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

2017-10-27张光星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7年1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人文精神思维能力

张光星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的这种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的特点上。语言的学习应该结合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来进行,就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进行。叶圣陶先生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说,语文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否与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冲突的呢?

其实,人文精神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其他学科也有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关键是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其他学科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本质的区别。有一部分人认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的人文性,因此,在每堂课中,在每个文本中都大量的有意识地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这个方面。他们不知道人文性不仅仅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而且也是一种认识层面的东西。语文的人文性就包含在作者对他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之中,包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作家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感受之中。语言的人文性与语文的语言性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语文的人文精神的培育要和学生语言的生成同步进行。学生只有透过语言的体验、感悟、认识,触摸到作家内心的那根琴弦,他们的内心和作家的内心达到同频共振效应,作家的内心世界滋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使他们具有了作家所具有的那种情怀,润物无声,再这样长久的培育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但得到了强有力的培养,学生的精神境界也相应地得到了升华。他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内心变得干净了。

许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教学中总是就语言而语言,就文字而文字,没有透过语言文字去体会作者所反映的生活,没有透过语言文字触摸到作家思想的那根琴弦。因此,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对学生来说始终隔着一层。一篇说明文,如果我们仅仅关注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我们了解了作者所说明的事物的特点,这还远远不够。这些方法,这些特点是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的结果,方法的背后是认识。因此,我们尽管让学生知道了许多说明的方法,知道了文本的结构,但是如果学生没有对所要说明的事物有了解和认识,没有对所反映的事物有切身的体验,我们就不能知道这样说明和那样说明有什么区别,我们也不知道这样开头和那样开头有什么区别,学生学完文本除了知道了一些简单的知识外,对写作方法并没有多少感触,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任何语言表达都是为自己的认识服务的,语言表达的好处就在我们对语言背后的作者的思想认识的认识上。语言的实践性,一方面是指文本作者使用语言的匠心,看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认识传达出来的,使用了怎样的语言,使用了怎样的表达,从这种表达之中我们获得语言使用的有价值的信息。另一个方面,我们要让学生使用语言,让他们去与生活交流对话,使用语言传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前一方面关乎到阅读教学,后一方面关乎到写作教学,两者的结合,就可以使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落到实处。我们语文教学为什么低效,学生的语言素养为什么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脱离了语言赖以存在的土壤,拔苗助长式的学习,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就文字的学习来说,中国的汉字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民族的智慧。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汉字的形态,更主要的是要学习这些文字背后的智慧,这些智慧是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重要載体。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主要重视识字教学,特别是字形的识记,似乎记住字形,也就记住了汉字,岂不知这种机械化的识字方法,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汉字认识的模糊。我们发现,许多低年级的老师非常重视识字教学,他们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写字任务,目的是为了学生识记字形,但是这种机械性的记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但是并没有真正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就语文知识来说,各种修辞手法不仅仅是一种死板的知识,而是与一个人感悟生活,感悟事物的能力有关系。比如,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些东西学生掌握起来很容易,但是要让学生真正的会使用,却并不简单,并不是因为学生对这种修辞手法掌握的不牢固,而是学生面对特定的事物的时候,是否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和想象,是否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仅仅是让他们掌这些修辞知识,而是培养他们的这种修辞能力,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那么,修辞手法就会变成学生的语言能力,内化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对文本,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我们更应该让学生知道写作背后的东西,也就是事物背后的内在的东西,探求到这些东西,我们才能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文本写作的思路,理解这样写作的真正原因。长期的这样的训练,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言能力,而是学生感悟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是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应该姓“语”,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刻的感悟,对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生活进行体验和感悟,进而对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感悟体验。无论是人文精神的培育还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应该是在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上进行。离开了语言性,也就没有了语文性。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三立小学)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人文精神思维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语言文字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