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旅游与公民意识
2017-10-29吴越
吴越
与文明和自我对话
他在生与死的风景中旅行,
在众人之中你认不出他;
有时在火车上,当风起云涌,我想
他会掏出一个本子;或是
在一个烛火之夜,他的影子
会投在女修道院雪白的墙壁上。
——王家新《旅行者》
旅行赋予了现代文明文化的厚度,无数的旅行孕育并迸发了文化的灵感,催生不同区域的不断交融。
一个人,不在故乡,便在异地;不在长久的栖息地,就在漂泊的途中。那些旅途中的无数个夜晚,思想的花朵降落在滚滚车流中,在出走和回归的矛盾中,出走有多远,回归就有多迫切。一个人的一生,就是在逃离童年和回归童年的路上。
清末,被誉为“走向世界第一人”的诗人黄遵宪,用诗文记载自己的环球旅行经历。黄遵宪写过《日本国志》,是几十万字的皇皇巨著,影响了梁启超等清末学者。黄遵宪除了去过日本外,还去英国做过参赞,去旧金山做过总领事,还在新加坡当了很多年的总领事。
黄遵宪走过的那条海路,是由来自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西方航海家们探明的,当然,这里面也有我们的郑和的功劳。一代代探险家和旅行者,为后世的旅行探明了道路。
除了寻找不同文明的密码,寻找自我,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旅行就是寻找的方式之一。“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我们上路吧。”凯鲁亚克说,“世界旅行不像它看上去的那么美好,只是在你从所有炎热和狼狈中归来之后,你忘记了所受的折磨,回忆着见过的不可思议的景色,它才是美好的。”
旅行分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追寻快乐,调节生活;第二重境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改变心性;第三重境界,寻找自我,发现自我。
“我是谁?”——永恒的哲学追问。在茫茫人海中,在忙忙碌碌中,我们往往迷失了自己,寻寻觅觅,却不知道自我在何方。为了寻找自我,我们一次又一次出发。一个旅行者说:“有一年,我去柬埔寨旅游。在吴哥窟,直面辉煌的废墟,直面残破的神像,我在感到强烈震撼的同时,竟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许,破败的神就是人类的写照。有哲人说过,一个人也就是一尊破败的神。每一尊残破不堪的神像背后,都深藏着一个沧桑的自我。所以,我在那里左看右看,流连忘返。”
怀旧是现代性的一个特征,也是现代性对文化冲突的一种反应,代表了被压迫者的回归。它是一种建基在回忆之上的想象性建构或虚构。所以,旅行也是一种怀旧的方式。在旅途中,和那些古老的乡村、文化古迹对话,重拾一种旧时的生活方式,别有一种味道。
旅游的现代性和人的社会性
旅游是出于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的,离开常住地到异地短暂停留再返回原地。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人的工作性质,科技进步出现新式交通工具,使大规模人群流动成为可能。可以说,工业革命之后,现代旅游才真正出现。
英国人托马斯·库克被世界公认为商业性旅游的鼻祖,近代旅游业先驱。
旅行游览活动在历史上一直是以个人为单位的个体消费活动。而世界上第一次以一个组织的形式出现,并与运输业直接挂钩而开旅游业先河的人是托马斯·库克。1841年7月5日,他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570人去参加一次禁酒大会。往返行程22英里,团体收费每人一先令,免费提供带火腿肉的午餐及小吃,还有一个唱赞美诗的乐队跟随。
这次短途旅游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及旅游业的开端。此后,托马斯·库克率先在英国正式创办了通济隆旅行社,专门经营服务业务。
在中国,1923年8月,陈光甫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旅行部”,1927年该“旅行部”独立挂牌注册,并易名为“中国旅行社”。这是中国近代旅游企业化的标志。
1926年暮春,中旅社首次解决赴日本观樱团。此后,海外市场赓续开拓。1936年,中国参加柏林第11届奥运会的代表团及参观团的出国手续、票务及行前指导等亦由中旅社解决。仅1931年春与日本国际观光局合作,中旅社就接待了日本游览团体计20余批,参加者3000余人,他们在我国共消费了20余万元,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旅游业发展到今天,一百多年间变化天翻地覆。合格的现代旅游者,要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掌握旅游目的地的风土人情,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有与他人共享旅游心得的互助精神,具备掌握野外生存的技能和工具,懂得自救和救助同伴的医疗常识。
麦坎内尔是第一个从现代性社会学角度来解释旅游现象的学者,他将旅游者看作是“寻求真实的疏离的现代人”,认为现代人的疏离促使他们去别处寻求真实的生活。他们追求真实的程度和深度取决于他们疏离的程度。麦坎内尔将旅游看作是现代人应对现代性危机的一种手段,大众旅游正是人们治愈现代性所带来的心理创伤的有效形式。其研究为旅游赋予了新的尊严。
虽然早在100多年前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对“现代性”做了经典界定,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和不变”。然而,何謂现代性?事实上,研究者们的意见并不统一。现代性一词,早已由一个基本概念演变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种视角和范式。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旅游何谓现代性?人是艺术的集合体,在艺术的范畴内,出行增加了艺术元素。走出家门,一个人就不再是他自己,而是生命的混合体,是规则和制度的执行者和监督者,是大自然亲密的朋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