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提高德育实效
2017-10-27刘红云
刘红云
德育课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德育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度,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且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德育课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中小学生生德育现状及问题
1.少年道德精神之现状
据全国性的数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未成年人的犯罪数量占同龄人口的比例已经翻了一番。2005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显示,目前青少年犯罪的总数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当代的一些青少年道德观念、道德规范模糊,自私自利,不尊重父母、老师,满口脏话,模仿电视、电影中黑社会人物的那些凶杀打斗行為,以强凌弱、以暴制暴,有的甚至还盗窃、抢劫、杀人、吸毒等。
2. 少年生活之现状
在中小学校不难看到,一部分中小学生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喝的可口可乐、星巴克咖啡,穿的是耐克,用的是三星、苹果手机,玩的是CS游戏,看的是奥特曼、米老鼠,唱的是江南style,过的是圣诞节、愚人节,崇拜的是李敏镐、乔丹。
(二)改革开放对少年思想的冲击
改革开放打开了我国的大门,中国加入WTO也使得我们的经济与世界接轨。现在有很多的青少年集体患上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贫血症,他们几乎不知中国传统文化为何物,或许他们能清楚的说出某某外国明星的生日、身高、体重、爱好,甚至最新的新闻动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传统京剧却无人问津,传统中秋节、春节显得冷冷清清,老子、孟子还被误认为是哪个明星。
(三)应试教育对少年道德教育的忽视
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仍然偏重应试教育。只要高考制度不变,教育的现状就很难改观。大部分教育部门仍然以分取人,过分强调智,而忽视德,录取学生时只看成绩,几乎不管其它方面。在学校,思想品德课普遍不受重视,大部分任课老师照本宣科,带孩子读读书就算完事,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宁愿在课上悄悄地做语、数家庭作业,课堂根本达不到教育孩子思想的目的。
二、正确看待西方节日、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节日
时下,中国人过西方节日的人数越来越多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有,而且年轻人更多。我们在这个现象的背后能够看到许多,也能随之引起许多思考。
中国文化不像西方文化重要的一点是偏重于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人文主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所有的节日都是大家为了共同的文化元素过的,例如,端午是纪念屈原,唤起爱国主义精神,清明是祭祖扫墓,提醒孝敬祖先的道德,七夕是赞扬牛郎和织女感人的爱情。所有的这些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其中所包含的中华文明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作为学校德育教育主渠道的德育课,应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坚定学生的理念信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文化自信。
三、弘揚传统思想文化,品质好素质好比成绩好更有意义
2015年1月8日,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致舍友黄洋死亡案在一片唏嘘慨叹之余,更应该反思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大学是传道授业解惑和文化人集聚的圣地,本不应有暴力和血腥。然而,上述投毒案、凶杀案,手段残忍,令人吃惊,让人痛惜,很难想象是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宠儿、父母的骄傲、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大学生所为。从家庭来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往往一些家长把成绩视为第一位,娇生惯养,不知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思想;甚至于自己贪财、贪玩、不敬老人,说粗话、不文明,怎能教育好孩子。从学校来看,学生的分数是指挥棒,老师把学生成绩放在第一位,校长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学生德的教育和培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教育和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吗?难道我们的家长、学校、教育部门和全社会不应当反省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中国人向来受家庭、先人、长辈的影响较深,恪守传统。例如,侨居海外的华人虽经几代人的变迁,仍保持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海外“唐人街”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味道就很浓厚,不像其它国家的移民容易快速被当地文化所同化。近年来,已在国外设立了300多家“孔子学院”,中华文化正在全世界大力弘扬。与先贤对话,在幼小的心灵种下传统美德的种子,筑起志存高远的根基,涂写人文精神的底色,学会辨别真善美、远离假恶丑,自觉主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学校德育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小学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还不能全面理解“人生”“价值”等概念的确切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科学人生观等教育过早。因为在小学阶段,孩子已经开始对幸福、责任、金钱、良心等概念有了初步认识,而这些认识恰恰是日后形成独立人生观的基础。
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来才能健康成长为健全的新一代国民,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