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变的绿色守护

2017-10-30刘秉承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荒漠化鄂尔多斯治沙

刘秉承

2017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成功举办。鄂尔多斯向大会展示了防沙治沙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与全球共同分享了荒漠化治理经验。与会代表实地参观了鄂尔多斯荒漠化治理典型地区,采访了治理沙漠的先进人物,纷纷为鄂尔多斯人民长期与沙漠抗争的精神点赞。

38年坚守

种树难、养树难……在鄂尔多斯,树是和“难”字画等号的。好不容易种下的树,经常是一场大风刮过来就连根拔起;由于水资源缺乏,即使没被风刮走,那棵树要活下来也不容易;即使活下来了,还得防牲畜啃食,否则一圈树皮眨眼就会被啃个精光……

伊旗霍洛林場哈拉沙作业区的护林员贾道尔吉至今还记得那段艰难的岁月:“刚来的时候,这里放眼望去全是沙子,不长一草一木,一刮风眼睛也睁不开,有时候第二天早上一睁眼,半截房子就在沙里了。每年到了造林期,我们就开始筹划种树。路不好走,到处都是沙坑,小平车把沙柳拉到平地,剩下的路都靠人力背。特别是中午,太阳晒得沙子发烫,脚都不能着地,只能等着稍微凉快一点儿再往上背。每天中午在沙蒿地里凑合吃几口干粮,一干就是一整天,直到太阳落山才收工。”

艰难的环境中,需要的是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执着的奉献精神。林场的工人来来回回走了好几拨人,贾道尔吉硬是咬着牙留了下来,一待就是38年。

有这样一组数据是贾道尔吉38年林场工作的有力见证:林场面积为6万亩,贾道尔吉一个人就种了将近万亩的树。

“到现在我一直有一件事情想不明白,那时候一次背着六七捆沙柳,就是120多斤,在沙子里走2里地,而且来来回回地走十几趟都不觉着累。”就算以10趟算,贾道尔吉种树时,一天都要背1200多斤的沙柳来回走40里地,走的还是随时能把脚陷进去、被太阳晒得滚烫的沙子地。

造林难,护林更难。贾道尔吉说:“过去,我们这个作业区有很多野生的沙地柏,周围的人偷着来割,拿回去卖钱,我们就一晚上不睡觉在沙地里守着。现在半夜两三点钟,如果外面有动静,就得爬起来去看看,怕有人来打猎,更怕有人带火种进来。”

除了坚守,贾道尔吉想不出更好的词汇来形容自己这38年。那个当年正值青春岁月的20岁小伙,如今已变成两鬓斑白的老人。38年的漫长岁月,他几乎都是在伊金霍旗那片沙窝窝里度过的。

如今,贾道尔吉最惦记的还是树。“虽然还想继续种树,但是年纪大了,加上年轻时爬沙梁栽树落下了腿疼毛病,现在赶上变天,腿就疼得厉害,手脚也不利索。只好让更多人来种树,我还接着守护它们。如今看到黄沙治住了,给国家做了一些贡献,植树造林也造福了子孙后代,我知足了。”

有幸的是,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不少林场周围的群众都加入了义务植树的队伍。如今的贾道尔吉可以卸下绝大部分植树重担,专心守护着那片几代人共同铺就的绿色。

“愚公”兄弟

布和决定回家乡种树的时候,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傻。

上个世纪90年代,布和放弃跟随父亲学医,在城里搞基建、修楼房,赚了些钱。2006年,令周围的人想不到的是,刚刚事业有成的他却选择了离开城市,人们的议论也随之而来。今天,布和谈到当初的选择,也觉得如果留在城市,赶上内蒙古煤炭经济腾飞的那段时光肯定会赚钱,但对于自己的选择,他并不后悔。

布和的家乡叫银肯塔拉,汉语意思是“和谐的草原”。但从布和记事起,这里的生态就一点也不和谐。莽莽黄沙包围着仅存的数千亩的绿洲,沙逼人退,怎么能和谐?

布和的父辈也不是想不到种树这个法子,但苦于一没钱二没技术,种下的树苗总是难以成活。植绿的脚步一旦放缓,沙子会变本加厉地扑打过来。

就在布和回来那年,绿洲已缩小到不到3千亩。也就是在那年,布和拉上哥哥苏和和弟弟李小龙,承包了银肯塔拉7万亩沙海,开始兄弟三人治沙种树征程,一干就是12年。

12年,让银肯塔拉的沙漠第一次披上了和谐的绿装:沙丘不再流动,风刮起的沙粒也少了,重要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绿洲不仅保住了,面积还在不断扩大。

成绩的背后,是巨大的资金投入。外地运来的树苗太娇气,在沙漠里并不好活,必须依靠本地树种。而在沙漠里培育出一棵本地樟子松并保证成活,成本至少50元。一亩沙地里要种28棵树,换算成钱,就是1400元以上。据不完全统计,布和这些年往沙窝窝里扔了至少1个亿。

如何让这些为家乡造福的植绿人不欠经济账,一直是鄂尔多斯市委、政府心头的牵挂。在相关部门的牵头帮助下,银肯塔拉成为国家4A级生态旅游区,依靠旅游发展经济,布和现在也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生态改善带来的甜头。

植绿革新

2002年,亿利集团刚组织工人去沙漠里植绿的时候,张喜旺就报了名,工钱是一天20元。

那时候,在沙漠里种树是个苦差事。当时的库布其沙漠黄沙漫漫、荒无人烟,沙漠里一条路都没有,沙子经常把车子陷进去。张喜旺和乡亲们每天早上6点钟骑着摩托车上工,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种树的地方。风餐露宿自不必说,单是每天往返三四个小时的路程,就把人的精力消耗大半。刚开始时种树经验不足,树苗常常种不活,最终结算时,根本挣不到那20元的工钱。

以前,张喜旺对植物并不了解。种树时间长了,他对各类品种的属性也摸了个八九不离十。无论是种树经验还是管理经验,张喜旺都成了种树治沙方面的“专家级”人物。在实践中,经过长时间摸索,张喜旺和他的同事们发明了水冲沙柳和电钻种植法。

水压枪向沙地中一冲,一个拇指般粗细的沙坑就被冲了出来,1米长沙柳苗往里一插,只露出10公分左右的头,继续浇水并夯实土后,沙柳苗就能活下来。

这种方法让植绿的速度快捷了不少。以前连挖坑带栽培,怎么也得5分钟左右。而现在,只需大约5秒钟,水压枪或电钻就能打出一个树坑来,苗木的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保存率达80%以上。与挖穴种植方式相比,每亩能节约成本2000多元,两个劳动力一天可种20多亩树苗。

对于这种种植方式,张喜旺和他的同事们都谦虚地说这不过是“一个意外的启发”。但如果没有他们此前日复一日的实践,怎么会有这种“天上掉馅饼”式的意外呢?

凭借着这种种植方式,杭锦旗的库布齐沙漠发生了惊人的逆转。此前,是沙进人退,植绿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沙漠扩张的速度;而现在,则是人进沙退。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种植方式变革,使得较量的天平偏向了人类一方。

英雄的鄂尔多斯治沙人凭着执着付出和不变守护,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境内荒漠化土地从1977年约占总面积的86%减少到2016年的23%。今天的鄂尔多斯,不仅已经实现了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嬗变,还赢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一项项美誉。人在绿中,城在绿中,绿色的大地、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让人们在这里尽享绿色生态福祉。

责任编辑:王 丹

猜你喜欢

荒漠化鄂尔多斯治沙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网友留言 “鬼城”救赎该借鉴海南
“危机”鄂尔多斯
用开放促发展
人人创业方能天天向上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