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从材料角度帮助编辑选择图书用料

2017-10-27李虹

出版参考 2017年4期
关键词:制作工艺

李虹

摘要:在电子读物日益兴蛊的背景下,为更好出版纸质图书,本文以制作图书的材料为基点视角,帮助编辑和作者了解各类纸张的大致特点,进而围绕图书内容、品质定位及外观形式,选择适合的纸张材料制作封面、正文,以达到预期设想的目标。此外,从制作角度提出若y-.~意事项,从而保障图书成品的质量及制作周期。

关键词:图书材料 封面设计 制作工艺

在电子媒介充斥街头巷尾的时代,阅读变得很方便,为什么还要持卷在手?除了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使然,笔者作为一名参与图书制作的人员,实在不反对为了附庸风雅而故摆姿态的读书。

现代造纸技术的进步,带来缤纷纸张品种实现的可能。普通铜版纸发展出轻涂纸、低克重涂布纸,胶版纸也可以增加涂层,衍生无数,当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本文意图讨论关于图书制作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注意事项。

一、正文用纸的选择

书的内容有纯文字,也有以图为主要内容,或图文并茂,或有大量表格。纯文字书类型中,辞典、行业工具书,内容专业、严谨,很多是厚重的巨典,开本尺寸大、印张多,这类书的内文纸,常使用超薄而柔韧的字典纸制作,纸张耐磨,为使书籍本身长久保存,大多选择装订结实耐翻阅的精装方式,或软精装方式。

普通文字图书,可以依据图书内容帮助设计定位,选择材料。一般讲,学术类,需长时间保存并阅读的图书,建议挑选传统意义的胶版纸,颜色以原白(本白)、米色(米黄)为先。纸张厚度可以根据书籍印张以及文中是否配有图表情况,选择60克、70克或者80克纸。胶版纸纸面比较平滑,朴实稳妥地衬托文字,供阅读者汲取内容,偶尔一张图表,多采用黑白或彩色。开本尺寸可以选择国际32开(148mm×210mm),或小16开(170mm×240mm)。内文可以承载大约10万字到50万字。正16开(185mm×260mm),或者更大开本,可以容纳更多文字,适合做论文集等项目。此类图书,为方便阅读,装订方式以平装胶订为主。如果印张多或者中间有与正文纸不同的插页,建议选择锁线胶订,需要时,可以升级为精装。如果随文配有图片,特别是较多彩色图片,视需求可选择70克、80克以上高档胶版纸承印,出书效果较好。

由普通胶版纸繁衍出的轻型纸、纯质纸等变异品种给图书制作提供了更多有趣选择。轻型纸刚进入国内市场时,受到市场追捧,读者尤其青睐其轻巧的手感,同样开本尺寸和厚度的图书,由于使用了轻型纸,拿在手里明显比普通图书重量轻,似乎使阅读也来得轻松愉快。高档轻型纸不同于普通胶版纸的纹理,衬托彩色图片,味道迥异于胶版纸和铜版纸。

国内企业掌握轻型纸生产技术,使其得以在国内迅速推广使用,但是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牺牲了高档轻型纸的品质,销售人员热衷向使用者详细计算低克重轻型纸的厚度,通过折算,取代胶版纸实际使用的轻型纸使图书成本得以下降。在实际应用中,确实如此,编辑和作者选择轻型纸很多时候是为了让轻型纸撑起一本书的厚度,让字数十万左右的书看起来不显得太单薄。普通轻型纸受制作成本限制,纸张表面强度较胶版纸差,建议书籍内文以文字为主,涉及表格以简单为宜,避免使用精细符号,如果配有图片,对成品的期待不能以铜版纸或高档胶版纸的标准来要求。特别是大底色印刷且印量高,油墨反复沾粘出纸张中的粉毛,糊于印版,影响印刷效果,印刷操作员不得已停机擦拭印版,最终导致印刷过程延时、材料损耗增大,而反复擦拭过的印版受损概率增高,最终对印刷成品会有质量影响。所以,想达到更高的印刷效果,应该选择高品质内文纸,如高档轻型纸、胶版纸、纯质纸、雅质纸或东方书纸进行制作。

对追求图片精美印刷效果的人来说,同时考虑到成本兼顾,首推纸张应该是传统的铜版纸。高档铜版纸表面光滑,白度纯净,足以呈现热烈或冷艳的种种色彩。铜版纸平滑度一般在600s,比普通胶版纸高10倍以上,对网点的还原度与胶版纸不在同一讨论区间。技术的进步推动铜版纸前进,发展出哑粉,也就是无光铜版纸,以及有膨胀系数的轻质铜版纸,类似轻型纸对应胶版纸。

无光铜版纸与铜版纸特性基本一致,差别在无光铜版纸经过超级压光整饰处理,表面没有铜版纸的光泽。无光铜版纸可以像铜版纸一样还原网点、色彩、光泽,而图片的背景朴实无华,完全没有光铜那种洁白的亮度,恰好衬托出图片的色彩光泽,起到突出重点的效果,相当于反差的展示。无光铜吸墨性好,印刷油墨相对较厚,所以阴干时间要长一些。轻质铜版纸的优势在厚度,选择时的要点在此。

铜版纸统领制作彩色印刷品一直是追求高档印制效果的标杆。直到前些年从国外引进了纸类新产品和造纸新技术给彩色印刷品带来别样风景。被赋予各种名称的新品种纸张,如纯质纸、美术纸、雅质纸,均是胶版纸的衍生品,也就是在制作普通胶版纸过程增加新工艺,与铜版纸差异巨大。这些纸通过调浆时的配比,颜色可以洁白,大多会配合现代人追求舒适的视觉效果,做出或浅或亮的黄颜色,配合造纸过程中形成的纹理,纸张呈现柔和温润的米白、米黄色。使用高档纸印刷出精美图片,完全不同于铜版纸规整、高冷的视觉,感觉似乎是有温度的画册,有贴心、温柔的诉说感,通过翻阅时手指触觉和眼睛视觉传递给读者,这是所有电子产品不可能传达的感受。这些纸可以应用于儿童读物、旅游宝典、各式美食、散文随笔等图书,以强调突出内容基调的选题。

二、封面用纸的选择

封面是图书的“门面”,其重要性不需赘述。平装书封面多用铜版纸或者艺术类纸制作。设计封面时,需要注意参考制作加工工艺确定设计方案。铜版纸做封面,大多会覆膜,以提升封面耐折度。膜一般有光膜和哑膜,覆光膜会有限提升色彩的亮度,儿童图书选用光膜者居多,满足儿童对亮丽色彩的喜好。覆哑膜的效果类似于亚光铜,重点是覆膜后封面的整体色彩会发生偏转,不只是光泽感下降,从美术角度讲,颜色也会发生比较大的偏转。

艺术类纸张,有些表面经过微涂处理,从而具有部分铜版纸的优点,不透明度高,纸张底色淡雅柔和,符合现今读者视觉上追求的舒适感,适合各种印刷品制作。选用艺术类纸做封面,最好提前用选定的纸张打样,因为不同底色的白纸或本白纸会还原出不同色调的同一张图片。艺术类纸相比表面光滑的铜版纸,有着令人着迷的纹理,更能带来视觉上的立体感,画面色彩更有层次感,图片的还原更为逼真。但是需要注意,如果设计图案中有精細的线条或文字,应该回避使用纹理较深的纸张,防止印刷过程中丢失元素。此外,艺术纸中有些品种纸张表面吸墨性较低,油墨堆积表面,需要很长时间进行干燥,尤其是当墨层厚内部阴干不彻底,此时进行其他工艺加工如烫金、起凸等,很容易大量出现蹭脏,影响成品质量。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则导致延误工期,废品超多,常令所有相关人员气恼不已。低克重艺术类纸张可以做书籍的正文使用,也可以制作精美画册等书籍,不差钱的选题可以任性使用。此外,高克重铜版卡、某些艺术纸,适合做手提袋或单页的宣传页,不一定适合制作需要长期保存和翻阅的书籍。endprint

精装书封面一股设计方式是包在纸板外,所以通常不需考虑封面材料的厚度,甚至在选择纸为封面后,为配合糊壳制作工艺,应尽可能回避使用高克重纸张。封面可以选择各种布,胶化纸,铜版纸或者艺术纸等。使用布类或者胶化纸,应综合考虑后期的烫金等工艺,如果布纹纹理很粗,烫金效果可能不理想。此外,金料与布料、胶化纸是否违和,直接影响制作效果,建议不熟悉的材料批量生产前应提前试用,了解材料之间的亲和度。精装书是否设计外包封随作者和编辑个人喜好,可有可无,材料选择方式与平装书封面基本一致,无特别要求。

三、图书制作注意事项

不论选择何种高档纸张印刷,纸张本身对色彩和线条的还原性即便是顶级,也只能做到尽可能还原承印的原图,所以,最终决定印刷效果的首要因素是原图质量。如果原图质量一般,没有层次,图案模糊,是不可能通过印刷得到弥补的,必须先行修复原图才有提高印后效果的可能。

还有一个需要不时给编辑扫盲的专业词汇:出血。所谓出血,简单说,如果在完成图书最后裁切时,内文版式设计方案中的图片或者线条需要抵到图书边缘,就要提前做出血设计。普通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机器设计的技术指标不要求分毫不差,允许存在合理偏差,出血设计就是配合机器运转中的合理偏差,以保障最终的高合格率。出血设计一般要求3ram,此范围内可以保证成品裁切时的合格率。设计出血3ram的概念与使用与何种印刷材料无关,但是与所用纸张的规格大小有关联。为了合理使用纸张,控制成本,出版社会依据图书通常的成品尺寸预定纸张,出血设计需要的3ram有可能刚好超出预定纸张的尺寸界限。图书发印时,如果编辑、出版人员忽略此细节,印厂反馈信息时则可能已经造成时间延误甚至材料浪费,如果需要重新订购材料,拖延时间更是不好预计。

接下来再讨论一下纸张的厚度。国标中对纸张的克重有明确的规定,超出浮动上下限指标可以判定纸张克重不达标,但是没有对应的厚度硬指标,因此没有可供参考的执行标准。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各纸厂在使用的原材料、生产流程、工艺等方面的微差,产出的纸克重相同,厚度有可能不同。厚度的差异有可能在不经意间给图书制作带来困扰,特别是图书印张厚,封面设计为“死书脊”时,厚度误差效果被强烈突出,成品会很难看。这需要材料人员随时关注,提示给应用人员。

最后还想给编辑和作者一个概念,纸张的颜色与品质无直接关系。多年前生产出的书写纸、胶版纸颜色老旧,表面粗糙,对比光滑雪白的铜版纸,让大家有白纸更高级的感觉。白和品质之间似乎画上等号。现在使用的纸张从生产工艺到原材料都有巨大提升,纸张的颜色甚至可以预定,在生产流程中也可以受到控制。可以說,白已经不是大家追求的目标,更不再是纸张品质的标志。相反,现代人读书时会更多关注阅读时的视觉舒适度,画册和宣传品更多被要求印制的精美。因此,材料选择的首要原则就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制作工艺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过山瑶“鸡公鞋”文化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