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怀教育的本质及实施路径

2017-10-27潘一马贵阳张国花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赏识需求尊重

潘一+马贵阳+张国花

摘 要 关怀教育是一种以爱为核心的教育。关怀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情感认同、交往共进;形式可以分为尊重型、赏识型、“物质”型;实现关怀教育需树立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教学目标、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需求的教学内容、采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习得的教学方法、使用益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评价策略。

关键词 关怀教育 尊重 赏识 发展 需求

教育是传递文化、培育人才的伟大事业,没有爱的教育如同见不到阳光的花朵,终会枯萎凋零。实施关怀教育旨在建构师生间的相互关怀关系,有益于完善学生人格,培养他们的善性,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关怀教育的本质

教育应强化人的主体性,对“人”的背离会让教育变得了无生趣,沦为培育“知识人”的工具[1]。关怀教育将教育从知识教育拓展到了更高层次的情感、生命教育,能实现培育“全面人”的目标,对解决当前教学中的病理现象有重要价值。

1.以人为本

教育由人主导、为人服务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不能背离人这一核心要素。传统的搬砖块式、说教式的技术性教育模式,导致了科学和人文的分裂,使教育陷入人文精神缺失的危机,但这种功利性教育的本质目标并非为了成人,而是以追求成才、成器为目标。

关怀教育更看重人的价值、追求人的自我实现,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关怀教育认为教育是围绕人展开的,是一种有生命的活动。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应当有关怀情怀和施予关怀的责任感,要把其当作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以学生的人性发展、人格培养、人生幸福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成人。关怀教育建立在平等、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看作与自己同等地位的生命个体,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并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尊重。教师要走进不同学生的生命世界,既要用自己的眼睛,也要用学生的眼睛观察他们,还要用心体验学生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关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充分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主张也得以充分践行。

2.情感认同

师生关系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关系,既具有矛盾性又具有同一性,师生间的情感认同指的是二者在尊重、理解、信赖彼此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接纳对方的良性心态。关怀教育是一种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上的教育,与师道尊严的专制教育不同,关怀教育追求以情感的交融一致来构建师生间的协调关系[2]。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体验,有些知识点强调了很多遍学生照样出错,有些话不厌其烦说了无数遍,学生却雷打不动,教师花费了大量精力,却不见成效。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同。

关怀教育始于关怀,當教师抛出关怀的“橄榄枝”,说明教师关心学生的立场和感受,教师传递出来的关怀情感会被学生感知。教师通过关怀教会学生爱、尊重、自觉,学生在教师的关怀中感受爱,并逐渐懂得爱,用积极的关怀回馈教师。在爱与被爱中,师生之间可以建立起一种微妙却长久的相互关系,使学生产生与教师一致的情感。当教师与学生间通过关怀达到了情感认同状态,学生便会自觉地“亲其师,信其道”,对教师传递的教育信息自然会表现出全盘接纳的积极心理状态,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接受效果。

3.交往共进

关怀教育是一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两大教育主体双修的教育模式,教师给学生关怀,提升学生素质的同时,也是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

第一,教师给予关怀的同时形成完善的品质。教师要给予学生关怀,必须要具备关怀伦理,具备民主教学的品质。这样师生间才能彼此理解、尊重,形成平等、真诚的对话交往关系,在这样温情的氛围中,教师能进一步养成心平气和、不断反思、沉稳的教学品质。同时,教师在给予学生关怀的同时能不断修炼德性。关怀是一种集同情、悲悯、怜爱、关心等为一体的情怀,教师要具备这种情怀,从施教者变为“集美身以垂范”的关怀者,必须要具备教育良心和谦谦君子的修养。而这种修养并非与生俱来,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练、提升自己,教师的德性会得到阶梯式的提升。

第二,学生接受关怀的同时形成完善的人格。一方面,教师的品质会通过关怀关系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被浸润的同时,能逐步形成对同学师长有爱、理解、尊重、诚信,对学习勤奋、反思,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律等品质。这样的品质是涵养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能在提高学生知识习得的同时,锤炼学生心性、灵魂,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更自觉地关心他人。另一方面,教师在关怀学生的过程中会将自身德性传递给学生。学生会受到启发和影响,并模仿德性行为。当他们被理解、呵护、关爱,他们也会做出同样的行为。如认真聆听教学讲解,对教师说出肺腑的感谢之言,给教师送上一句温暖的祝福、一朵包含敬意的鲜花、一杯热气腾腾的开水……这样的行为说明学生在教师的关怀感召下,已经形成了感恩品质,这样的德性对完善学生人格来说是必要的,能促使学生成为文化、道德品质兼具的完善人。

第三,师生在关怀交往中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关怀交往关系的形成,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师和学生的割裂局面,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教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奴仆,他们在积极的对话中聆听彼此、感受彼此,共同作为教学主体携头并进。教师在关怀交往中传递教育信息、传递文化精神、传递新方法新技能,学生在关怀交往中接受教师所给予的一切。在其乐融融的和谐关系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有效达成,学生的习得目标高效完成,教师和学生得以共同成长。

以人为本体现了关怀教育的核心思想,情感认同体现了关怀教育的施教方式,而交往共进则体现了关怀教育的共赢模式。

二、关怀教育的形式

教师关怀学生的形式是多样的,教师的理解尊重、帮助指导、安抚鼓励等都属于关怀,以下将教师关怀教育的形式概括为尊重型关怀、赏识型关怀和“物质”型关怀三大类。

1.尊重型关怀

教师作为关怀者,要关怀的是全体学生,而非个别学生。学生来自不同家庭,受不同氛围熏陶,难免会表现出迥异的个性和良莠不齐的素质。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对优秀学生持“拿着显微镜看优点”的态度,对成绩差的学生则持“拿着放大镜看缺点”的态度,这样的态度背离了关怀教育初衷,是一种不公平的关怀。如此厚此薄彼的关怀,会让学生产生失落不平之感。不论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有自尊心。教师作为关怀者,在实施关怀时不应当有情感倾斜和偏倚。必须在尊重的基础上遵循公平关怀原则,欣赏优秀生但不能冷落后进生。要怀着一颗平等尊重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呵护每个学生的自尊[3]。endprint

2.赏识型关怀

关怀教育需要学生回应和反馈,否则不但无法达成关怀教育的目标,还会让关怀沦为“假关怀”、“形式关怀”。如果教师不懂关怀,就会在学生那里到处碰壁。赏识关怀意在给学生成功感和幸福感,让学生在自信中成长。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他值得喝彩的地方。教师作为关怀者,应当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要沉到课堂中、沉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学生的优点。有时候,教师一个关切赞许的眼神,一个温柔抚慰的动作,一句温暖肯定话语,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赏识关怀的力量,甚至会让学生铭记终身,成为影响改变其一生的力量。因此,教师要多利用赏识关怀激励学生,要善于发现长处、发现自我独特的地方,还要放大成就让学生为自己感到骄傲。教师的赏识关怀,能让学生正视弱点、发扬优点,坚定学习的自信心。

3.“物质”型关怀

尊重关怀、赏识关怀都可视作精神关怀,精神关怀能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力。除了精神关怀,教师还应当给学生提供 “物质”型关怀。“物质”型关怀指的是教师关心学生现状和需要,给学生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学到知识。如给学生提供“课程急救箱”,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讲义、重难点问题及训练发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巩固消化所学知识,提高知识习得能力;给学生提供补课帮助,当学生落下某些课程时,要利用课余时间帮学生补进度;给学生提供各种学法指导,当某些方法不适用于某些学生时,要给予其他多类型方法指导,便于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學习方法。通过“物质”型关怀,能解决学生学习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起到立竿见影的帮扶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应当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教师要抛开自己的偏见,要以开放的、真诚的姿态关怀充分接纳学生。只有真诚有爱的关怀,才能让学生放下戒备,全身心接受教师。

三、关怀教育的实施路径

关怀教育最终要落实到教学中去,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践行关怀教育,才能达到师生共同成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目标。

1.明确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关怀教育主张教育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培育学生良好的品质,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的统一。教师关怀学生,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习得,还要关注学生的德性、品质习得。制定教学目标时,除了学科目标还要制定一定的“超学科性”目标,如通过课堂学习要达到的思维品质、道德情感、价值观等[4]。通过形上关怀和形下关怀的结合,给学生更全面的生命关怀,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开阔学生眼界、滋养学生心灵,把培养优秀品质和德性的隐性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融会贯通。

2.确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需求的教学内容

现行教育制度下,教师承担筛选课程内容的重要责任,关怀教育要求教师考虑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和学习需求,根据学生所需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审查给定教学内容中是否有霸权、偏见等内容。要避免选择带有性别偏见、霸权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的内容,避免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良因素伤害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筛选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材料。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将知识传授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体现的是一种生命关怀情怀,能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

3.采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习得的教学方法

关怀教育要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学生存在能力、兴趣、学习水平、思维水平等多方面差异,教师在采用教学方法时既要考虑学生的普遍性特征,还要兼顾个别性特征,要考虑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能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确保各个层次学生都能有效习得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都是充满师者关怀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全体学生平等的参与机会,对那些水平低、思维能力弱的学生尤其要给予特别关怀和帮助,确保他们不会“掉队”。

4.采用益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评价策略

关怀教育要求全面关怀学生,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习得,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身体,关注学生的个性。过去单一的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反映了关怀教育的缺失。关怀教育理念下的评价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纵深化的,要将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兴趣、个性、情感、体质、思维等因素都作为评价指标,确保评价的公平性与全面性[5]。这样的评价更能让学生认清自己,把握自身优势和劣势,也更益于给学生提供发展建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此,才能达到关怀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是诗意的、充满爱的艺术。关怀教育彰显了“人本”,更彰显了教育的诗意与伟大。教师作为关怀者要懂得关怀,掌握关怀技能,既要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关怀,还要给予学生“物质”上的关怀;既要掌握关怀理论,还要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践行关怀,让关怀产生促进学生成长、促进自我提升,实现教学共赢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毛菊,孟凡丽.我国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研究:回溯与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

[2] 赵志浩.“关怀教育”模式及其实践形态构建[J].前沿,2015(3).

[3] 张崇.付梅回应关怀:关怀教育的“软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8).

[4] 龚孟伟,南海.关怀教学研究的背景与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

[5] 皮武.关怀性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实施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6(23).

[作者:潘一(1976-),男,辽宁抚顺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马贵阳(1965-),男,内蒙古赤峰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张国花(1976-),女,山西太原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孙晓雯】endprint

猜你喜欢

赏识需求尊重
用心感受,用爱教育
“赏识”催开作文花
西部城乡结合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