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中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

2017-10-27侯雨毛岚罗华伟

当代农村财经 2017年9期
关键词: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精准扶贫

侯雨 毛岚 罗华伟

摘要:精准扶贫是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的有效手段,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重点方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为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与保障。本文总结当下在农村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资金投入不足、重视修建轻视保护、等靠要思想严重、可持续发展普及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发展为主、援助为辅的帮扶理念,并从帮扶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修理维护、思想教育帮扶及生态环保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发展

所谓精准扶贫,即针对不同贫困区域、不同贫困人口状况进行因地制宜的扶贫。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要求“扶贫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中办随即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把精准扶贫作为六大扶贫机制创新之一。自此,精准扶贫成为我国农村扶贫的重要方向。在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目前精准扶贫工作朝着既定目标稳步推进。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贫困地区生产效率的关键,可以使大量贫困人口获益。鉴于大部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缺失或严重受损、公共服务普及度低的现状,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推进精准脱贫工作、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一、农村基础设施类型

农村基础设施大致可分为四类:劳动型基础设施,如农田灌溉系统等;生活型基础设施,如饮用水供应、破旧房屋的重建、道路修缮等;社会发展型基础设施,包括医疗卫生、义务教育、农业基地建设等;生态型基础设施,像森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工作等。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离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亟须进一步加以解决。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其每年所需要的资金也愈发增加,怎样筹集资金是精准脱贫面临的难题。首先,中央直接的财政支持固然增加,但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2015年才成立的首支用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专项基金,短时间内尚未普及到大部分贫困区域。其次,贫困地区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的现象,其所贡献的税收收入不在家乡区域,这使得大多数贫困区域的县级财政乃至市级财政不能给予支持,造成地方上的投入短缺。最后,由于投资农业的企业大多要依赖政策性补贴,对政策的依赖大,具有极大不确定性,利益的驱使使得企业的投入不高,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的难度较大。

(二)重修建、轻保护。一方面,扶贫工作对于成绩的追求,导致政府部门要求资金见效快,新工程的修建受到追捧,而后续的保养工作被忽略,基础设施老化及受损的问题多,新维修的工程使用寿命难以保障。重修輕养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导致隔三差五地出现需要维修的工程,拖慢了整体建设的脚步。另一方面,工程维护工作面多点杂,政府难以胜任全部工作,这要求贫困地区的群众投身于工程维护管理工作之中。由于对贫困地区群众的培训工作普及度低,他们对于相关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使得工程维护的难度加大。

(三)“等靠要”思想严重。客观上,当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在农田灌溉系统以及人畜饮用水供应,但贫困地区由于供电范围有限或干脆不通电,导致向现代化发展的脚步被延缓;有的贫困地区周围几十里只有一所学校,缺乏教师且教学质量有限,受高等教育的人少,难以改变农村居民文化素养不高的问题,对外来新事物接受能力差,不利于相关文化基础建设的开展。农村道路亟待疏通、整修、新建,路面状况差,制约了农业产业发展。这一系列问题导致贫困地区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只能依靠外界的扶持。

主观上,由于自我“造血”能力缺乏,不愿摘贫困帽的心理作祟,部分贫困县不愿脱贫,担心脱贫后缺乏资金援助而再度陷入贫困。“等靠要”思想根深蒂固,常年扶贫却依旧贫穷,挫伤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四)可持续发展普及度低。部分贫困地区由于设备及科技的全面落后,依然采取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与环境条件的极度恶化。部分贫困地区缺乏耕地,群众便“填湖造田”等,导致土地沙漠化、湿地系统被破坏等恶劣环境问题的出现,对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阻碍。另外,贫困地区即使脱贫,短时间内难以追上发达地区的脚步,不具备面对发展和环境治理双重任务的经济条件。因此,普及并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尤为迫切。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法规,通过立法为社会资金铺平道路,避免因法律上的空缺造成实际操作的混乱。政府要发挥管理和监督作用,对于有限扶贫资金及财政资金的使用,要确定其具体负责部门,控制资金的流向;对于资金投入的项目,要确定具体负责人,确保每一笔资金的使用到项目、到人;在财力允许的范围内,适当加大财政补贴或优惠力度,促进社会资金带动当地发展。对于企业资金投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收益,可以减免其企业所得税;对于个体工作者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收益,可以减免其个人所得税。通过降税减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吸引广大群众自觉投身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

(二)切实解决重修轻养问题。对于已经建成的项目,每年要进行维护情况考核,其结果直接与负责部门的奖金、后续项目的开展挂钩。对考核优秀的项目给予适当奖励,并在后续项目的开展上给予优先权,且优先考虑其部门人员的升迁;对考核不合格的项目,延后安排或减少资金,并暂缓其后续项目的开展,一票否决其部门人员的升迁请求;对于弄虚作假、虚构考核结果的现象,要予以严肃处理。对于没有事先预留保养资金的项目,要加大争取力度,在各项支出中优先考虑,防止出现由于资金问题而影响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发掘群众投身于设施管理及维护方面的积极性,定期开展对设施维护方面的宣传,由村委会具体落实到每一户,引导群众自觉爱护基础设施。根据实际情况由村委会筛选出适合人选,由政府相关部门予以培训,合格后安排其担任相关设施的维护工作,其在基础设施维护工作方面的收益,可以考虑减免其个人所得税。endprint

(三)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要统筹规划,分期设立目标予以落实。一期目标,对贫困区域的水利工程项目进行险情排查、维护与重建,防止相关自然灾害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破坏。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确保饮用水质量达标,确保取水困难地区的饮用水供应。整修存在问题的农村路段,对于大部分农村要争取通公路,有条件的地区争取通柏油路等。二期目标,整治改善现有农村电路的问题,落实通讯线路的延伸,做到村村通电、村村有电话,建立乡村与城市的通讯联系。要加大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的倾斜程度,落实儿童教育问题,争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解决乡村学校教师少、设施差的问题。对于已经走出去的人才,要争取其回乡支教、投身家乡建设的工作。定期开展扫盲班,进一步减少文盲、半文盲的数量,扫除陋风陋习及封建迷信思想。三期目标,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建立起适应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和农村社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城乡在生活环境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一致。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拒绝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减少对耕地的毁坏。对于居民生活垃圾的堆放及处理的管理,防止污染水资源或耕地资源。对于生活污水的排放渠道进行控制,防止污染湖泊等大型水资源。对于围湖造田等情况坚决予以阻止,并视实际情况退耕还林。另一方面,根除GDP至上理念,对于设施落后、高耗能的相关企业予以取缔,引进现代化生产技术,并对其污染物排放提出净化要求并征收费用。对于因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而转移的高污染企业要严格把关,拒绝相关企业在农村的大量聚集。

参考文献:

[1]劉景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6,(5)

[2]汪三贵,郭子豪(中国人民大学).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 147—150

[3](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6): 7—17

[4]康喜平(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经济研究所 西安).构建公共财政投入机制 扎实推进陕西新农村建设[J].理论导刊,2007,(6): 76—78

[5]刘清荣,刘忠林(《老区建设》杂志社).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老区建设,2015,(20): 14—16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欣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精准扶贫
中国旅游业助力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中国旅游业助力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四川省“贫困片区”全面小康发展状况与日标测算
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PPP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浅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