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和田玉文化漫谈

2017-10-29蔡剑锋

新疆艺术 2017年2期
关键词:和田玉文化

□ 蔡剑锋

玉雕作品《国色天香》

玉出和田,新疆的和田玉冠绝天下。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玉器之国:7000年的用玉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史。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传承之久,扩展之广,器型之众,工艺之精美,影响之深远,均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个奇迹。从历史的角度看,某个王朝从建立到鼎盛以及消亡、某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的诞生、演变以及消亡,在千年历史中此起彼伏,绚烂过后而最终落幕,和田玉和玉石文化却一直在中国传承至今。甚至可以说,中国玉文化和中国文化史是同步的。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中形成了全民族的爱玉之心,而玉文化本身,则当仁不让的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嵌入了中国的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各领域,在中华文化五千年文明史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

而中国新疆和田,喀喇昆仑山出产的和田玉山料和玉龙喀什河出产的新疆和田玉籽玉,无疑是所有玉文化的根源和“真玉”的代表。

一、和田玉在历史上发挥了通灵神物、皇家圣物等象征作用

从历史上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之前,昆仑山的先民就发现了和田玉,将其制成生产生活用具以及装饰品。东汉许慎的对“霊”字的释义:“巫以玉事神”,这个很好理解了,史前是个巫术文化盛行的年代,那么巫师和神灵之间的沟通靠什么?玉!第二个资料来自于《越绝书》风胡子对越王说的一段话,他说,古人曾以石、玉、铜、铁四种材料制造兵器,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发挥了巨大威力,做出巨大的历史贡献,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夫玉亦神物也”,这说明在上古时期,玉器是作为神物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可见其地位非常之高。我们可以从反山12号墓的出土玉器中得知一二(反山墓地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最高等级的大型墓地之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雉山村)出土的琮、钺、壁及觋(xí)带魌(qī)头,骑兽事神。其展示的以玉事神的热烈壮观的宏大场面,清晰展现了史前最热烈的文娱活动,也充分展示了和田玉文化在史前就已经占据了很高的地位。

自殷商时代起,和田玉因其质地细腻柔和,厚重坚实的物理特征,成为宫庭权贵用玉主体,皇家贵族视其为珍宝,到了商代已形成规模开发,秦代以后成为中国玉雕业的高端主打材质,并逐渐成为伴随中国历史进程的皇室玉。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达官贵人们均以和田玉为尊、为正宗,这在乾隆年间达到巅峰。

二、和田玉从儒家文化中汲取了深刻的文化属性和精神价值

从文化上来看,和田玉之所以能在中华文明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其自身具备其它玉种所不具备的优质属性外,还有一个深刻原因,就是附加于和田玉之上的文化及精神价值。和田玉是中国文化精神和价值的重要物质载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据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故而儒家文化对玉文化的影响力最为深远和巨大。

玉雕作品《一鸣惊人》

玉雕作品《禅意》

在殷商时期,和田玉已经成为社会文化中道德、民俗、神灵、王权和财富的象征。在道德方面,儒家学派为进一步宣传他们的学说,需要一些物质的载体,故而在春秋时期,大儒们总结了殷商时代对和田玉的使用概念,尤其注意到王室偏爱和田玉的现实情况,用儒家的道德观念去附着于和田玉本身的各种物理特征,进行从物质到精神、感性到理性的理论创造,赋予玉以德行,即所谓玉“十一德”、“五德”之说。

《礼记》中孔子赋予玉“十一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这十一德,其实就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总体涵盖。其相对应的是和田玉的物质属性,如温润而泽、缜密而粟、清越以长等。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应“比德于玉”,玉佩光洁温润,可谓之“仁”;不易折断,且断后不会割伤肌肤,可谓之“义”;佩挂起来整齐有序,可谓之“礼”;击其声音清越优美,可谓之“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谓之“忠”,人人皆珍之爱之,可谓之“道”,等等,因而佩玉以洁身明志,“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守身如玉”亦是日常德行需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实际上指的是玉的色泽、纹理、质地、硬度、韧性五个特性。

因此,有关玉德的儒家学说,均以和田玉为物质载体,并始终以新疆产的和田玉为正宗。和田玉因此成为中国儒家文化中君子道德楷模的化身和社会文明水平的象征物:“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温润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同时,在宗法礼教方面严格规定从天子到各级官吏的用玉要求,《周礼》中规定,“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圭,男执蒲璧。”宗法礼仪为人们尊玉、崇玉、爱玉、敬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并直接影响到国内老百姓视玉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最高标准。

三、和田玉在“玉石之路”中发挥了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用

玉雕作品《花开见佛》

除了在政治和儒家传统文化上,在宗教领域中的佛教文化方面,中国新疆和田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上,于阗(于阗国,是塔里木盆地南缘一个古老的塞人城邦,有关于阗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大宛传》,称其在西域之东。盛时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丰等县市,都西城,今和田约特干遗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和田玉出产地)一度曾是大乘佛教的中心。目前历史研究表明,在公元五到八世纪,在中国中原地区传播的佛教,并不是直接从印度传入的,而是通过西域主要是以于阗为中介传入。如《法显传》记载,法显于晋·隆安五年(401年)初到于阗,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僧众数万人,多学大乘。《大唐西域记》卷十二亦述及此国人性温恭,知礼仪,崇尚佛法,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习学大乘法教。我们所熟知的“和尚”一词,即来自于阗语,“沙门”一词则取自龟兹语sama^ne,于阗语sa-mana^)之转音。

《旧唐书》卷198中:“于阗国,西南带葱岭,与龟兹接,在京师西九千七百里。胜兵四千人。其国出美玉。俗多机巧,好事袄神,崇佛教……贞观六年,遣使献玉带,太宗优诏答之”。同时,大量出土的唐代和田玉器,也有西域特征的人物和瓜果造型,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杨贵妃含玉镇暑的故事。和田玉行业里有句古话:“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而吉祥的寓意和造型中,又以观音佛像莲花金刚杵等等占据了主流位置,一直延续至今。中国佛教文化与和田玉产地通过和田玉本身和宗教文化精神形成了一种天然的结缘。将和田玉的玉石之路扩展到丝绸之路的延伸,在运送玉石的路上同时传播了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

四、和田玉的“玉”字在文字学和文化艺术里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从汉字中“玉”的内涵来看,“玉”字起源于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钟鼎文中,汉字中从玉的字近500个,而用玉组词更是不计其数,归纳总结均与珍宝有关。我们经常说的“宝”字,就是“玉”和“家”的合字,家中无玉则无宝,家中有玉才算宝,这里的“玉”也寓意着中国人家族文化的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玉来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者事物。比如珠圆玉润,金枝玉叶,金口玉言,亭亭玉立,如花似玉,玉洁冰清,守身如玉。至于用玉字入诗词的更是不胜枚举:“二十四桥明月夜,何处玉人教吹箫”“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等等。蒋勋先生在《细读红楼》中说到:曹雪芹把人生理想都寄托在宝玉这块顽石上,他对于玉这个词爱之深刻,认为玉这个字必须用在他所热爱的人身上,红楼梦中名字有玉的仅有四人。宝玉,黛玉,妙玉,蒋玉涵,分别和宝玉结有“仙缘”“佛缘””“俗缘”。文中林之孝的女儿林红玉,名字中有个“玉”字,后来为了避黛玉的讳,改为小红。曹雪芹的意思就是如果本人没有在品格文化中达到他认可的程度,名字中是不配有“玉”字的。

中国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传承也是传统思想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东方思维的一个外在物化。新疆作为“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和中转站,也作为和田玉的最正宗的产地,理应承担起将玉文化宣传、推广的职责,让更多的人认识并喜爱我们的国玉。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方式也输出国外,在输出和田玉的同时,也要输出中国人的玉德。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英国时,中国和田玉玉雕大师崔磊就曾随访,向英国查尔斯王子介绍了中国和田玉文化并赠送其一枚产自新疆和田的玉圭。体现了中华文化悠远传承,也表达了希望双方友好共处的愿望。我们也希望在新疆经济大发展的良好机遇下,重振“玉石之路”,把新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和田玉的文化形式向全国以及全世界推广。

(本文图片由蔡剑锋提供)

猜你喜欢

和田玉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和田玉子料特征
浅谈和田玉文化保护与产业发展
谁远谁近?
浅谈和田玉的发展前景
和田玉
如何鉴别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