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画卷底色足

2017-10-30刘佳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残疾儿童

刘佳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来到呼和浩特,先后在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伊利集团液态奶生产基地与和信园蒙草抗旱绿化股份有限公司深入调研,并提出“要使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要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等一系列民生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切嘱托。呼和浩特市牢记总书记嘱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为契机,百姓安居、社会福利、生态绿化、水电路暖等民生建设项目突飞猛进,魅力首府更添风采,百姓生活更加舒心。

脱贫攻坚,小康路上不掉队

“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始终牵挂困难群众,心系百姓冷暖。“咬定目标不动摇,精准发力不松劲,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打好这场硬仗,首府信心十足。

托县古城镇韭菜滩村,地广人稀,可由于盐碱地较多,土地资源不好,所以村里一直摘不了贫困的帽子。2016年,韭菜滩村被托县列为扶贫攻坚整村推进的贫困村,镇里根据该村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农户+种植养殖合作社”的扶贫新模式,通过集中饲养肉羊,助力贫困村民脱贫致富。合作社按低于市场的价格赊销给贫困户特色优质种羊,贫困户再把种羊托管于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提供养殖、管理等全部配套服务,并按高于市场收购价格的10%到20%回收肉羊。古城镇有18户53名村民靠这种方式脱贫,真正实现从“输血式”的生活救济型扶贫,向自主发展的“造血式”开发型扶贫转变,把一次性扶贫变为可持续性发展的帮扶,真正做到了帮助农民精准脱贫。

2017年,呼和浩特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共4008户、7994人,全市扶贫工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首府采取超常规举措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确保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武川县与清水河县成功摘帽。

台格斗村65岁的齐拴拴是全村30户、6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为了让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早日脱贫,村委会建立了扶贫台账,为贫困户出主意想办法。今年4月起,齐大爷经村委会介绍到盛乐经济园区当环卫工,现在一个月能拿1500元工资,再加上退耕还林的钱、三五亩地的收入,一年下来也能拿到20000元,比起以前足足多了10倍。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通过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创业就业扶贫、生态建设扶贫等措施,多措并举推动精准扶贫。2016年,筹集就业专项资金2.9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亿元,帮助2.1万名高校毕业生和5479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7.4万人,实现16909人精准脱贫。劳动者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稳定增收的同时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教育优先,民生实事红利多

2014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呼和浩特市儿童福利院看望残疾儿童。看到“模拟家庭”的“妈妈”景凤英,他伸出手说:“‘妈妈好,和你握握手。”“带了几个孩子?”“4个。”“不好带吧?”……他关切地询问了有关情况后说:“这样的方式很好,有家庭的温暖感觉。”

“想起2014年习主席来我们家的情景,我现在还特别激动。”景凤英回忆说。习近平走后,景凤英把与总书记那幅珍贵的合影洗成照片,挂在客厅墙壁上。她说:“我时刻提醒自己,习主席那么关心福利院里的残疾儿童,我就要当个称职的‘妈妈,不让孩子们吃苦受罪,这样才能让习主席放心。”

“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重要,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总书记的话情真意切。如今,“模拟家庭”这种抚育方式已发展到山东、贵州、广东等地,甚至进入到养老院,越来越多残疾儿童和孤寡老人从中受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加大教育投入,优化学校布局,创新工作机制,均衡教育资源,努力缩小城乡间、校际间差距,着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呼和浩特市近年来在教育领域作出一系列努力。

“十二五”期间,呼和浩特市投入资金53.05亿多元,在实施“校安工程”的同时,新建、改扩建164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8.6万多个;投入3.8亿元购置音体美图书、实训设施、实验设备和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投入1.87亿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做到城乡全覆盖。

“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重点民生工程,做好民生基础工作”,总书记的话含义深刻。

牢记总书记嘱托,呼和浩特市直面民生难题,回应民生热点,为首府百姓书写和规划着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愿景。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全面启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乌兰夫纪念馆、儿童探索博物馆、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一批文化场馆投入建设,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加快推进游泳跳水馆、体育馆及一批小型文体馆建设,“健康呼和浩特”全面推进……一件件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为百姓津津乐道,人们对充满希望和阳光的新生活满怀憧憬。

环境改善,塞外青城更宜居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期间,十分关注我区的棚户区改造问题,他再三叮嘱,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

努力帮助群众解危解困、改善居住生活条件,呼和浩特市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棚户区改造为抓手,大力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倾力打造“开门见绿推窗见景”的宜居城市。

62岁的王玉荣生活在呼和浩特团结小区。经历30年风雨之后,小区基础设施破败不堪,私搭乱建现象严重,雨后道路污水横流,停电停水成为常态。2012年,呼和浩特把团结小区改造列为迎接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重点工程,历时5年,拆除所有违建,重新规划绿地,改造升级基础设施。走进今日的团结小区,低矮破旧的凉房、堆积成山的垃圾、露天占道的马路市场不见踪影,干净整洁的街道、郁郁葱葱的绿植和设施齐全的公园映入眼帘,常年困扰居民的用电、用水、用气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王玉荣激动地说:“现在环境好了,亲戚们都不认识团结小区了。”

从今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将用3年左右时间,投入资金约1263亿元,分年度组织实施中心城区范围内95个棚改项目,依法征收6万亩集体土地和2680万平方米集体土地上房屋,妥善安置11.29万户、约30.3萬名被征收居民。

如今,最让百姓感慨的就是首府环境的变化,公共厕所智能化,青城驿站功能化,作为首府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呼和浩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开始向“精细化”迈进。大青山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成效明显,“三环两带”园林绿化全面推进。今年,呼和浩特新增146处绿地公园,植树400多万棵,青城之名,实至名归。市民吴先生谈起如今的生活环境赞不绝口,“以前都是羡慕别人的青山绿水,现在我们自己家门口就有了青山绿水。”

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呼和浩特不负总书记嘱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画卷上,铺上了厚实的民生底色。

责任编辑:王 丹

猜你喜欢

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残疾儿童
呼和浩特之旅
对一道中考试题的研究
如何与残疾儿童做活动
诗书画印
残疾儿童招生入学要“全覆盖、零拒绝”
河南:实施“一人一案”确保适龄残疾儿童入学
呼和浩特市将对部分公办、民办高中进行整合撤并
书画
风之彩 墨西哥残疾儿童绘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