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
2017-10-30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倡议的、辐射面广、带动作用重大的国际大工程。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以后,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得到古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成为21世纪亚欧大陆各国新一轮国际合作的宏伟蓝图。“丝绸之路经济带”既是一条互利共赢的经贸之路,同时也是一条互鉴共勉的文化之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草原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系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国际经贸合作区域。换言之,古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最扎实的历史基础和人文资本,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是古丝绸之路最有创意的当代延续和拓展。据考古发现,早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前的青铜时代,在中国与西域、西方之间就已经有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学者们称其为“玉石之路”“金石之路”“草原之路”。所谓“草原丝绸之路”东起蒙古高原东部边缘,西经南西伯利亚、中亚,进入黑海北岸的南俄草原,直达东欧的喀尔巴阡山脉,是在人类历史上形成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路程最远的丝路通道。这一狭长的草原通道位于40至50度间的中纬度地区,东西相距约5000公里,除了局部有山脉丘陵之外,地势较为平坦,生态环境基本一致。相同的纬度和特征相近的生态条件,使亚欧草原具有了地理上的连续性和人文传统上的相似性,自然形成了在形态、内涵上联系密切的区系性历史文化——亚欧草原文化。亚欧草原既是古草原丝绸之路的中心通道,也是草原文化分布最广、最密集、最发达的核心区域,曾对草原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过重要的纽带作用。
古丝绸之路作为人类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里程碑,有其特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外交意义。我国政府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指出:“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包括草原丝路在内的古丝绸之路不仅是沿线各国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最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资源。
一是古丝绸之路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地理框架上相互重叠,形成了“路”与“带”互相衬托、相互融合的地理共同体。其中的“路”作为历史地理主线贯穿“带”的始末,而“带”作为“路”的当代升华版,拓展了其现实地理范围,为其赋予了新的内容和使命,二者方向、路程相同,地理方位基本一致。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样也是横跨亚欧大陆的经济大走廊,途经亚欧大陆多个国家,总人口近30亿,向西直接与发达的西欧经济圈相连,在地理框架上与古丝绸之路相连相叠,形成了联通亚欧大陆的新的人文地理。
二是古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手段相近、目的相同,都以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为路径,以“互鉴、互惠、互利、共赢”为最终目的。古草原丝绸之路在亚欧大陆东西文明版块之间架起一个和谐互动的人文桥梁,曾经为东西方的共同发展繁荣起到过巨大的促进作用。古丝绸之路始终秉持“和平、多元、互利、共赢”的精神,为人类社会树立了不同文化、文明平等对话、和谐互鉴的历史典范。“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当代延续和创意,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和谐多元的人文传统,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向世界敞开胸怀,与沿线各国形成了全面务实合作的共建共享新格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这种“旧情”“新意”,正是其最具核心意义的价值所在,也是其生成、发展的根基所在。
草原文化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意义
草原文化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其必然性、必要性。首先,草原文化是古草原丝路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最有普遍特点的地域文化,二者相互交递并存,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文化地理新格局。亚欧草原文化在丝路沿线原住民族中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和历史亲近感。因此,草原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够增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厚重感,也能够拉近与沿线各国间的文化距离,产生一个以“草原文化”为契合点的文化“共情”效应。其次,草原文化作为包容性极强的动态文化,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共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绿色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须考虑和解决的一大核心议题。草原文化天人相谐的文化理念,顺应草原生态规律的游牧生产,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的简朴生活,崇尚自然、敬畏天地、关爱自然万物的思想伦理都是“丝绸之路绿色经济带”建设值得借鉴、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优秀品格。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样是在这一条绿色通道上谱写的新世纪绿色大合唱。
草原文化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最具广泛意义的人文基础,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新格局的构建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能够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进程,构建一个草原文化与古丝路文化、现代产业文化、科技文化、民族文化互鉴互融的新区域文化,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共建带来更和谐多元的文化软环境。二是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认同度和公信力,形成一个以草原文化为共同基础的文化同盟,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共建更具有区域性、人文性和共赢性。
草原文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复杂多变的政治社会环境,决定了其文化关系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在经济带沿线,多种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政治文化和制度文化交叉并存,相互间或兼容并蓄,或对抗排斥,关系十分复杂。而以游牧文化为基础的草原文化作为影响广泛的区系文化,在古丝绸之路沿线的游牧民族和草原群体中具有扎实的人文基础和较高的认同度,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共建有着独特的文化整合作用。
一是具有特定的文化先行作用。草原文化“崇尚自然、恪守信义、践行开放”的核心理念和包容、豁达、和谐、多元的文化品格,体现了人类社会追求和平,向往文明、进步的发展规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互通、互惠、互利、共赢精神的宣扬和普及有着十分积极的引领作用。以草原文化为基础的文化共识,能够在不同宗教和文化并存、碰撞的复杂环境中另辟蹊径,为“丝綢之路经济带”营造出一个更为和谐、多元的文化交流平台。
二是具有广泛的文化纽带作用。草原文化跨国界的地缘关系、跨时空的历史关系、跨境而居的民族关系,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最扎实可靠、最有挖掘潜力的人文基础,也是促进“民心相通”,消除文化壁垒的简捷途径,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亲和力、凝聚力的提升和以其为中心的区域文化新格局的形成具有广泛而独到的纽带作用。
三是具有积极的文化创新作用。草原文化融入和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其自身的创新发展是个难得机遇。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联系越来越紧密,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呈现多元态势。因此,必须抓住这个机遇,与沿线各国建立更加广泛、多元的互动机制,在通过同质文化、异质文化间的互学互鉴,不断完善充实草原文化结构体系的同时,用现代理念、现代技术创新创意草原文化,提升草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其培育成为亚欧草原最亮丽的区系文化。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供稿;执笔人:王其格)
责任编辑: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