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路径研究
2017-10-30左军于钦明陈卓
左军++于钦明++陈卓
摘 要:创新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万众创新”时代,高校应主动作为,顺应时代潮流,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要求,建设资源共享、竞赛实践、校企合作“三位一体”的实践平台;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效性为目的,打造优质的教师团队,构建实践育人基地、政府、社会“三方融合”的保障体系,并最终形成“学生勇于创新、学校鼓励创新、国家扶持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万众创新;创新创业;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8-0120-03
党的十八大以来,“双创”潮流如火如荼,许多有志青年投身于创新创业大潮。李克强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创新创业教育正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肩负着在创新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强调:“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可见,“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遵循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重点,从教育模式、实践体系、保障体系三方面入手,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帮助青年学生实现“创新梦”“创业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一、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习近平强调,“要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三方面入手,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通过培养大学生自由畅想、敢于梦想、勇于突破的精神,使大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求的新世纪人才。
1.树立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理念是实践的先导,富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条件。现今,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多次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必须要把科技创新摆在重点位置,坚持弘扬创新精神。习近平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把培养国家急缺紧需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核心目标,以超越前人的勇气、魄力和全新的视野、理念、方法,大力培养一批充满创新精神、冒险勇气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2.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习近平指出:“要把培育创新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创新事业兴旺发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正是围绕培育创新人才这一指导思想而选择和设置的课程,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最主要的工具与载体。建设一套系统、完整、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将各类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其中的创新资源,紧紧结合专业实际,以指向性、多样性、综合性为指导方向,构建以教学、模拟、实践为基本途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分层施教的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竞争能力;其次,要紧紧结合《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对人才的要求,遵循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的原则,选择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着力构建以教授创新知识、增强创新激情、培养创新精神为主的课程体系;最后,要将经济、管理、法律、投资与理财、市场营销等与创新创业密切相关的知识融入到课程建设中来,完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3.探索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创新人才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样的教学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引导性、实践性、系统性、开放性为原则,坚持启发式、探究式、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破除“高分低能”积弊,真正培养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在教学原则上,要坚持由“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变,自觉运用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思维、科学范式、科学知识,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激情;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以人为本,运用启发、研讨、辩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积极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知识讲解与能力培养相耦合,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课堂教学上,要采取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和开拓性。
二、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习近平指出,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更要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更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构建一套优质、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由创新创业事业生力军成长为未来创新创业事业的主力军。
1.创建资源共享平台。教育资源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流动、共享和有效配置提供了新的途径。利用网络手段,将海量的优质创新资源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应用贯穿式教学手段,打破资源流动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慕课”“学分银行”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等方式都是提升教育资源流动性,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拓展大学生视野的有效手段;利用网络在资源收集、整合分析、合理配置、评价反馈等方面的优势,创建一个以交流为基础,以共享为目的的全方位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創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方式,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利用网络手段,推出一批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的在线开放课程,促使名师资源尤其是优质稀缺名师资源在全国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更加自由、频繁、顺畅地交流。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随时选择、更换不同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间的良性竞争推动高品质教育资源的流通,可以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性。endprint
2.打造竞赛实践平台。李克强强调,“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大赛,“紧扣国家发展战略,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各高校也要积极探索并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隐形课程体系,搭建学校、企业、社会和创业者“四位一体”的竞赛实践平台,为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与基础设施,帮助学生在创新实践中谋进步、促发展。可以充分发挥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力举办学生创业竞赛、科技作品竞赛、模拟创业训练营等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定位、了解自身优势、弥补自身不足,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基因;可以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协会、创新创业研讨会、创业俱乐部等各方力量的带领下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唤醒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3.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产学研用结合是教育体系和社会实践体系的结合,是锻造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为企业输送更多符合企业发展要求、认同企业发展文化的优秀毕业生,而企业能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场所、工作内容、目标方向、成果鉴定及资金援助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因此,各高校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集聚和整合各方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与地方企业特别是学校优势专业的对口企业间的交流合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形成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高校可以聘请企业家、产品研发人员和一线工程师担当学校课程顾问,用丰富的创新和实践经验,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指导;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短期实习培训,从事企业生产,参与企业管理,感受企业文化,获取实践经验;可以加强与企业在学术研发上的合作,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实践育人基地等,为大学生创新实践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和条件。
三、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既能协调各方力量,保证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又能鼓励、支持和保障广大青年在实现自己“创新梦”的同时,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1.打造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团队。教师是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既有创新创业知识,又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不但能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学术研究水平,更能不断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力度。因此,高校应积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引导、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方面的研究,不断提高他们在教育上的专业性、说服力和吸引力。可以广泛聘请亲身参与过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打造一支“全员参与,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保驾护航。此外,教师的思想水准、认识水平、教学水平、科研能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根本。要建立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紧跟时代发展前沿,强化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助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校要改革教师分配、考核、评聘与奖励制度,建立一套新的全职、兼职教师聘用、培养与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形成教师教学长效机制和动态管理长效机制,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就创新教育而言,要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就创业教育而言,要为学生提供模拟创业场所,以帮助学生確立创业目标,锻炼创业技能。因此,高校要大力建设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通过边教边学边做,将理论学习与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校内第一课堂、实践交流平台与校外创新创业孵化园“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格局。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可以通过走“校校结合”“校企结合”的道路,把研究室、实验室、孵化器等有机融合,建设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践基地等,为经常组织开展各类科研竞赛、创业大赛等提供训练和举办场所,形成全方位有利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园。
3.制定一套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制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培养一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需要高校与政府协同构建有利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管理制度。就学校而言,要完善管理机制,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应灵活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的相关创新创业研究和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就政府而言,要完善政策法规,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习近平同志指出:“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广大青年在创新创业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青春光彩。”因此,政府要从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入手,坚持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体系,促进创新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纵深发展。
总之,“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顺应时代要求,从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弘扬创新精神,强化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形成“学生勇于创新、学校鼓励创新、国家扶持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全社会都要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N].中国青年报,2013-11-09.
[2] 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69-73.
[3] 刘艳,闫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4] 孙蕾.试论大学生创业中和支撑体系的建立[J].继续教育研究,2015,(7):23-25.
[责任编辑 吴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