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特征、理念及启示

2017-10-27赵强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中小学启示

摘 要 本文总结了德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内容丰富多样、安排科学合理、类型灵活自主、管理多方协同的特点,分析了德国学校体育“整体与开放”、“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理念,探讨了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在理念和实践上的启示。

关键词 德国 中小学 课程设置 启示

英国教育家菲利普·泰勒将课程设置定义为:通过那些经过精心计划的活动而设计出的各种学习过程或教育活动的形式。而广义上的课程设置,它不仅仅是指学校依据培养目标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还包含课程目标、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政策保障与制度等所有能影响课程设置的因素。

1774年德国将体育纳入学校正式课程,开创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先河。今天,德国凭借先进的学校体育课程理念、科学灵活的课程设置,成为各国竞相学习的榜样。

一、德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特征

德国是由16个州组成的联邦制国家,联邦宪法规定每个州都可以有独立的教育主管部门。所以,德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的学时、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等都是由各州自行制定的[1]。虽然各州体育课在学时、课程内容方面各有所不同,但是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课程理念上却保持高度一致。

1.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多样

目前,德国各州基本采用十三年免费教育制度。学生六岁入学,一至四年级是小学阶段,五至十年级是初中,十一至十三年级是高中。从中学阶段开始,又分为普通中学和职业预备中学。所有的年级都有体育课,三年级以前注重基本的身体活动,比如田径、体操等。三年级以后开设专门的体育课程,比如自行车、游泳等。五年级开始增加体育理论课,比如运动解剖、生理卫生、体育保健等。

为了迎合学生体育需求,吸引学生体育锻炼,各州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师在开设体育课程的项目上费尽心思。开设课程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学校除了“足篮排”三大球和“乒羽网”三小球外,还开设国际象棋、轮滑、射箭、拳击、曲棍球、摔跤、滑雪、跆拳道等热门课程,就连中国功夫、潜水、攀岩等也出现在体育课表上[2]。项目繁多的可选课程充分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爱好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而且极大提升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州的学校还会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季节开展一些特色课程,近水的地方夏季会开设赛艇、游泳等课程,山区冬季则开展滑雪等课程。

2.学校体育课程课时安排科学合理

课时是保证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保证每个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各州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课程与课时做出了详细规定。通常采用的是体育必修课为主,体育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为辅的方式。以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为例:初中部每周的体育课为3小时,每学年共40周。从五年级开始到十年级共720小时体育课时间,其中460小时为必修课程,还有260小时的选修课[3]。由于选修课内容丰富、趣味十足,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育课程安排上科学合理。体育课程的安排会依据大纲对体育项目总体的教学目标,分成不同层次逐步完成。以体操为例,体操课会在不同学期年级反复出现。从滚翻到手翻,教学内容随着学生年龄增长难度逐渐加大,最终完成总体大纲要求,充分体现出循序渐进和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

3.学校体育课程类型灵活自主

20世纪70年代,德国教育部门出台了学生根据自身运动能力和需求相适应的选修制。这一举措对德国体育课程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德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采用必修课、选修课、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体育必修课是根据教育部门大纲基本要求制定的,由学校体育教师负责管理实施。体育选修课程是由学校和校外职业体育俱乐部合作开设的各类体育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学校提供场地,俱乐部负责管理课程。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放学后参加学校的各种体育社团,是学生自发的体育活动。

德国中小学不同于我国的全日制学校。小学一般在中午十二点前放学,中学则是在午饭后下午两点之前放学。在酷爱体育活动的德国,家长为了让孩子校外生活更充实,经常会带孩子进行各类体育活动比赛。假期和周末全家到运动场进行体育活动场景比比皆是。而自费送孩子到校外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参加体育活动,也是德国家庭一种普遍的选择。

校外俱乐部体育活动还是学生接触社会活动的窗口。俱乐部中有着共同兴趣不同年龄的儿童在共同锻炼、相互交流中健康成长。德国俱乐部体育是德国学校体育的有益补充与扩展,也为国家竞技人才的选拔奠定了基础。

4.学校体育课程管理“多方协同”

在德国,学校体育的社会化程度很高,学校体育课程实际上是政府、学校、俱乐部、家庭“多方协同”共同参与。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把体育场馆看作是发展德国学校体育的保障性工程。德国中小学基本都有体育馆,这些体育馆是按照德国工业规格统一标准来修建的多功能体育馆。这种多功能体育馆可以满足从篮球到羽毛球等几十个体育项目的日常教学、训练和比赛。节假日学校的体育馆大多免费对外开放,通过预约的方式就可以使用。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为了使中小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指导,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德国文化部、体育联合会、各州教育部长共同签署了一份名为“学校体育锻炼计划”的文件。这项举措的实施为职业体育俱乐部和学校体育搭建了桥梁,开始了俱乐部与学校体育项目的合作。俱乐部与学校的体育合作,是由各州教育管理部门出资,由学校提供场地,俱乐部提供专业的体育教练给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指导[4]。

二、德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理念

1.“整体与开放”的课程设置理念

在哲學底蕴深厚的德国,教育学者把教育过程看成是一个整体,各种课程和教育手段都是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教育,各学科之间的教育作用是平等的、互相促进的关系,任何一门课程或一种教育手段都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学校体育课程不仅仅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基础课程,更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德国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身体,养成锻炼习惯,使之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5]。endprint

面对新时期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欧洲新的格局,德国教育部门不断地进行新的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和尝试,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重视学生全面整体素质与个性。这其中包括独立思考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对社会负责的个性等。让学生从小形成大欧洲、整体欧洲的观念,融洽国际关系,加强国际团结与协作等。在这一总体改革思想的指导下,德国的学校体育正朝着个性化、人本化、整体化、具有终身价值及国际合作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理论日新月异的今天,德国的学校课程观念被重新定义。体育课的社会功能和培养学生健康意识被放在首位。体育课不再是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数据指标的提升,体育课被赋予了更多社会功能与使命,体现出更加开放包容的教育理念。

2.“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理念

虽然德国没有国家统一颁布的中小学生体育课程标准和指导思想,但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是德国体育教育工作者普遍达成的共识。德国中小学的学校体育课程从课程的内容、课时、课程类型等方面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特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活动,时刻为学生着想。课程设置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体育活动需求出发,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等处处考虑学生的感受。通过开设众多的体育项目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灵活利用必修课、选修课、课外体育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体育教育,既保障基本体育课程内容的学习,完成了规定的学时,又能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活动和锻炼的需求。

由于受到遗传发育、生活环境、运动经历、认知能力等因素影响,学生身心发展具有相同规律的同时个体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如何解决体育课上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德国的一些学校也有自己的经验与方法。比如在德國的布莱梅的综合中学,篮球课教学按学生的兴趣、掌握程度等又被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要求也不相同,适应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一些女生人数较多的学校,会更多地开设舞蹈、艺术体操、瑜伽等女生喜爱的课程。

学校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实践性较强,学生只有亲历亲为,才能体会到体育课程的全部意义。中小学的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强调个人体验,把体验教学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体育必修课上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比如通过个人竞赛锻炼学生超越自己顽强拼搏的精神,通过集体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体育选修课上,各种体育比赛活动都被降低了难度与强度,让学生轻松地体验各类体育项目带来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体育锻炼的兴趣。

三、德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我国最新修订的体育课程标准较为充分地吸收和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体育教育理念。但是在贯彻与实施的具体方式方法上,我们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与手段,善于借鉴,改革创新,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德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理念先进、可操作性强,为我国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参考。

1.课程设置应体现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在满足学生体育活动需求的同时,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体育课程更应提倡人文精神,培育体育文化,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

2.课程设置应注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原则

造成我国中学体育课程结构单一化的根本原因是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以课程为中心”阶段,把体育看作一项技能的掌握或一门课程的学习,课程内容、学时设置、课程管理都是按照一门课程来设定的,体育课对所有学生一律“同等对待”。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提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体差异”逐渐得到重视。德国学校体育的具体实施方法和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参考。

3.应借鉴德国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方法

德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科学精细,多样灵活。采取“必修+选修+课外活动”的方式,既保障了体育课程的学时时间,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运动兴趣。在开设课程内容项目上尽其所能,开设项目繁多,为不同兴趣爱好和处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必修选修相结合也是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体育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

我国的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按照年级班级划分,内容和学时比较固定,统一性强而灵活性不足。体育课程开展项目上也相对滞后。教学仍然是以田径、体操、球类等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形式较为枯燥呆板,难以真正调动青少年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国体育课程的设置应借鉴德国的经验,学校的体育课程结构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必修课,而应增加一些内容丰富的选修课。

4.课程管理方面需要借鉴德国多方协同的经验

德国学校体育课程社会化的协作管理方式,使学校摆脱了传统的体育课程管理模式。政府、学校、俱乐部三方的共同参与协作,既保障了学校体育课程大纲顺利实施,又对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进行了有益补充,也为德国青少年竞技体育的人才选拔和培养奠定了基础。

随着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减负”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主旋律,学生有了更多时间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我国目前的学校体育全是依靠学校自己的力量,不论是场地器材、课程内容开发,还是师资人员配备等方面,已经无法满足少年儿童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兴趣需求。

近几年,我国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迅速,俱乐部硬件、管理制度、训练水平正在逐渐缩小和世界先进俱乐部的差距。适当尝试学校和体育俱乐部合作,既弥补了学校体育课程项目开设的不足,也间接为企业做了推广宣传。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段琼.德国学校体育发展模式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5(10).

[3] 刘志国.德国北莱茵斯特法伦中学体育教育实践及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3(9).

[4] 刘波.德国体育俱乐部体制与学校体育关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8(1).

[5] 张俭,张宝霞.现代德国体育演变及其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作者:赵强(1982-),男,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杨 子】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中小学启示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