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梁贵友:精业务 重管理的医生院长

2017-10-29通讯员

中国卫生 2017年5期
关键词:促发展

本刊记者/李 琳 通讯员 肖 毅

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中国医院大会上,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梁贵友凭借锐意改革的开拓精神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荣获了全国“2016年优秀医院院长”称号。作为贵州省省级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院长,梁贵友坚持“人才强院、科技兴院”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医疗、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工作,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带领全院职工推动医院更好更快地发展。梁贵友常说:“发展就是硬道理”。从2014年上任以来,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如今,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已是贵州省的领头医院,梁贵友和团队用专业和敬业,谱写着西南云贵地区公立医院发展的新篇章。

“双肺呼吸音清晰,心音搏动有力,没有杂音,心脏跳的很好啊!复查心脏彩超评估心功能良好。各方面恢复都很好。祝贺你,可以出院了!”为老魏做完出院前的最后一次检查后,梁贵友收起听诊器笑着说道。

老魏是贵州省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3月15日,他和另外5名患者,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分别完成了不同器官的移植手术。经过近一个月的术后观察,移植心脏的老魏是最后一个顺利康复出院的患者。

从一而终 做优秀的业务干部

1984年,梁贵友从遵义医学院毕业后,因在全校成绩排名第一,顺利留校工作。工作之初,梁贵友选择了外科,但成绩优异的他被院长劝说到当时医院“皇家科室”胸心外科工作。“胸心外科资源少,技术力量弱、病人少、设备差”,梁贵友起初并不想去。1993年,工作了4年后的梁贵友决定到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攻读硕士,按照之前与遵义医学院的约定,3年后梁贵友如期归来。

工作3年后,梁贵友深感 “胸心外科的进步很快,知识更新很快”,1999年,梁贵友决定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修,并考取博士。如今,回忆起那段博士时光,梁贵友仍难以忘怀,“当时我的临床基础好,一般博士不能独立做手术,但我能。那3年我做了上百例手术,有很多机会。在华西的日子得到了很好的训练,直到现在,我都觉得那是最好的时光。”

毕业后,华西医院、广东、海南等几地的医院,邀请梁贵友去做学术带头人。梁贵友几番思忖,一是与母校情深,二是在华西读书时,梁贵友治疗了很多遵义的患者,“我当时想,要是遵义能做好心脏手术,那该多好?”于是他决定回去,做胸心外科的学科带头人。

2003年,回到遵医附院后,在梁贵友的努力下,医院成立了独立的胸心外科病房,开展新技术、培养人才,心脏患者生存率提高,胸心外科飞速发展。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心外科先后成为原卫生部胸腔镜人才培训基地、贵州省临床重点学科(2011年)、贵州省胸心外科及胸腔镜诊疗质控中心(2012年)、贵州省胸心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014年)、贵州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站(2015年)、遵义医学院胸心血管外科学先心病案例库(2015年),同时领衔的外科学也在2014年成为贵州省重点学科。

2016年,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心外科正式分为两个学科——心血管外科和胸外科,每年收治患者3000名。梁贵友高度重视医教研协同,推动科室临床业务发展的同时,在学术影响方面也同步提高,被选为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脏外科委员、贵州省胸心外科主任委员,成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省管专家等。

梁贵友从事胸心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20余年,具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缺血再灌注心肺损伤的防治;肺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重症胸部创伤的救治。尤其是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止方面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贵州省省长资金(2项)、贵州科技攻关项目等10余项科研项目的资助下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基础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

“科室得到成长,自己得到发展。”这样的成绩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梁贵友兢兢业业、为患者全心付出的精神、对科研一丝不苟的态度,带领着他一路走来。说到此处,梁贵友笑着说:“经常加班,晚上周末节假日加班是正常的,要么到病房查房,要么写文章、审稿、修改研究生论文。”但他不觉得苦,更多说的是,谢谢大家的支持。

发展 内涵 创新医院管理三要素

发展是硬道理,内涵是立院之本,学科建设,科研教学要抓好。医院要发展,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梁贵友深谙此理。对医院的管理,梁贵友有自己的理念,在他看来,医院管理有3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词:促发展、抓内涵、创新改革是关键。“在管理医院上,离开哪一点都不行。

在梁贵友看来,质的飞跃要建立在量的积累上。因此必须增加医院的业务量、发展新技术、疑难重症的治疗。这些增加能够为医院人才团队的发展,从而引进高层次人才,继续培养年轻骨干、增加科研课题、科研项目和成果。数量和质量的发展,还应当体现在经济收入方面。在保证医院的公益性同时,合理增加医院的收入,购进新设备,进一步推动新技术的发展。

近几年来,梁贵友始终致力于提高医院服务能力与水平,以降低平均住院日为切入点,优化流程,狠抓医疗质量,并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全面提升教学、科研、管理、学科及人才团队建设水平,取得了突出的成效。2016年,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门急诊量206万人次,同比增长8%;出院11.5万人次,同比增长7.11%;手术8.3万台次,同比增长5.6%;2016年医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项(全国医疗机构获资助数位55名),2015年、2016年连续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整形外科科技影响力全国排名18位。

梁贵友认为,提高质量是内涵当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医疗质量、服务质量是一个医院最基本的。”作为医院一把手,他要求必须引进新技术、培养大批结构合理的医疗骨干、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教学、新技术、新项目要同步抓好。“只有把建立在较高质量的基础上,同时要改善服务、流程、就医环境,这样才能使医院可持续发展下去。”梁贵友说。

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是梁贵友近几年工作的重点。如今,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每年拿出2000万元,作为医院人才培养和引进的人才团队和培训计划的资金。近年来,除了加大财政投入,为进一步提升职工的学历层次,优化学历结构,打造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梁贵友积极推进临床医学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医学博士学位培养工作。梁贵友多方联系沟通、反复协商,最终得到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的支持,帮助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培养在职博士,2016年就有79名临床医学在职人员进入同等学力博士培养工作计划。

今年,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建立了5个院士工作站,并得到了援黔专家的帮扶,将着眼在学科、技术、人才、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通过开展手术演示、学术讲座、研究生培养、科研合作等多种方式,提升医院医疗、教学和科研能力,促进医院的跨越式发展,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满意的高水平医疗服务。

医院要发展,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梁贵友深谙此理。这充分体现了他高瞻远瞩的人才培养观念,从而实现医院高端人才的跨越式发展,使学科水平再上新台阶。

学科建设是动力人才培养是核心

2017年是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学科建设年”。今年3月17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委属医院、援黔专家帮扶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签约仪式暨遵医附院“学科建设年”活动上,梁贵友介绍和解读了《遵医附院“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及《遵医附院“学科建设年”活动方案》。

梁贵友说,在“学科建设年”,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整体帮扶,并与解放军总医院高长青院士、付小兵院士、北京安贞医院孙立忠等专家签约。同时,梁贵友强调,医院计划将在2017年开展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科内涵的发展。“学科建设年”这一年,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活动工作目标及学科建设总目标要,营造悬壶济世、积极向上、协同创新的医院文化,发展一批省内领先、乃至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引领学科前沿技术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产生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全面推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在《“十三五”学科规划》中,梁贵友提出了以“立足贵州,辐射西南,放眼全国,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提高学科综合实力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促进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协同发展,全面提高医院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指导思想。

具体而言,“学科建设年”有4大值得关注的具体目标。第一,优势专科综合实力明显提高。着力打造3~5个优势特色专科(或专病),使医院诊疗技术达到西南一流、国内先进水平。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依托高新技术,打造3~5个基础好、实力强,西部一流、省内领先、国内有较大影响、具有医院特色和代表性的优势学科群。10个以上专科排名进入全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复旦版)西南前五;10个以上专科进入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全国百强。第二,打造人才新高地。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创新团队为主体,学历、学缘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力争培养一批学科领军型人才和青年精英人才;加大引智育才,切实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第三,科研工作再上台阶。瞄准国家与社会重大需求,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共同申报国家、省、市涉及人口健康的重大项目,以大项目驱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第四,教学工作力求突破。以创建“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为核心,力争获得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临床教学能力,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上再创佳绩,在教学改革上实现新突破,为建成西部一流的医科大学夯实基础。

通过实施开展“一流学科”建设、重点专科建设、精英人才、医疗技术提升、教学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科研平台建设计划、院士工作站(室)建设等计划,全面推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学科建设与发展。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计划通过相关配套措施,例如开展“学科建设年”活动、建立院级重点专科遴选机制、建立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各类人才评选标准、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对外交流与合作常态化机制等方式,推动学科年计划的实施。

谈及“学科建设年”计划,梁贵友说:“简单讲,我们就是要通过这个计划,提升专科技术能力,培养年轻骨干医师培训计划,抓住疑难重症,抓行风和服务态度,改善就医环境。”这是梁贵友的心里话,这更是他想为广大患者做的。

管理上大胆创新发展上解决问题

如今,梁贵友仍然从事胸心外科学本科及研究生理论和临床教学工作,每年不低于100个学时,他坚持教学查房。指导研究生共有25名毕业,还有9名在读。每周科室的早会,无论工作多么忙碌,梁贵友都会抽出时间参加一次。

作为学科带头人,梁贵友一手抓科研、一手抓教学,承担着多项科研任务,并以丰富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经验为雄心血管外科领域培养了多名优秀人才;作为一名胸心外科专家,梁贵友心系百姓健康,临床一线的手术台上,时常能看到他指导手术的身影,他说要在手术台上“多带带年轻人,让他们上手”;作为一名院长,梁贵友又承担着医院管理,他抓住机遇,按照国家及省卫生计生委相关要求大胆改革,为了医院发展,常常披星戴月。

梁贵友认为,要在管理上大胆创新,在发展上解决问题。“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紧跟公立医院改革步伐,积极推动公立医院发展。”他说。近几年,在公立医院改革上,梁贵友带领遵医附院大踏步向前。

第一,远程会诊。遵医附院通过自身的专家技术团队,给县级医院和周边医院进行疑难重症会诊、讲课、指导模拟查房等。远程诊断在影像方面,每年有2万余例。

第二,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遵医附院在流程再造、服务理念、信息化建设方面,领先于省内。2015年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举行改善医疗服务计划的汇报活动,遵医附院作为全国6家汇报医院之一,梁贵友说在“患者不动,医生集中”的理念和做法得到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的高度赞扬。

第三,取消药品加成。遵医附院作为省级医院,是贵州省第一家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医院。在近几年,医院药占比降低、大型设备检查项目大幅降低。

第四,规范治疗。2017年,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临床路径的覆盖率应达到50%,而遵医附院的临床路径覆盖率已达到60%。梁贵友开心地说:“这方面我们远远超过国家要求,省级三甲医院是做得最好的。”

第五,大力开展日间手术。积极协调,加大激励,开展日间手术,缩短平均住院日,2015年就有5000余例。

第六,多种形式开展帮扶工作,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托管式、协管式等多种帮扶模式,近两年,有3家县级医院通过三级综合医院、4家县级医院通过二甲评审。

说到这些工作的成果,梁贵友时而神情愉悦,时而眉头紧锁。他欣慰的是看到这么多成绩,他思索的是未来的发展之路。

作为贵州省首家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院长,梁贵友凭借自己的敢为人先的管理能力,获得了全院员工的信服和敬佩。同时,他还曾获中国内镜杰出领袖、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遵义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说到未来,梁贵友信心满满。他说,学科建设好,人才培养好,特色打造好;医联体建设好,作实,作优,作紧(紧密型);紧跟医改,“弯道超车”,奋起直追。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在我国西南部,对梁贵友来说“把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建立为西部一流的研究型医院,辐射更广的范围,为更多的老百姓看病,是他最大的心愿。

记者:作为公立医院院长,您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梁贵友:第一,要沉下心,抓管理。第二,进行业务管理,作为院长必须精通业务。第三,要不断学习交流,吸收新的理念。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满足当地百姓对医疗的需求。最后一点,必须要敬业。

记者:做院长以来,您有什么心得体会?

梁贵友:医院管理比较艰难,但是只要用心管理,医院定会赢得机遇,促进发展。作为院长,很多事情要带头去做,要带动发展。但发展路径必须顺应国家公立医院改革的潮流,加强运转,加强医院流程改造。

记者:您平时是怎么平衡管理工作、科研任务和教学工作的?

梁贵友:工作日,大部分时间在管理工作上,科研和教学可能只能做1/5,所以我大量利用晚上和节假日的时间,用于教学和科研任务。

我认为作为院长,不能把业务丢了。院长在从事临床工作,做手术,第一能给员工动力,起到引领和榜样作用。第二更能了解基层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第三,可以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每个有经验的医生必须有责任、有义务指导年轻医生或研究生,只有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医疗和医学才能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促发展
“零工市场”是稳就业促发展的好牌
四馆联动促发展 文艺惠民助振兴
有力有效建组织 聚才引智促发展
云南腾冲:农旅融合促发展
开放促发展,合作谋共赢
创新实干促发展 开放崛起奏强音
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惠民生
多彩社团:弘扬个性促发展
围绕中心促发展履职尽责强监督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