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粮丰收看农业供给侧改革成效
2017-10-30胡璐董峻
胡璐 董峻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据农业部预计,今年头一季粮食又有好收成。夏粮丰收不仅为全年粮食生产打下好底子,也反映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今年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年。这项始自2015年的改革,为我国农业农村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
从要产量到求质量:优质麦品质效益双增加
6月中旬,在河南浚县的30万亩集中连片麦田里,金黄的麦穗随风舞动。这里曾是河南小麦单产最高的麦田之一。去年,地边“高产创建实验田”的大牌子悄然间被换成了“优质麦基地”。从追求高产到更加注重品质,这片中原麦田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
今年,全国夏粮布局进一步优化,品质不断提升。西南小麦品质较差区、西北条锈病越夏区、河北地下水超采区、江淮赤霉病易发区等非适宜区调减部分小麦,既减轻病虫防控压力,也减轻小麦库存压力。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优质专用小麦呈扩大趋势。黄淮北部强筋小麦优势区、江苏里下河及沿海弱筋小麦优势区、江淮北部及黄淮大部中筋小麦优势区加快形成。据农业部数据,市场紧缺的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27.5%,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
各地大力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快发展节水农业,促进降本增效。今年全国小麦节水品种面积扩大到4000万亩,比上年增加2000多万亩。其中河北节水小麦品种面积达1700万亩,增加700万亩。
随着单产、品质、价格提高,小麦种植效益也相应提升。据安徽省测算,今年小麦每亩比上一年因品质提升增值130元左右,因单产提高增值20元以上,亩均增值150元以上,全省总增收50亿元以上,可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近百元。
从保护到培养市场能力:收购更多反映市场机制
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头一炮”,2016年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说,这项改革在切实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的前提下,增强了农民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生产的意识和能力。国产玉米市场竞争力开始增强,国内玉米价格逐步与国际市场衔接,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减少,国产玉米市场空间开始明显增大。
据黑龙江省农委初步统计,在今年的春耕生产中,黑龙江省玉米意向种植面积同比减少约1000万亩,优质食用大豆则增加400万亩。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5月玉米累计进口量为35.2万吨,同比下滑87.6%。
而三大主粮中的另两个“主角”——水稻和小麦,今年国家继续在主产区实行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但收购价不再“只涨不跌”。以国标三等粮为标准品,除小麦价格与2016年一致以外,早籼稻每斤比2016年下降0.03元,中晚籼稻每斤下降0.02元,粳稻每斤下降0.05元。
业内人士认为,合理确定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使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增加价格调节弹性,有利于激活市场要素,促使生产围绕市场谋篇布局。
从一产到三产融合:农业的多种功能正在展现
推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加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力度,探索农业嘉年华、休闲农业特色村镇、田园综合体等品牌创建……
挖掘农业在生产、加工、服务等方面的多种功能,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新课题。各地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促进农业“接二连三”或“隔二连三”,实现产业链相加;通过质量品牌提升一次增值、加工包装二次增值和物流销售三次增值,实现价值链提升。
农业部一项调研显示,目前全国12.9万家各类龙头企业、27万家休闲农业企业、3.1万家农村电商和90多万家农民合作社,都初步向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方向发展,为推进产业融合提供载体支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从更深层入手,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各地通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把资源要素、人气人脉、利润税收留在农村,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等在农村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
“推进三产融合既能满足消费者对于休闲旅游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也能为农村农业发展提供新动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叶兴庆预计,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行业将继续快速发展。
6月13日,联合收割机在河北省河间市西辛庄村麦田进行收割作业。摄影/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