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草原上的金色曙光
2017-10-30冯轩
冯轩
朝阳下,初秋的赛罕塔拉草原满是金黄的色泽,天色渐渐明亮,一幅不需修饰的美丽画卷便呈现开来。如果要品味其中构图的妙处,那么一个乳白顶棚的养牛场与一座座苍翠的草垛则是再精巧写意不过的点缀。风打着旋儿徘徊游弋,把柏油路东边的哞声吹到西,又把路西边打草机的轰鸣声刮到东。
大草原上的小梦想
“攒两年钱,我也能娶媳妇了!”
在这节奏明快、声部交错的交响乐中,正把干草装袋的伟勒苏暂停手上的工作对记者说。他年轻黝黑的脸庞上沾满灰尘,眸子却闪着晶亮的光。
参加合作社后,桑宝拉格苏木的贫困户生活有了不小的改观。牲畜入股的分红加上打工,伟勒苏一家四口每年能有近5万元的收入。
“政府和帮扶企业给我们合作社资金和设备,我得把这些钱踏踏实实地用,每年拿一半利润帮老乡脱贫。”合作社的负责人吉日嘎拉原先是苏木里最懂养殖的专业户,现在这位“CEO”整天开着越野车奔波往返于鎮上、草场和养牛场间。集约化经营既有利于压缩成本,在销售上也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去年一年下来,合作社青贮和肉牛养殖的收益就高达110万元。
在政府的扶持引导之下,贫困户以扶贫项目肉牛入股,由党员中心户集中管理,产业做大、集体经济发展、贫困户受益,“党支部+合作社+牧户”的合作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牧户认可。“以畜入股、收益分红、务工增收”的“脱贫套餐”,让大多数拥有少数牲畜或具备简单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成为自力更生的劳动者。
小嘎查里的大家庭
很多贫困牧户把政府帮扶的牲畜直接卖掉,要动员他们把牲畜作为股份,加入合作社获取长期收益并不容易。在阿尔善图嘎查,副嘎查长、党员中心户恩和特木耳家的蒙古包里,一锅奶茶、几碟奶酪、一堂党课,许多国家和地方政策一经恩和特木耳解释,牧民们很快就能领会;牧民们有什么难题和顾虑,都愿意在这个场合讲出来。“蒙古包里的党课”用温暖换来成绩,2017年,恩和特木耳在苏木嘎查的带动帮助下牵头创办“唐斯格肉牛养殖合作社”,当即就有26户贫困户愿意加入。
面对确实缺乏能力的贫困户,以健康扶贫、社会保障机制为依托的“社会兜底”给了许多家庭生活下去的底气。“治病、吃药咋能不花钱?看完病回来你们不给报销我咋办?”在额很乌苏村,突发脑中风的贫困户王万成并不相信看病由政府买单这样的好事儿,儿子在外打工,老汉硬躺着也不肯上医院。驻村的“第一书记”萧广文急了,连哄带吓把王万成拽到医院,送了10天饭,还垫付了8000多元的医药费。病愈后,看到报销手续办下来,惊讶、感激的王万成就成了“第一书记”的义务宣传员。
“最让人头疼的不是穷甚至也不是病,而是那些游手好闲、整天泡在酒里的懒汉。”萧广文就任以来,深切感受过“扶贫先扶志”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如果“第一书记”没有号召力,村民们信不过脱贫政策,也就毫无致富的积极性。萧广文借来《大众心理学》和《乌合之众》两本书开始研究“农民心理学”。半年后,就连村里常年重度抑郁的李军媳妇,一见他进家,也会塞把瓜子或奶糖到他手里。“将心比心是关键”,萧广文一有时间就挨家挨户串门唠嗑,时间久了,入户调查、政策普及、动员鼓劲的工作也渐渐做得通了。村里集体承包了杏树林,人们惊讶地发现,几个最忠于职守的护林人,不就是之前那几个常偷果子的“惯犯”么!
大智慧中的小幸福
富不学富不长,穷不学穷不尽。相比务农和畜牧,旗创业创新指导服务中心则在近几年培养出一批有“几把刷子”的创业者和新型农牧民。旗里为就业者开设了母婴护理、保健按摩、皮雕制作、马头琴制作、羊毡制品、奶制品深加工等一系列课程。展架上工艺精细的蒙古袍、马靴与马头琴,很难想象出自一两年前还是家庭妇女的牧民之手。现在,就业中心的培训课程供不应求,许多牧民学到技术进入工厂或是开办作坊,既能多一份工作收入,完成生产任务后还能回牧区帮忙。
阿其图乌拉苏木的傲特根巴图是个善于琢磨的能人。2016年,他聘用了5户贫困户进入合作社工作,在奶茶粉的基础上添加了自制的奶豆腐、干肉、炒米和果条,调配包装成即冲即食的杯装奶茶,风味浓郁又便于携带。传统的手工艺搭上了网上销售的快车,这份“行走的小锅茶”一经推出便火爆了微信朋友圈,不到一年已经卖出两万多杯。
小锅茶受到欢迎,而制作奶豆腐、干肉等又是牧民的拿手活,傲特根巴图发现这是一条越走越宽的好路子,可以带动更多的老乡们脱贫致富。生意向好,因家人重病致贫的贫困户孟克开心极了,他把草场和牲畜交给孩子打理,每月打工还能领2000元的工资,日子终于有了盼头。
小牧户心中的大希望
如果说老一辈苏尼特人的眼界被局限在草原、镇子与牛羊里,甚至许多人一生都要与寒冷、饥饿和贫困作斗争,那么新一代苏尼特人已经开始把目光投向远方,他们要代表家乡去竞逐全国甚至是世界的舞台。
地处北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多年来困扰苏尼特特产走出草原的客观限制。现在,“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一难题正随着草原丝绸之路与网络交通的兴盛而日渐融解。在指导服务中心,大学毕业生赵宇坐在电脑前,打开参与创办的跨境电商平台,熟练调度着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蒙古国几地的物流运输;在隔壁提供“拎包创业”服务的创客工位里,年轻人们正雄心勃勃地讨论着微信商务、大数据、html5等概念,“我们有最好的肉、毛和奶制品,只要掌握渠道,一定会有人认可。”很多苏尼特特产已经通过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之手走出草原。
实体产业的“硬气”支撑着苏尼特人走向富裕的信心。苏尼特绒毛纺织产业园区被评为自治区“全区绒毛纺织服装产业示范基地”,其中集收、洗、梳、染、织、成衣一体化全产业链的本地企业腾达公司是园区32家企业的执牛耳者。过去,企业的业务一直停留在洗梳绒毛,工艺不复杂,日子也过得宽裕,直到宁夏一家企业负责人的话深深刺激了总经理马占海:“你们不用跟着我们学,回去把羊养好,给我们提供原料就行了。”
马占海对这句话耿耿于怀。“我们家乡的羊绒毛有产量、有质量,怎么不能做得更好?”3年来,在旗里鼓励绒毛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下,年近70岁的马占海下大成本大干一场,下游的生产厂房一座座落成,一件件精美的羊毛衫与羊绒围巾终于可以挺直腰板打上苏尼特右旗的商标销往全国。
即使是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马占海向贫困户收绒毛的价格也要比市场价每斤高4毛钱,企业每年都能解决当地上百人的就业问题。“我们信任老马。”长期受助的贫困户朝克图见证了老马带动老乡们共同致富的历程。
深秋渐冷,但在这片仍然生机勃勃的广袤草原上,金色的曙光正一缕缕照耀下来,照耀在每个向往美好生活的劳动者身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