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

2017-10-28李淑

神州·下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新课程背景

李淑

摘要:社会责任感作为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继的基百。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正是新课程道德教育目标的核心体现。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应该首先是一个有着健康、健全人格的人,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人的责任时曾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联合同科教文组织提交的2l世纪教育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会做人。现代社会的发展,要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新课程背景;中学生;人类理性;道德教育;健全人格

一、尊重学生主体,在自我教育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在于使学生从对自己负责做起,加强自我教育。学生的自我投入,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激劢的能力、程度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责任教育的成功与否。一个对自己都不负责任的个体,很难想象其会有发达的社会责任感。责任意识的形成正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新课程改革重视对学生的尊重,因为“尊重是对人格的承认,也是人格实现的基本条件,即主体自我发展的根本条件”,让学生“在每一种生活处境中判断自己的目的,判断牛活中的各种价值,能够自主地选择,能够意识到外部与内部的符种力量,能够承担我们行动的结果”新课程下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绝不是以放弃学生自身个性和人格独立为代价,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实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信任学生,相信人性向善性的存在和个体人格自我发展的力量,从根本上反对灌输、强迫,倡导平等对话、启发引导,“责任感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人的职责.而是对自我所关切的恳求的反应”。提倡独立的个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幸福的权利,肯定和尊重个体自身的价值、尊严和人格独立,这是新课程道德教育的基础,也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前提。

二、利用实践活动载体,构建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体验板块

新课程倡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更是旨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见,新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知道,责任感不仪是一个主观范畴,也是一个实践范畴。德育重践行,德育靠体验,社会责任感教育更是如此。因为道德不是靠嘴巴“道”而来的,如果道德只会“道”,而不“行”,那就叫“道学”好了。伦理学的实质也是在于实行,若是不实行,那就叫“理论学”好了。所以,抓住了“实行”,就抓住了责任教育的根本。“社会实践的最大作用在于帮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将接受到的信息同一定的社会实践相比较,并作出选择。正确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选择”。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参加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拥有体验的机会,在实践的大课堂中感受到个体与他者、社会、外在世界的真实存在,感受到个体与外在世界的息息相关,从而更客观地评价自我、国情和社会,判断、选择、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责任,这种体验是主体的亲历体验。

三、寓责任教育于各学科课程教学中

新课程不仅强调德育课程的建设,更明确要求各门课程要结合自身特点,对学生渗透愛同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这就使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在德育课中,还要蕴涵在各科课程中。因为学科课程内容不仅涉及普遍客观的知识,而且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新课程要使社会责任感培养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做好其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并懂得挖掘各学科的德育潜力,让学生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历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将人文环境的变更与历史自然环境的演化结合起来,将历史事件放到具体的自然地理背景中去探究,培养学生关注现实以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物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爱护大自然,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化学学科可以在学生做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处理好危险的化学药品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保持足够的自由空问,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独立思考、判断、选择让学生勇于且乐于承担社会责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去理解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责任,并且主动去担当它,使学生的生活成为有责任感的生活,使责任感的教育成为活生生的生活的教育。

新课程背景下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的培养不仪仪需要学校、教师和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努力,更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与之相配合。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有赖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全方位、全时空的参与合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一个紧密的教育共同体,这样才能担负起道德教育的使命,使责任感教育沿着新课程的期望目标坚实而稳步前进,开创道德教育的新局面,把中学生培养成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栋梁之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新课程背景
从高校辅导员视角论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学课程管理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论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