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面

2017-10-29陈志宏

时代青年(上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竹棍银丝挂面

陈志宏

挂面是悄然伸展在江南风里的玉须,丝丝透香,缕缕闪光。一碗清淡暖人胃,一生回味暖人心。

在中国饮食版图上,“南米北面”堪称经典。也有特例,比如东北五常大米,与南方大米相比毫不逊色,能令北人吃到香喷喷的米饭;再比如江南的挂面,北国风味的主食,丰富了南人的滋味。

南北交融好处多,天下美食交汇,身处一城,隐居一地,亦可吃遍世上美味。

江南面早在唐代就显其踪,银丝一般晶莹剔透,纤细如丝,人称“须面”,及至元朝,“挂面”一词,江南人口耳相传,此一正名,传袭至今。

面与小麦相连,密不可分,一个是皮,一个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家住江南烟雨里,只是近年不见麦苗青、麦秆黄。记得小时候,麦是村里寻常物,山林里,見缝种麦,长势喜人。

冬来麦苗青青,不识庄稼的人会感叹:“这是谁家的韭菜,长得真好呀!”徒惹人笑。农人会在一旁纠正:“这哪是什么韭菜,麦苗哇。”

冬去了春又来,麦青了又黄。

赶在江南梅雨来临之前,人们要抢收麦子。记得小时候,做农活最开心的,便是跟母亲一起去山地里收麦。麦田是旱地,树林环绕,鸟雀啁啾,风不冷不热,温温和和。在麦地,可以玩耍,累了,还可以钻进山林,歇凉。

小麦收回家,被碾成粉,拉成面,晾在风中,千里江南,便有了浓郁的面香。

拉挂面是个累活儿、技术活儿,看似简单轻巧,实则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苦和无奈。

半夜三更起床,给面粉兑水,撒盐,揉面,发面,天麻麻亮,将发好的面捏成长条,然后裹在两根小竹棍上,一拉,再拉,拉成细长的丝线,再将竹棍插在晾架上固定,一架插满,移出室外,晾晒。

若逢阴雨,劳神费力,苦累多时也无功。做挂面的师傅,对天气的敏感异乎寻常,渐渐有了预报天气的能力。太阳不够辣,风不够有劲,他们宁愿不出工——挂面干燥不了,成品就大打折扣。

等晾干了,收上案板,掐头去尾,一刀切成小段,再用纸一裹,一筒江南面,就算成型,可以出坊,上市销售。

小时候,在挂面包装纸上粘贴一块方方正正的红纸,便成了喜庆的代名词,频频出现在娶媳嫁女、造屋上梁等各式喜事场面。挂面不只是面,还是喜庆、祝福和情义。偶有客人来,主人最热情的招待,就是下碗面条,用肉丝,或者卧四个鸡蛋。

老人做寿,煮一大锅挂面,盛碗里,挨家挨户送。一碗长寿面,是温热的人情,大写的风俗。

一筒挂面,还有治感冒的神奇功效。哪个孩子因风寒患感冒了,不必打针吃药,大人煮一碗清汤挂面,不滴油,不放盐,只撒一点姜葱蒜,趁热吃下,连汤一起喝,然后,钻被窝里发一身汗,第二天起来,感冒就全好了。

江南面,细如丝,白如玉,久煮不烂,久焖不糊。绵软,劲道,余香不绝,吃了护胃暖心,虽不属三餐常备,却是待客上品。

一晃,江南不种麦已有多年,好在做挂面的师傅还在,买现成的面粉做,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

江南不只有烟雨,更有一碗银丝挂面,不需加盐,只撒些葱花,于是,白里透绿,恰似莺啼千里,风情万种。一碗江南面,如意又顺心。一面之缘,一生依恋。

有人为江南面撰写了一副对联:三碗两碗碗碗如意,千条万条条条顺心。横批是重点——江南面好。

猜你喜欢

竹棍银丝挂面
中江挂面:银丝飘香九百年
春天的雨
一把挂面——脱贫攻坚乡村行走4
竹棍出走记
“妈妈牌”挂面
“妈妈牌”挂面
银丝飘飘人年轻
—— 陕西榆林清涧老年大学校歌
竹棍出走记
碘在银丝上的吸附工艺研究
修补掉底毽子不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