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经济时代中国创意阶层的特征初探
2017-10-30张紫霄
张紫霄
摘 要: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阶层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职业群体。在社会学中,“阶层”一词来自源于社会分层理论,但是,我国对创意阶层的研究却更多偏向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称其为“创意人才”并强调了其经济学意义。文章旨在尝试以社会学视角还原中国创意阶层的价值。首先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创意人才”和“创意阶层”概念进行辨析,并以埃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中国“创意阶层”的社会意义。然后结合实际提出了我国创意阶层的简要特征。
关键词:创意阶层 社会分工 创意人才 创意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9-177-03
一、“创意人才”与“创意阶层”概念辨析
“创意阶层”一词源起于美国经济发展学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在2002年所著的《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在该书中,佛罗里达提出,在创意经济时代,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这个阶层依靠创意来创造经济价值,并从事着旨在“创造有意义的新形式”的工作{1}。社会分层理论认为,一个阶层的成型,应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阶层的群体地位特征,即具有较明细的阶层行为边界;并已形成了相应的阶层认知——对其阶层的社会地位及功能的自我认同及社会认同{2}。目前,我国对社会阶层分析比较权威和流行的是1999年陆学艺提出的当代中国“十大社会阶层模型”,以职业分工作为其划分机制,并提出了阶层划分的三种资源即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技术)资源。
在我国,受到历史和社会体制的影响,阶层分析一直较为敏感,因此,国内对创意阶层的提及甚少。一些研究倾向于“创意人才”等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李元元(2011)等提出创意人才最独特的特征在于其经济学特征,具有稀缺性、价值型和不可替代性,并创建了创意人才激励模型。林剑(2012)等认为创意人才也是一个群体概念,对这一群体的研究实际上源于创意阶层的研究{3}。还有一些研究模糊概念,认为国外学者提出的“创意阶层”在中国的国情下就是“创意人才”。需要明确的是,国外的研究大多基于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属于社会学领域的阶层概念,而我国的创意人才概念来源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在国外的研究中详细阐述较少,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定义,较为对应的译法是creative talent/people。
笔者认为,“创意人才”研究不能等同于“创意阶层”研究,这两者之间本质上是“经济人”与“社会人”的区别,存在着研究意义和方法的根本差别。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两位创始人亚当·斯密和埃米尔·涂尔干对分工做出了不同阐释,斯密认为分工能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和一种自发经济秩序的形成;而涂尔干认为分工的功能主要不在于优化经济,而在于它对社会秩序的整合意义{4}。除此之外,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不同视域下对分工的解释,出现了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根本差别,“个体主义方法是目的决定论——个人行为是其既定目的的囚徒;集体主义方法是结构决定论——个人行为是社会结构的俘虏。”{5}在現阶段的中国国情下,人才研究在短期内具有针对性,也具有较强的经济学意义,而阶层研究对于社会整合和社会稳定更具有长远价值。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二者的部分研究成果可能会发生重叠,阶层研究的成果最终也可能会转向经济学价值体现。
除概念模糊外,关于“创意阶层”职业分类标准和统计口径,国内学者根据研究学科的不同也自成一派。王猛等(2016)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大类别为基础对照佛罗里达对创意阶层的界定{6},涵盖较广且过于笼统。Qian(2010)认为创意阶层的本意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并认为中国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反映中国的“创意阶层”,这样的划分依据没有充分体现创意阶层特有的智力资源特性。王荣欣(2014)按照国际通行的职业编码表(ISCO88),参照国外学者的划分方法,对照佛罗里达的界定并结合中国实际{7},其职业划分较为严谨,但将创意阶层人员划分成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观点,笔者认为欠妥,下文将详细阐述。
二、中国“创意阶层”的社会学意义
中国大陆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一些关于阶级阶层的研究,但是由于阶级成分上存在模糊的界定,政治上较为敏感,因此始终没能出版权威的社会阶层研究成果。直至1999年,陆学艺任组长的“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才正式出版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并且肯定了我国进行阶级阶层划分研究的重要意义。课题组提出的“十大社会阶层模型”以职业分工作为其划分机制,其理论源自于埃米尔·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
涂尔干认为,随着现代社会分工逐步走向专业化,将会导致集体意识的衰减和个人意识的增强,这为个人的发展带来了自由的空间。“一方面,劳动越是分化,个人就越贴近社会;另一方面,个人的活动越加专门化他就越成为个人”{8}在社会学领域与涂尔干并驾齐驱的马克思·韦伯也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肯定了劳动分工的专业化的意义“专业化为技术发展开辟了道路,因此它必然会带来生产在数量上与质量上的增长改善,而这一切最终将促进公共利益,也就是促进最大多数人的利益”{9},涂尔干进一步提出劳动分工所带来的团结“有了分工,个人才会摆脱孤立的状态,而形成相互间的联系; 有了分工,人们才会同舟共济,而不一意孤行。总之,只有分工才能使人们牢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联系,这种功能不止是在暂时的互让互助中发挥作用,它的影响范围是很广的。”{10}涂尔干关注“社会共同体”,以职业承担社会整合功能。他认为职业群体之所以能够发挥社会整合作用,是因为相同职业吸引了相同心态的从业者,他们在工作中可以实现频繁的社会互动并产生合作和共享的价值观,职业群体内部会形成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组织形式,并明确职业责任和义务,使从业者追求共同的利益,并产生同质化效果。
涂尔干所提出的社会分工的整合作用,对于转型期的中国具有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依靠国家政权和集体经济即“单位制”实现社会整合。改革以后,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跨入市场经济时代,随着国有、集体体制转制,传统的整合体制“单位制”正在瓦解,新的整合社会的共同体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进入转型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解组和社会失范问题。今天的中国,产业结构已经完成了以农业为主体向以制造业为主体的转变,第三、第四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产业结构的巨变,传统的职业体系正在瓦解,社会中出现了许多新的行业和大量的从业者{11}。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催生了一批创意型职业。眼下中国的创意阶层在职业选择中则处于“自我”与“生计”的矛盾状态,正经历着过渡转折。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正经历着改革,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职业特征以制度性、重复性和机械化为主,从业者没有经济压力、没有变革动力、没有职业活力。改革以后,国有单位和工作人员刚刚跳出体制内的“温室”,经历了市场化的“阵痛”,正在探索创新生存之路。但是,在模式化思维的长期束缚下,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今天转制后的新型企业仍然带有体制内的痕迹,需要快速转型,激发员工创新激情与活力。另一方面,这一职业群体还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从业者缺乏职业荣誉感和敬业精神,没有职业道德的束缚。在经济压力下,一些人会为了工资的增加和职位升迁而频繁跳槽,加之一些创意企业对员工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从业者对自我价值的评价标准还停留在低级层面,以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为主的传统观念仍然凌驾于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之上。endprint
根据涂尔干的理论,一方面,将创意群体“阶层”化,可以充分发挥个体差异性,并平衡产生在这一新的职业群体中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通过建立职业道德规则,使这一群体得以稳定和紧密团结,能够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个人职业优势。因为个人“只有在道德上认同他在分工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他才能够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享有高度的自主性,才能够既免受无差别社会中那种严厉的道德一致性的专横,又免受不可实现的欲望的压抑。”{12}另一方面,劳动分工的整合作用还体现在职业群体形成了新的“社会共同体”。中国由职业而形成的社会共同体与西方社会不同。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和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团体格局”是由大的团体维系,比如宗教,而“差序格局”是由个人向外推而形成的一层层关系,形成依靠私人联系维系的社会关系网,“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群系中发生意义”{13}。中国的职业群体正代表了这种特有的“差序格局”,由职业共同体而形成中国人的“小圈子社会”,成为推进人们日常交往的途径:具有共同利益和理想追求的从业者之间得以在日常工作中实现更多的沟通交流,增加了个人对职业的认知和敬重,强化了职业荣誉感和敬业精神。
三、中国创意阶层特征简析
创意阶层的提出离不开创意经济,其职业意义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中。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创意产业的特征,创意阶层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这一职业群体以“创意”作为创造直接经济财富(包括社会经济财富和个人经济收入)的手段。第二,“创意”形成主要劳动成果。第三,个人的作用和价值充分体现在劳动成果中。除此之外,我国的创意阶层和创意产业还具有如下特征:
1.职业阶层特征。除了创意能力受到体制和制度的束缚,我国在城市建设、人才培养、企业管理模式和人才激励制度上尚未成熟,孕育“创意”的社会气候还没有完全形成,作为新兴职业阶层,创意阶层整体职业水平参差不齐,人员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一方面,全民性“创造教育”长期缺位,国民整体创新意识不强,审美能力存在鸿沟,作为创意产品的市场消费者,大众消费观念与创意工作者的生产成果形成鲜明落差,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不能良好衔接,并由此带来不良反应。一些从业者为经济利益,主动迎合大众审美趣味,不惜拉低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整个行业水准,导致我国某些创意行业水准始终停留在低端,缺乏国际竞争力;还有一些从业者由于劳动成果不能产生对应的市场认可,认为自身价值无法得到体现,对该行业长期失望而转向其他行业,导致产业人才的流失。
创意阶层对经济生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通过创意性因素产生高附加值产品,创新力和创造力是创意阶层特有的智力资源。创意阶层是市场经济的一员,其个体价值的实现不能离开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因此,创意工作者经常会在自我表达和市场接受的矛盾中挣扎。根据符号学理论,创意型产品是一个符号创新的过程。由于受众对符号的认知是建立在已有认知基础上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符号的创新应当适度,否则会导致认知过程的断裂。在转型期中国的创意产业中,创意工作者应当具有市场经济意识,具备平衡市场需求与个人创造欲望的能力,接受市场供需规律,将个人创意与产品完美结合,并且能够在市场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我。
另一方面,我国的创意阶层还没有形成明确的阶层认同。由于认同是在社会互动过程的结果,是在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自我观照和规范的学习而形成的。{14}因此,从业者在职业成长期更倾向于依赖组织的平台,通过在组织内部频繁的互动形成自我认知,寻找群体归属感。但是,在组织化环境中,个人的创意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收入,代表企业的文化和利益追求,个人的创意灵感和能力的发挥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个性的压抑会增加从业者的挫败感。此外,在当下中国的创意企业中,人才培养和激励体制还没有与员工个性化需求形成良好的互动,难以满足创意阶层特有的学习和体验性工作需要。我国一些创意企业对创意阶层的价值认识不足,在薪酬制度上仍采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个人工作能力与所得报酬不成比例,严重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强化了人才的流失。
2.创意产业正处于起步期。我国的文化产业兴起较晚,2004年,我国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作为首个国民经济分类指导标准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首次对文化产业的内容进行科学划分和全面统计。我国文化底蕴深厚,因而早期的文化产业更强调文化特征,近年来,文化产业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文化附加值”为传统工业产品带来新的市场生机,我国在科技和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视创意和创新的作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排在首位,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自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创新”一词出现超过千次。国内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称“文化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视“创意”元素在文化产品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北京市在2015年7月发布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征求意见的修订稿中,强调了在制定过程中“突出创意活动附加值的研究思路”。由此可见,创意性行业已经在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异军突起,职业特征正在凸显,并逐渐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中逸出。今天,中国的产业结构和职业体系都在经历着巨变,创意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创意阶层也渐见雏形。
四、小结
我国的创意阶层现阶段还处于转型期,正经历着由文化人向创意人的转变{15},创意程度和创新能力受到文化程度、城市开发度、政策包容度等方面的制约,水平良莠不齐,分化严重,仍然存在着“文化人没创意”或“创意人没文化”的现象。近几年,我国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目标,重视创新创业人才流动,鼓励大学生和企业员工自主创业,为小微企业顺畅投融资通道。这些非组织化的经济社会小“基因”能够灵活多变,具有非凡的扩展力和影响力,可以形成社会活力和经济动力的主要来源,而这些人群,正是(下转第180页)(上接第178页)在突破体制化束缚之后,未来将成为我国创意阶层的主要代表。
注释:
{1}[美]理查德·佛罗里达.司徒爱勤译.创意阶层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79-80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54
{3}林劍,李中斌.创意人才研究述评[J].经济问题探索,2012(10).165-171
{4}杨光飞.分工的意涵:优化经济还是整合社会——亚当·斯密和迪尔凯姆对于分工的不同阐释[J].江汉论坛,2005(3).30-33
{5}汪和建.迈向中国的新经济社会学——交易秩序的结构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64
{6}王猛,宣烨,陈启斐.创意阶层集聚、知识外部性与城市创新——来自20个大城市的证据[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1).59-70
{7}王荣欣.中国创意阶层的空间流动[D].广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4.15-20
{8}[法]涂尔干.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91-92
{9}[德]马克斯·韦伯.于晓,陈维刚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126
{10}[法]涂尔干.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24
{11}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2}[英]吉登斯:郭忠华,潘华凌译.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260
{1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43
{14}周晓虹.中国中产阶层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3
{15}张迺英,笪祖秀.我国创意阶层的崛起及构建对策[J].经济论坛,2010(11).143-146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共北京市海淀区委宣传部 北京 100000)(责编:吕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