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院遍地开花
2017-10-29张贺飞
文/张贺飞
2016年年底,腾讯研究院和动脉网联合发布了《中国互联网医院白皮书(2016)》,在所统计的36家互联网医院中,以微医、阿里健康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与医疗机构、地方政府作为联合发起方成为互联网医院的主流模式,仅微医就落地了17家省(市)互联网医院。东软熙康、智业互联为代表的IT服务商参与建设了13家,成为互联网医院的第二阵营。此外,还有医药类企业、政府、医疗机构等自主建设的互联网医院。
不难发现,诸如微医等互联网医疗机构业已成为推动互联网医院建设的中坚力量。从春雨、平安好医生等轻问诊模式(即在线辅助诊断),到打通线下实体的医疗闭环体系,再到互联网医院的出现,在这场针对医疗行业的攻坚战中,互联网医疗的创业者们可以说是多次试水,而互联网医院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之为最为成功的尝试。以浙江省乌镇互联网医院为例,预约挂号、在线问诊、远程会诊、在线复诊、电子病历共享、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一系列服务成为现实,而这些服务在互联网医院出现之前,除了预约挂号等基础服务,多半面临着政策红线的限制。
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互联网医院的出现标志着互联网医疗创业者开始回归医疗服务的本质,从最初的流量思维到医疗服务流程的再造。当互联网医院成为互联网医疗的主要模式,或是国内医疗行业之幸。一方面,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一年约有70亿人次的门诊量,其中将近60%是复诊,而医学界分析认为2/3以上的复诊可以通过在线完成,互联网医院的市场空间不容小觑。另一方面,国内医疗体系积重难返,关于医疗改革的讨论争执许久,互联网医院对医疗改革的推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地医疗机构、地方政府等同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合作,已经反映出一些利好的信号。
不过,经过一年多的拓荒之后,互联网医院已然到了另一个维度的竞争,资质、技术、安全、运营等门槛越来越高,互联网医院的窗口期或已逐渐关闭。
未来是重投入还是轻投入
在互联网医院的模式下,出现了重投入和轻投入的不同思路。重投入指的是依托线下实体医院的互联网医院,轻投入指的是纯线上模式。前者更侧重于对当下医疗体系的重建,按照“急诊科女超人”于莺的话来说,互联网医院在未来可能拆掉公立医院的围墙。而后者则是典型的平台式思维,借助互联网平台来盘活线下医疗体系。
轻投入模式的理想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医生在线开出一张检查单,通过互联网医院的分单中心将检查任务分配到离患者最近的医生那里,医生将电子处方转成线下处方,患者可以直接在当地的医院做检查,随后将检查结果上传至网络。在这一连串的线上线下服务中,用户确实可以体验到一站式的便捷就医体验。但现实却是,纯线上的医疗水平良莠不齐,面临误诊、数据泄露等一系列风险。尤其是在线上线下缺少强连接关系的情况下,轻投入模式的落地难度要高于重投入模式。
究竟哪种模式才是互联网医院的必然趋势,或许还应考虑以下3个因素。
第一,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只有医疗机构才能开展远程诊疗服务。换句话说,互联网医疗想要提供在线诊疗服务必须具备医疗资质,并按照相关要求配备必要的场地、床位、设备和医务人员。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下,纯线上医院并没有医疗资质。相反,从互联网医院遍地开花的现状来看,各地方政府已经认可依托线下的互联网医院模式。且已经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文件并没有“虚拟医院”“互联网医院”等类别,实体医院是迈不过的坎。
第二,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医院都明确指出所提供的是复诊服务,而完善的医疗服务必然包含诊断、检查、治疗、手术等一系列流程。由于涉及核心医疗服务,是否有充足的专业管理人才和医生,线上线下诊疗活动是否具备科学合理的流程规范、是否能够保障医疗质量,都是互联网医院将要面临的隐患。重投入的优势在于全程可控,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闭环服务。而轻投入模式中对线下医疗资源缺少监管,如果单从道德角度去约束医疗工作人员,结果恐怕并不乐观。
第三,互联网医院的核心在于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比如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电子监控档案等,缺少线下医院的支撑,数据采集也就无从谈起。此外,互联网医院仍处于市场教育阶段,线上线下割裂的医疗服务显然与初衷不符。且在现有的政策体系下,网上咨询、医患互动、挂号、转诊等属于医疗周边行为,诊断、开药、检查和手术等实质诊疗行为仍需回到线下医院。想要深入诊疗环节、打通线上线下形成商业闭环,实体医院已经不可或缺,况且医药电商、保险、健康大数据等业务形态的延展都依赖诊疗环节的打通。
轻投入模式能够走出此前轻问诊的困境吗?答案不得而知。当然,无论是轻投入还是重投入模式,都无法否认互联网医院存在的意义。
三大门槛摆在面前
互联网医院本身需要突破医疗法规、医疗安全、盈利模式等一层层壁垒。无论是哪种模式,摆在面前的都有三大门槛。
首先,政策门槛。就医疗服务本身来说,在医疗资质、医保结算、医师多点执业等方面若缺少地方政府支持,落地的难度不言而喻。互联网医院在当前情况下对政策的依赖更甚。未来互联网医院的难点仍是合作障碍,和政府如何合作,和实体医院如何合作,仍需要不断实践探索,或许还会走不少弯路。
其次,技术门槛。互联网医院的远程诊疗系统、电子处方与在线医嘱系统、处方审核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结算系统等都需要自主研发。试想单是亿万级的医患沟通平台和多通道视频在线远程诊断服务,就足以把不少互联网医疗公司拒之门外。值得一提的是,微医集团在C轮融资3.94亿美元后,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克服技术门槛,对其他互联网医疗公司来讲恐会力不从心。
再次,资源门槛。互联网医院的核心仍是医生资源和患者,对于主要提供碎片化服务且同类产品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医疗,能否迈过资源积累这个门槛还不得而知。纵然互联网医疗行业融资频频,可医生数量的天花板就在那里,尤其对后来者而言,邀请医生注册入驻容易,用户活跃度才是成败与否的重点。
医改的艰难已成为共识,互联网医院作为医疗行业的新面孔,确实有很大的积极性。对于未来,我们应该保留一份美好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