了符合林区、草原牧区特点的警地联防机制,广泛发动边境辖区牧民群众成为协助破案的“顺风耳”、巡逻防范的“千里眼”和联系服务群众的“贴心人”。“草原110”、蒙古包哨所、草原神鹰工程、警地联动综治中心等独具特色的警务模式在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作用。近3年来,全区各地武警边防部队依靠群众化解矛盾纠纷5842起,为2.6万名牧民落实扶贫政策,争取惠民政策项目115个、资金2.1亿元,解决群众生活难题476个,边防辖区99%的矛盾纠纷稳控化解在当地。

边防固则国家兴,边疆稳则国家安。奶茶飘香的草原边陲,有限警力和无限民力的结合让军警民合力管边治边守边的新模式焕发出勃勃生机,也让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坚不可摧。

守望生态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内蒙古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东北、华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

金秋十月,位于内蒙古最西端的额济纳绽放着最绚丽的色彩。湛蓝的天空下,金色胡杨林与额济纳河交相辉映,行走其间,千年景致精美绝伦。

流光溢彩间,游人可能不会想到,这里的胡杨林曾一度锐减,居延海干涸多年导致生态急剧恶化,黑河下游成为我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居延海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西北部戈壁,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尾闾湖,也曾经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湖泊之一。祖祖辈辈住在居延海畔的苏泊淖尔苏木的蒙古族小伙青格勒见证了居延海的命运变迁:“以前干时,湖底很平坦,到处是白花花的盐碱,有时候还能看见鱼和动物的骨头。”

为了抢救和恢复额济纳绿洲的生态环境、保护北疆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务院在2000年作出黑河跨省分水的决定。经科学分水调度,黑河水跋涉千里跨省注入居延海,让茫茫戈壁重现“碧玉”。自治区积极配合,实施分区轮灌、重点调配,采取水源涵养林保护、草地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饲草料基地建设、胡杨林封育等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促进了生态恢复和改善。

在黑河水的哺育和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下,胡杨复壮更新,沙尘暴逐年减少。2016年,额济纳全旗胡杨林由39万亩增加到44万亩,近300万亩濒死的怪柳得到抢救性保护,其他植被的面积也逐步扩大。现在,居延海湿地水域面积达到6.3万亩,湿地鸟类达73种,最大种群雁类已达3000多只。整个居延海湿地范围内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得以延续。

如今,当你再漫步到居延海边,恍如置身江南水乡,无边的湖水清澈见底,芦苇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红嘴鸥追随船只、自由飞翔。

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在阿拉善盟调研时说,黑城的兴衰、居延海的变迁,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

为了保护像居延海这样的生命之源,内蒙古使出浑身解数:投资20亿元启动呼伦湖综合治理工程,恢复呼伦湖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平衡;黄河流域最大淡水湖乌梁素海,在10亿立方米的生态补水后再现清澈;乌拉盖湿地、岱海、达里诺尔湖涅槃重生……

不仅是湖泊湿地保护和治理,过去3年多来,内蒙古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干部群众把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为崇高的历史使命和重大的政治责任,积极按照总书记要求先行先试开展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以草原、森林为主体,重点建设大兴安岭、阴山和贺兰山生态防护屏障,建设沙地防治区、沙漠防治区、草原保护与治理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区,努力推动形成“三屏四区”的生态安全屏障。

林海茫茫,碧波荡漾,在追逐绿色的征程上,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共同奏响了一曲水丰草美的欢歌。

守望民族团结

在内蒙古,民族团结早已深入人心。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蒙、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55个民族。多年来,各民族不断加深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自2010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由鄂尔多斯市对口支援兴安盟的重大战略决策起,鄂尔多斯市对口帮扶兴安盟已满7年。7年来,鄂尔多斯援助兴安盟的干部每年有近300天在兴安盟奔波。“政府援建方面,鄂尔多斯市共规划援建项目29项,包括4所中小学校、6所幼儿园、3所医院、4座城市公铁立交桥、26辆公交车等,总共援建15亿元。” “援兴办”副主任王晓东介绍说,“现在,26个项目已建成投用,其余3个项目也将在年内陆续建成投用。”

民族团结是内蒙古发展进步的基石,是人民幸福、边疆安宁的生命线。

“牧区条件艰苦,没有互助什么也干不成。”在阿拉善盟大漠奇石产业园搞石头加工的其其格,至今难忘那些帮助过她的人。过去在沙尘暴肆虐的牧区,其其格从不敢想象能走入城市生活,因为一年到头赚不到多少钱,也没有手艺。“是宏魁集团教我们种梭梭、接苁蓉,生态改善了,收入也增加了。后来奇石馆的同志又教我用彩线编制奇石项链,而且进馆免收租金,我不仅学会了做生意,还进入城市生活。”

“草原母亲”都贵玛、党的优秀民族干部牛玉儒、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廷·巴特尔……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各族人民一家亲的动人故事层出不穷。

绿色笼四野,安宁眷北疆。美丽草原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梦想与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正以昂扬的姿态,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贡献。endprint

猜你喜欢

北疆边防内蒙古
守卫边防的“帕米尔雄鹰”
金鸡山上守边防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走边防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铸梦北疆
——军旅写生作品展
北疆情怀
北疆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