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017-10-27冯建军
冯建军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要“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基于这样的考虑,《指南》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个方面,将德育工作全面落实到生活中,并提出了明确规范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化策略。
一、突出课程的主渠道
品德的形成以道德认知为前提,没有相关道德知识,就不会有某种道德行为。尤其是在复杂的道德情境中,更需要道德知识的引领。这就决定了德育课程在品德形成中的重要性。品德的形成不完全依赖课程,但缺少课程的德育肯定是不完整的。德育课程有直接与间接之分。直接德育课程是以德育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包括国家设置的德育课程和地方、学校开发的德育课程。尤其是国家设置的德育课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保障,要开足、开全,不能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地方和学校要利用区域特色德育资源开发德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要根据国家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开设时事专题课程。间接德育课程是指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渗透的德育内容。任何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要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的德育内容,发挥其他课程的德育功能。如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理科课程中的科学精神的培育,艺术课程中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外语课程中的国际视野、多元文化观念的养成,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德育真正渗透在课程中,使课程处处有德育。
二、发挥学校的引领作用
学生除了课程学习之外,更多是在学校生活。陶行知先生的“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提示我们,使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就必须使他们过有道德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建设有道德的学校生活,使学生的生活沐浴在道德之中。《指南》提出了以学校文化育人,以教师和榜样的人格育人,以民主的制度管理育人。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具有弥漫性和内隐性,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优化校园环境、建设网络文化、营造文化氛围,形成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让校园处处能育人;要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以教师高尚的心灵引领学生的心灵走向高尚;要强化学校的榜样引领,不仅要发挥模范人物的榜样作用,而且要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身边的榜样;注重学校规章制度建设,规范和引领学生的行为,给学生的行为以明确的方向,尤其要约束和预防学生的不良行为;要建设全员育人的具体制度,明确所有教职员工的育人职责,增强全员育人的自觉性。
三、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协同育人作用
家庭和社会对中小学生的品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要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构筑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家庭是中小学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修养、家风和家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因此,家长要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履行家长的职责,以良好的行为,为孩子做出表率。同时,中小学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和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也是一个大熔炉。德育工作必须利用社会的力量,发挥社会的影响力。《指南》要求充分挖掘社会德育资源,建立广泛的社会德育渠道。各级政府应全面动员宣传、综治、公安、司法、民政、文化、共青团、妇联、关工委和卫计委等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德育治理,发挥各行各业从业者的行为影响力,尤其要注重发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各地学校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公共机构、企事业单位、各类校外活动场所、专题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并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开展德育工作。如,利用中国传统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开展传统民俗和传统伦理教育;利用植树节、妇女节、劳动节、青年节、儿童节等开展爱党、爱国、爱劳动和励志教育;利用国家的一些重大节日,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开展爱党、爱国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世界性节日,如世界地球日、世界知识产权日、世界卫生日、世界无烟日、国际禁毒日、国际志愿者日等开展相应的专题教育。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把德育与社会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德育无处不在、無时不在。
四、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开展德育
活动是道德认知扩展和向道德行为转化的重要机制。一切德育工作包括德育课程,都应该通过活动来组织。学校的德育活动,常规性的有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团日活动、班队活动、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集中式的有学校举办的各种主题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外语节、读书节等活动,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等专题活动,以及校外的劳动实践、校外实践活动、研学旅行活动。学校除了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如重大纪念日活动、政治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学雷锋活动以及关爱特殊群体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儿童道德发展报告(2017)》显示,主题实践活动是儿童最喜欢的德育方式。因此,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一方面把静态的德育资源活动化,把德育课程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尤其是引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增强他们的道德自我教育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当然,不只是德育活动才具有德育功能,一切活动都具有德育功能。因此,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开发活动的德育功能,以道德引领社会活动,做到事事是德育,事事能育德。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全面规划了德育的实施路径和方式、方法,做到了“人人做德育”“处处有德育”“事事是德育”,把德育落实到生活的每时每刻、每一件事、每一个活动之中,真正做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而使德育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 郭向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