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中设计“陷阱”

2017-10-27侯春艳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陷阱三角形错误

侯春艳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占主体地位,保证学生不出现错误,从而使学生处在教师引导的方式下学习,失去了判断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陷阱”,使学生在错误中不断进步,在错误中提高能力.

一、利用细微知识点设计陷阱

虽然说数学是理解性的学科,但是其中知识点的细节是需要学生進行记忆的.这些细节也是经常出现的考点.严谨是初中数学知识点的重要特性.学生只有抓住每一个知识体系的重点,以严谨的态度进行学习,才能掌握这些内容.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监督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也会强调知识点就是考点,但是不会告诉学生哪一部分容易出错,或者只是强调易错点,对学生并不会起到什么作用.要想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就要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陷阱,先让学生犯错,然后引导学生改正错误.这就是利用知识点设计陷阱.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尤其是犯过错误的地方,会有更深的印象,再一次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肯定不会再出现失误.这样,能够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在考试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陷阱”问题,如果只是凭主观感受做题,得出的答案会有错误,必须经过深思熟虑.例如,在讲“相反数”时,我们知道,符号不同、绝对值相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教师可以提出问题:0的相反数是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回答:-0.教师指出:0有正负之分吗?0加上正负号会改变它的值吗?答案是否定的.同学们,你们要记住,0的相反数还是0.又如,在讲“全等三角形”时,全等三角形是指两个形状、大小都一样的三角形.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面积一样的三角形,是不是全等三角形呢?有的学生不确定是否一样,有的学生认为既然面积一样,那就应该是全等三角形.这就是掉入了教师的陷阱.通过这次错误,学生就会牢固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二、利用隐含条件设计陷阱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题型也开始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在考试的题目中,会有很多条件分析题,需要用到的条件不是直接给出的,而是需要学生分析题目中的信息,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已知条件.还有一种题型也属于“陷阱”类,就算不找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也能把答案解出来,但是答案可能会有一些错误.隐含条件可能是限制条件,也可能是扩大范围的条件.在解题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就会掉进出题人的陷阱里.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含有隐含条件的题目设计陷阱,让学生把可能会犯的错误都暴露出来,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误区,并帮助学生改正.例如,求xx+1-2x2-1=1的解.有些学生得出答案:x=-1或者x=1.这就掉进了出题人的陷阱.这个陷阱也是出题人想要考查的内容.解分式方程一定要注意检查,求出答案以后再带入原方程,看看是否符合题意.把x=-1带入最简分母(x+1)(x-1)中,可得分母为0.也就是说,这个解是没有意义的.x=-1应该舍去.同理,x=1也是没有意义的.这道题目的答案应该是无解.又如,求2x(x-2)=x-2的解.这道题目,学生容易得出x=12.如果不仔细看,这个答案是对的,但是学生忽略了等式两边除以一个数的限制条件:所除的数或者算式不能为0.根据学生给出的解题思路可知,学生是直接让等号两边同时除以x-2,就出现了上述的错误答案.应先将右边的x-2整体移项至左边,再利用分解因式解方程,得x1=12,x2=2.

三、利用思维定式设计陷阱

数学知识学得越多,不仅会让学生的数学体系更完善,也会让学生的数学脉络变得更加复杂.当学生认为自己做的题已经很多的时候,就会有一套解题的方法.这套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解题,但是也会限制学生的思路.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因为大部分的题型都是如此,学生看到一个类似的题目就会直接套用之前解题的经验.很多题目就是在考查学生这一点,一不留神就会陷入出题人的陷阱中,被自己的经验“所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

总之,设计陷阱不是为了让学生犯错,而是让学生把自己的不足之处暴露出来,教师才能及时进行纠正.在设计陷阱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基本知识入手,督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再结合实际的数学问题进行设计,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进步和提高.

猜你喜欢

陷阱三角形错误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画一画
陷阱
陷阱2
陷阱1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甜蜜的陷阱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