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产对接大市场
2017-10-30王英楠
王英楠
“要探索一些好办法,帮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真正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期间提出的殷切期望还回响在耳畔。
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区先行先试三项重点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推动我区农牧业产业链条不断强化、创新活力不断增强、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壮大。
龙头企业打造富民样本
临河农场一望无际的麦田里,洋溢着农民丰收的喜悦,农民孔宪忠告诉记者:“我们合作社流转了一万多亩土地种植有机富硒小麦,每亩纯收入超过1000元。收完小麦,一部分土地还可以复种西兰花,每亩纯收入1800元,两项加起来大约3000元……”近几年粮食价格逐年走低,可老孔却靠着种小麦富了起来。谈到致富秘诀,他说:“很简单,一方面要种出高质量的小麦,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和企业签合同,按订单销售。”
老孔所说的企业,就是内蒙古兆丰河套面业有限公司。兆丰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石碾制粉工艺制成的面粉,市场价能提高到每斤几十元到100多元不等,附加值提高了几十倍。公司根据产品特性的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地与农民合作社及农户建立起不同的合作模式。2016年,公司与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个乡镇苏木的2100余家农户签订了种植3万亩绿色富硒小麦的协议。
在落实总书记要求的实践中,我区不断强化企业和农牧民两个主体地位,推动农牧业个体生产向专业化组织生产转变、家庭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农牧民向产业工人转变。
蒙草生态环境集团在扎鲁特旗4个苏木建设了50万亩优质牧草基地,基地农牧民可获得初始入股分红、草牧场流转利润和就业工资3项收入,户均年收入11万元;小尾羊集团实施“引农入园”和“托牧放养”,使3万多农牧户受益,户均年收入突破5万元;伊利集团投资3亿元成立融资担保公司,由企业为奶农提供专业、定向的金融服务,让农牧户与银行“加为好友”,累计帮助300多家牧场完成融资贷款9亿元;东达蒙古王集团通过沙产业扶贫和扩镇移民,使当地的贫困户和城里人“加为好友”,吸引了上万人到小城镇就业……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加为好友”,使农牧民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促进了城乡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
一家龙头企业就是一个标杆,一批龙头企业凝聚成强大的合力,成为推动我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蓬勃力量。2014年9月,自治區党委、政府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全面铺开我区整体推进建立完善龙头企业和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工作。
经过3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我区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之间已从单一的产品、原材料供销关系发展到多元化的利益联结关系,形成了股份合作型、订单合同型、价格保护型、服务协作型和流转聘用型等5种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通过利益联结,有效缓解了农牧民“卖难”问题,带动了农牧民增收,推进了产业规模化经营,促进了龙头企业提质增效。
目前,全区有1505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占规模以上龙头企业的81%。全区有39万名农牧民在龙头企业实现就业,214万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
合作社拓宽致富路
金色九月,杭锦后旗康尔徕绿色食品专业合作社主动与山东客商对接,为2000多亩大棚彩椒找到了“婆家”。合作社理事长裴军武说:“过去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依托专业合作社,现在可以做得很好、赚得更多。”据了解,合作社按照“八统一”模式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创造了订单生产型、长期流转型、反租倒包型3种经营模式,解决了村民担心的种什么、怎么种、卖不了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农企双赢。如今,康尔徕绿色食品专业合作社通过这3种农企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带动农户5200户,间接带动农户6000户,户均增收6400元。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既让企业“动”起来,助力农民增收,又让农民找到了主心骨。
在“咩咩”的羊叫声中,我们来到了距离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70多公里的腾飞合作社,见到了在羊舍里忙活的宋俊平。今年42岁的宋俊平是四子王旗巴音嘎查腾飞合作社社员。腾飞合作社与赛诺公司签订总订单,组织农牧民为公司繁育杜泊羊和当地羊的杂交品种“杜蒙羊”。公司免费为农牧民提供胚胎,合作社集中为农牧民的母羊进行杜泊羊胚胎移植,并对受孕的母羊进行技术跟踪,公司以1200元的高价回收3月龄杜蒙羔羊。同等饲养条件下,3月龄杜蒙羔羊比当地品种羔羊平均增重速度快62.5%。杜蒙肉羊市场价格更高,综合经济效益是普通羊的1.5倍。谈到杜蒙羊,宋俊平难抑兴奋:“自从加入合作社,再也不用为羊价发愁了。我家有300多只羊、3000多亩草场,一年收入能达到15万元。”
以往,龙头企业直接与农户交易成本较高,“价低伤农、价高伤企”的矛盾比较突出,需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部分农牧民自己组建合作社,把农牧民组织起来,以团体形式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农牧民市场话语权、增强市场影响力的目的。龙头企业直接跟合作社打交道,签订稳定的供销合同,采取最低收购价、利润返还等方式,通过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在建立健全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过程中,我区龙头企业和农牧民主动参与的意识越来越强,农牧民、加工企业、合作社之间,形成了合理的供需对接、利益共享格局。截至2016年底,全区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达到7.77万家,农牧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纯收入4829元,占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4.8%。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致富”
在内蒙古和盛生态育林有限公司的油松基地,满目苍翠,当地农民郭金宽正准备把“林地散步鸡”下的蛋送给城里的朋友。“龙头企业没进来前,我们这些农民连弯杨丑柳都种不活。如今在家门口种树,不仅一年能挣到5万多元,还眼看着家乡的沙窝窝变成了绿坡坡。”郭金宽乐呵呵地说。
在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胡同镇的永丰农业科技扶贫示范园里打工的任建平夫妇高兴得合不上嘴,夫妻俩告诉记者,他们俩都在扶贫示范园里工作,两人一个月一共能拿5000多元,生活越来越富足。任建平说:“现在政府的扶持政策是真正扶到了家门口,这是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后给老百姓,特别是给我们贫困户带来的实惠。”
在内蒙古大地,从东走到西,和任建平夫妇一样告别“单打独斗”的散户经营,转而与企业组成利益共同体的农牧民比比皆是,方式也多种多样。在兴安盟突泉县永安镇永长村,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仁宝忱夫妻俩享受到盟里的“承贷分红”政策,银行将支持贫困户的扶贫贷款发放给企业,3年后本金由企业偿还,农户不承担贷款风险,还可按照每年10%的分红按月领钱;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阿拉腾图古日格嘎查,牧民哈斯巴特尔把羊卖给当地的大庄园实业集团,企业一年四季收购牛羊,保证好肉有好价,让农牧民的收入有了保障;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苏海图嘎查,牧民胡开竟将草场退牧还草,种植梭梭和肉苁蓉,产品卖给当地企业,还能拿到每亩260元的政府补贴,年收入保守估计在10多万元……
2014年以来,自治区把完善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作为先行先试重点改革任务之一,力推新模式,使紧密型联结比例达到43%,较2013年提高13个百分点,带动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截至目前,我区210多万农牧户通过订单合同型、股份合作型等利益联结模式,被纳入和盛集团、伊利集团、鄂尔多斯集团等农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麾下。
数字的变化,见证了我区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的不断深化。各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内蒙古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起来,架起了城乡要素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与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致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