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班集体的生成逻辑
2017-10-27张聪
张聪
班集体建设始终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核心议题。伴随我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何以构建符合学生成长新需求、适应社会新期待的班集体,成为很多中小学积极探索的焦点问题。中国班集体建设正是基于中国基础教育实践,在不断回应社会各界对优质集体教育诉求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中国特色”。那么,如何理解这种中国特色班集体的构建过程?如何生成中国特色班集体的理性认知与话语共识?这些问题的实质正是班集体的生成逻辑问题。为了更加系统地回顾中国特色班集体的建设之路,清晰研判当前我国班集体建设的现状,特与我国班集体研究专家唐云增先生展开对话。
唐云增,1936年生,长期致力于班集体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学理研究。现任中国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是公认的“班集体研究专家”。
唐老师,您好!您作为全国班集体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和班集体教育改革的见证者、亲历者,一定对我国班集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有着深刻的认识。那么,您认为“班集体”指的是什么?
唐云增班集体之前的概念是班级,一般的班级就是“自然班”或者叫“行政班”,如开学之初在很多学校里所建立的传统班级形态。然而,在班主任的引领下与学生一起努力后,班级是有变化的。所以我理解的班级是个“生命体”,是活生生、成长中的,成长到一定的时候就生成为“班集体”。当一个班级达到班集体时,必须具备五大要素,即共同的目标、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组织机构、良好的规范以及学生共同成长的班级
活动。
从1902年京师大学堂第一次设置班级开始,中国的班级建设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路。然而,仍然有很多班集体建设得不好,没有发挥积极的育人功能。您认为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班集体
建设?
唐云增决定我国班集体建设的最重要因素是中华民族的集体倾向性。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不像有些国家那样出现分裂甚至解体的现象?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倾向性是团结、和谐,始终在走团结、凝聚、统一的发展道路,这种情感是中华民族的根。所以改革开放以后,讨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的几次重大会议,始终坚持将集体主义作为基本原则,将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这种民族性因素注定了中国的班集体建设,必然朝着建设更为优秀的集体而努力。
这种源自中华民族的因素生生不息,仍然成為当代中国班集体建设的最佳诠释,是吗?
唐云增是这样的。像陶行知等许多教育家,强调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让人生活在集体中,过一种集体主义的生活。为此,我们不断生成这个信念——让孩子生活在优秀的集体中。然而,这个集体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班级建立起来后,总是要有一个接受、构成与互动的过程,这就提出了孩子生活的班的集体建设构成问题,即“班集体建设”的有关问题。1983年,我首次提出了“班集体建设研究”这一课题,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关注我国的班集体建设。
这一课题提出后,我国的班集体建设出现了哪些变化?
唐云增主要表现为班集体建设研究更具开放性。班集体建设研究要放眼全国,看看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班级建设得如何;要面向世界,看看其他国家的班级是如何进行建设的;同时要拓展研究视野,将班集体建设与德、智、体、美、劳的教育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大
德育”。
各育共筑所形成的“大德育”,正成为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总体而言,教学仍然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您认为班集体建设与学校教学活动有什么关系?
唐云增班集体建设要通过活动来进行,而第一大活动就是课堂教学。所以近些年来,我始终在关注新课程改革。因为课程改革必将带来班集体建设、班级教育的改革。相比之下,现在中国的班级教育改革已经落后于课程改革了。其实,哪怕是课堂作业、暑假作业,这些都能推动班级前进。
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课堂教学与班集体建设同时是中小学运行的重要环节,而课堂教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班集体建设的一个重要过程和基本要素。
唐云增是的。改革开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要从原来的仅仅从德育的视角出发建设班集体扩展到德、智、体、美,特别是课堂教学上来。为了这个事情,鲁洁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意识到无锡的班集体建设“两张皮”“没有捏到一起去”的现象。为此,她曾提出一个命题“班集体建设不能游离于课堂教学。”她当年特意派了四名教师到无锡进行专门研究,到一所中学跟班三年。结果发现,当时无锡的班集体建设游离了课堂教学,而去做主题班会、参观访问等,相比之下更重要的理应是课堂教学。班集体建设一定要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也不能离开班集体。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完成育人的全过程。
现在,很多家长在选学校,千方百计地把孩子送到重点小学或重点中学,其实比“择校”更重要的是“择班”。所以,家长是用一种很朴素的眼光和情感希望做好班集体建设。这个“好班级”换一个名词,就是“优秀集体”。
如您所说,家长与学校的互动在无形中推动着班级的成长和建设。那您如何理解校长在班集体建设中扮演的角色?
唐云增一名班主任真的要把一个班级带好,非常需要校长的鼎力支持。校长有眼光、有思想,把班集体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一件大事,那么班主任的班集体建设行为就会由自发走向自觉。
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引领集体的形成、学生的成长。所以班集体建设得如何与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是紧密相关的。当前,卓越教师培养已经成为很多师范院校的重要议题,那我们如何培养“卓越班主
任”呢?
唐云增班主任是否卓越,首先在于他是否清楚自身的本质属性。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提出,班主任的本质属性有两条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班主任要有自己的班级教育操作系统。我认为还有一条班主任要将班级建设成为优秀班集体。基于这样的本质属性,卓越班主任才能真正形成。在这一过程中,《人民教育》编辑白宏太对全国班主任专业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班主任专业化指明了中国班主任教育的方向,班主任专业化必须研究班主任专业本质属性。这样的提法,使中国的班主任研究从现象研究走向本质研究。endprint
班主任专业化是班主任规范化成长的重要步骤,这就需要我们从繁杂的班主任日常工作中探寻其专业成长的本质性问题。这对于卓越班主任来说更为重要。那卓越班主任是如何生成的?
唐云增當一个新任班主任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他确实是培养出来的。这个培养的起点,就在他当学生的时候,无形中得到了班主任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种意识。很多学生虽然长大以后不一定当班主任,但一旦他当班主任的话,他的第一榜样就是以往的班主任。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名班主任成长的精神起点。同时,在大学期间读书、接受知识、价值观形成等,都是班主任成长的重要因素。走上工作岗位后,学校领导也要对他进行培养。但是到了中后期,这个培养主要是自我培养。因此,对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而言,需要教育与自我教育、培养与自我培养统一起来。
对于师范教育而言,就是要着力培养师范生自我成长的内在动能,同时解决好班主任职前教育的一个悖论教师教育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教育实践的不对称问题。在诸多班集体建设现象的背后,其实还有共通的理论问题以及共识价值。至于在现实的班集体建设中遇到的某种现象或某个案例,这不仅需要理论智慧,还需要我们在现实班集体建设中的经验积累与实践智慧。
唐云增的确如此。夸美纽斯于1632年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但他无法预测未来班级发展的形态与样式。无论当前的课程改革还是教师、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一定要立在班级之中。班级授课制是要解决怎么上课、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通过上课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通过班集体实现立德树人。
现在,班集体建设的“第一眼光”要看到人。这就需要将班级授课制转向班级教育制。当前出现的“走班制”不是“制”,而是一种走班的形式,尚未形成走班的制度。就其实质而言,它仍然是一种班级授课制,是一种教学班。当然,这种形式扩展并丰富了我国的班集体建设。但并不是说,实行“走班”后原来的班级就不要了,学生还是要回归到自己所属的班级中,只不过这个“班”具有形式、规格方面的差异,但实质未变。创立班级教育制,将来可能是世界班级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可能成为中国班集体教育为世界所做的一个重要贡献。
在这一实践探索过程中,必然要从理论上形成中国特色的班集体建设话语体系。
唐云增是这样的。这种话语体系要从当代中国班集体建设的实践中总结、提升出来,借助研究者的话语凝练而生成。目前,中国的班集体建设研究已经很丰富,但尚未形成关于中国特色班集体建设的话语共识和理论体系。我们应从班集体建设的实践出发,聚焦班集体建设故事,积淀班集体建设经验,进而得出班集体建设的一般性结论。这一过程即一般理论研究的过程。如果班集体建设过程总是停留在这一阶段,就失去了它的原创性
意义。
事实上,现在有关班集体建设的许多研究恰恰停留在这一阶段,止步不前的结果便是造成大量重复性论文、观点的出现。其实,最为重要的是要推动新概念的诞生,由此产生其他相关概念,生成新的概念群,推动新理论、新理论体系以及新理论体系群的产生。这就需要俯下身去,真正关注中国班集体建设的实践土壤。只有这样,形成的班集体建设话语,才能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
气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N].光明日报,2014-04-02.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卓越班主任的核心素养及其生成机理研究”(项目编号ZD16006)、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基金项目“卓越中学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及其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5JSJY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