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艺考教学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7-10-27直运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8期

摘 要 随着音乐艺术院校、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及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习音乐的人数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艺考也变得越来越热门。但是,考生的艺考水平却越来越不尽如人意,暴露出诸多问题。指导教师应在艺考全过程中扮演“总导演”“设计师”的角色,以身作则、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依据考生的实际情况客观、全面地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嚴谨、细致地部署到每一个环节,使真正具备音乐才能的艺考生能够实现人生目标。

关键词 遴选曲目 音乐与文学 声与情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日益加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音乐院校、音乐专业的不断增设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着音乐教学改革跨向新的视野。但近几年音乐艺考的状况,特别是声乐专业的考试水平,却是每况愈下,令参评人忧虑、疑惑。通过多方的调研,笔者发现声乐艺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声乐艺考教学指导存在的问题

1.因材施教不准确

声部定位,是声乐教学的第一步。确定声部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唱好,甚至关系到事业和前途的成败。一般人声可划分为六种声部——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有两个类型——戏剧性、抒情性之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部,就像是人的鞋码,不能随意将就。在艺考当中,部分考生演唱曲目与本人的声部、声部类型不匹配。有些学生听上去明明是很有代表性的高音音色,演唱的却是中音曲目,声音十分压抑,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色彩。有的是中音音色,却唱的是高音曲目,演唱时十分吃力、牵强。个别学生的嗓音只适合唱抒情歌曲,却在演唱戏剧性的咏叹调,反之亦然。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学生,生理、心理、发声、歌唱的能力等都会有各自的特点,对于尚处在变声阶段的学生来讲,声部的定位不准确,会使声带受到严重损伤,造成声带不闭合、声带的水肿、小结的隐患。

2.遴选作品不到位

歌曲有初级、中级、高级之分,学生能力的高低也有不同。声乐学习的所有成效,都会体现在歌曲的演唱当中。所有发声练习的难易应与歌曲教材发展相对应。声乐作品有咏叹调、艺术歌曲、创作歌曲、民歌等,现有的声乐作品均是作曲家在特定的背景、剧情、环境下根据歌者的嗓音条件——音域、音色、音高及能力为其量身定做的。在艺考当中,应届生所占比例较多,他们是在紧张繁重的学习之余学习声乐的,虽然有些学生已经提前在初中就开始学习声乐了,但总体上学习时间仍是很有限的,在技术、艺术、表现上尚未达到应有的能力。然而在艺考时,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艺考生所遴选的作品之大、音域之高,普遍与自身的嗓音条件、演唱能力、作品学习、作品积累及生活阅历不相符,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实际驾驭能力和水平。又因为作品大、音域宽,考生技术不成熟、不稳定,加之考场上的紧张因素,失控、中断、嘶哑的现象频频发生,令评委老师痛惜、同情。也许考生主观上认为选择难度大、音越高、音越强、曲越长就会得到高分数。这一现象与指导教师不能客观判断、因材施教有直接的关系,也不排除个别学生自作主张,互相攀比。考场上的严重失利,会给考生精神上留下很深的阴影,这种挫败感也将给今后的声乐学习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3.急功近利不可取

音乐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声乐艺术又是音乐领域里最难的一门学科,因为其“乐器”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乐器是演奏家的“嗓子”,嗓子是歌唱者的“乐器”。不科学的练唱时间及方法对于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嗓子危害极大。嗓子是学习的本钱,嗓子比机会更重要,如果嗓子被损坏,将是终身的遗憾,这样的教训是沉痛的,我们身边的案例举不胜举。在艺考的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声带尚处在未完全成熟的时期,声带的状况很不稳定,而艺考迫在眉睫,人为地增加练唱时间,加之繁重的学习任务,身体的疲劳必定导致嗓子的疲劳。尤其是临考前或是临场前的过度练唱,使嗓子出现严重疲劳、嘶哑的现象,无法正常发挥应有的水平,以至于不能完整地表达作品而遗憾告终。

4.“轻”文学性“淡”音乐性

音乐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歌词的文学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美妙的音乐又渗透着歌词的文学美。诗歌是歌唱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歌词就不为歌曲。歌曲的重要标志即歌词的文学性、音乐性。然而,在艺考当中屡见不鲜的是,部分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和癖好,为展示自己的“实力”或嗓子,过度地在声音上做文章,无视作品的节奏、速度、强弱、音色及表情标记,把完整的乐句切割成几节,甚至把一个词语拆开,在吸足了气之后,憋着劲无节制地、随意地在一个音上加“强”或“延长”,把娓娓动听的乐句、完整的诗句唱得支离破碎,其结果是“威力有余,而生动不足”,既没有文学性又缺乏音乐美,更没有歌曲的完整性。这种舍本逐末的处理既不符合逻辑,又是对词曲作者的不尊重,对音乐、文学的亵渎。如果我们将歌词或诗句朗诵一遍,就会感受到是如此搞笑,连最基本的文句也念不顺,最简单的文学常识也没有了。一般语言交流中都不会出现的分句错误,却在演唱中频频出现。歌唱中文学是直接表现情感的最实在的部分,歌唱的音乐性更是再现音乐美的具体表现。如果我们连最基本的文学性、音乐性都做得不严谨、不严肃,敷衍了事,那么也就失去了歌唱的意义。

5.有“声”无“情”

歌唱,既要唱声又要唱情。感情真挚、声情并茂才能扣人心弦、生动感人。只追求声音是不够完美的。要善于运用歌唱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用歌声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分析、理解,纵然有好嗓子,却因为唱出来的声音很冷静、平淡而不会感人,也不会达到艺术效果。在艺考当中,多数学生片面地注重发声技术,只为彰显自己的“本钱”“技巧”,而不是有声有情地歌唱,在整个演唱过程中只有一种声音,就是“强”音,没有“轻”“弱”的变化,声音呈现出直线式状态,失去了旋律的曲线美和音色的变化美。主观地认为逼紧的声音就是戏剧性,超过自然限度的声音和过分的表现会增加歌曲的激情,造成的结果则是:声音的嘶哑和不规则的颤动,吃力地从一个音符过渡到另一个音符,这是一种颓废的快乐,背离了歌唱艺术的准则。endprint

二、声乐艺考教学指导的建议

1.示范作用

教师在人类文化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传承的作用。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声乐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自身的修养,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培养合格音乐人才、促进声乐教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首要条件和保障。声乐教师较好的演唱、范唱能力是声乐教学的必备条件;声乐教師的技术展示,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启示、引领作用;声乐教师的示范能力不一定是最出色的,但他对于自己的声音控制自如,正确与错误能够用声音解释、说明问题。世界女高音歌唱家苔巴尔迪直言不讳地说:“歌唱的秘密是找到一位好老师。”一位合格的声乐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正确的声音概念、敏感细致的听辨能力、丰富的作品积累、准确处理作品的能力、演唱演出经历及范唱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责任心。

意大利声乐专家讲到:“意大利是没有声乐教科书的,只有作曲家及乐谱,每个声乐老师就是一本教科书。”教师的范唱能力、歌唱能力应该是全面的,既能示范正确的,也能模仿错误的,这对于学生在听觉上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声乐教学中空谈理论知识是不能支撑声乐教学的,教师的示范与其理论不能对接,必然会使学生大失所望、产生质疑。部分教师主观地认为只要会教即可,不一定要演唱得很好。自己唱不好,其方法一定有问题,又怎能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呢?作为专业声乐教师应拓宽视野,横向学习、纵向钻研,不断提高和完善专业能力。

2.因材施教

每个人的嗓音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乐器”,且拥有着各自的音质、音域、音色。歌唱的本质是要表达人的情感以及各种情绪的变换,通过嗓音来表现作品,但不同的人、不同的情绪变换表现出来的音色就不同。声乐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声音条件,为其确定声部、声部类型,是戏剧性还是抒情性,是适合往“美声”方向发展,还是适合往“民族”方向发展,有的演唱路子稍宽,可以往“多功能”方向发展,这样在选择曲目上就有了依据和方向。

选择曲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扬长避短。对于性格开朗、活泼、外露的学生,选择节奏明快、热情奔放的曲目,便于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和情感,从而使其能表达歌曲的艺术情怀;对于性格内敛、沉静的学生,选择旋律优雅悠长、情深意切的歌曲,掌握“为人选歌,为歌选人”的准则。

3.以人为本,科学合理

声乐学习有着严格的训练程序、训练模式、教学体系。这个程序、模式、体系并不能为声乐教学结果提供必然的、肯定的基本保证。按照这一程序训练的学生中,脱颖而出的不乏其人,学了数年“不开窍”的也不少见。声乐教学是集艺术、技术、文学为一体的学科,它不像弦乐、弹钢琴那样,勤学苦练数小时,弹坏、拉坏了琴弦可以配置新的或修复,声带的破损是难以复制、修复的。“拔苗助长”“急功近利”是伪科学,要尊重科学,遵循自然规律,时常关注和了解学生演唱时的嗓子状况、生理反应,随时调整方法、曲目,循序渐进、按部就班、潜心学习才是我们应该探究的。

4.彰显音乐、文学的魅力

声乐是音乐与诗歌的综合艺术载体。歌词是作者的心声,作曲家使得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音乐,词曲的有机结合,共同塑造了美妙的声乐艺术形象,因此理解歌词是歌曲演唱的重要环节。声乐演唱要还原诗词的文学性,呈现作品的音乐性,要将自己理解了的诗词,通过声音艺术化地传达给听众,既唱音乐又唱文学,从而引起听者的内心共鸣。如果歌者只会“按图索骥”“死记硬背”,就不可能进入到真正的艺术表现中。要用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最自然的外化体现,再现声乐作品这两个功能。

5.声情并茂地表达作品

歌唱是人们抒发感情、交流感情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形式,在音乐表演形式中,歌唱又是最亲切、最美妙、最富感染力的一种。声乐是一种文化而并非发声机制,它含有更多内在的文化因素、精神因素。美的标准不在于何种形式,而在于把内容表现出来,声乐艺术是用人声来表现的艺术,它不单纯是一种发生机制的综合,而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要通过某一种方式表现出来,它既可以用美声唱法,也可用民族唱法。

声乐艺术要求声音不仅要美还要真挚,艺术靠的是以情感人,矫揉造作、装腔作势、舍本逐末不可取,情真意切才会动人,直指人心。声音是情感的表现手段,声乐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更充分地表达情感,既要重视“声”,又要照顾到“情”,只在一个方面加强是不完善、不完整的,最理想的歌唱是声情并茂。

我们不能用明亮华丽的声音唱一曲悲歌,更不能用沉重的声音来演唱一首颂歌,要把诗情、曲情、声情融入到声音里。一首歌曲的词意从字面上能理解,可是在演唱时却变了“味”,只有声音而没有真实情感的表现是教条、呆滞、缺乏生命力的,更没有艺术感染力。反之,即使有很深、很丰富的情感而没有优美的声音依托,也是谈不上声音艺术的。

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教师要广泛地聆听不同时期、不同国籍、不同歌唱家的演唱,拓宽视听范围,建立正确的听觉能力,没有丰富的听觉积累,就听不出好坏。听觉是声乐学习的重中之重,不是一篇论文或是靠阅读几本相关方面的书籍就能记忆、解决声音问题的。

指导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广泛地浏览曲目、普及音乐知识,必要时进行学生之间的相互观摩学习,明确努力方向。对于演唱的作品,要了解作品风格、创作动机、歌词的文学及音乐性,体会所表达的情感,熟知音乐的高潮部分、歌词的逻辑重音,甚至歌曲的特点、难点都要做一详尽的部署或标记。纵观艺考的诸多问题,须任课教师与学生携手并进,共同努力不断提高艺考的水平,实现音乐梦想。

参考文献

[1] 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2] 李维渤.发声训练中的四个“R”[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1).

[3] 威·克拉奇菲尔德.歌剧歌唱家嗓音的损坏[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9(3).

[4] 王桂兰.声乐个别课刍议[J].艺苑,1989(2).

[5]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6] 周小燕.声乐人才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音乐艺术,1985(4).

[作者:直运芳(1963-),女,山西运城人,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

【责任编辑 陈国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