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把内蒙古打造得更加亮丽
2017-10-3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路线图均提出了科学、明确的要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配套法规政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当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发展、循环低碳经济、人与自然和谐等理念已被广大干部群众认知接受,并逐步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所决定,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内蒙古地处三北、横跨东西、毗陵京津的独特区位及广袤的草原、无边的森林、浩瀚的沙漠、星罗棋布的湿地等自然状况,天然成为我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人与自然搏斗的长期实践中,长期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民族及各族人民崇尚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珍爱一草一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游牧经济,基本保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但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由于指导思想的偏颇,开垦草原,过度放牧,滥砍滥伐,使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有的地方急功近利,盲目追求GDP,无序开发矿产资源、随意破坏草原、湖泊......曾一度造成荒漠化加剧、沙尘暴频发,“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惨状,威胁着人们的生存。
近年来,在党的正确思想指导下,国家先后出台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草畜平衡政策补贴、国有重点林区停止采伐等等重大举措,为治理恢复生态突出问题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财力支持。自治区各级党政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办法,经过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努力,沙化、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等生态恶化的趋势总体得到遏制,局部得到恢复好转。全区涌现了蒙草、亿利、伊泰、多伦、奈曼、鄂尔多斯等一批生态建设的先进典型;在工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也取得明显进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正在变成人们的自觉行动。
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从总体来看,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不容盲目乐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脆弱,环境恶劣,生态系统治理难度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以资源性开发为主的经济结构和节能减排任务重,尤其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以问题为导向,主攻短板,像抓经济建设一样集中力量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
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和黄河文化经济促进会,是经自治区批准的、以服务于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繁荣经济文化事业为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社会组织。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深入基層开展调查研究,为各级领导建言献策,为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咨询服务。我们先后受自治区有关部门委托开展了自治区草原生态状况、林业生态建设树种选择、全区旗县城镇居民供水安全、牧区矿产资源开发、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全区绿色发展、全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情况等二十多个调研课题。不仅摸清了这些方面的现状,还针对存在突出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许多建议受到领导和有关部门重视。今后,我们将继续和盟市、旗县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联手,凝心聚力,组织动员广大离退休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共同致力于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央殷切期望的“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供稿单位: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和黄河文化经济促进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