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是你,一声孤雁至人间
2017-10-27绥曳
绥曳
她原以为生命会终结在悲欢交错的大宅门里,从年幼失怙到夫家退婚,绕不开深庭旧院的俗套情节,岁月渐次萎谢。“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这段乱世传奇要从晚清说起。
吕碧城是生在光绪旧年的美人,长在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诗书礼乐的熏陶,养成出众的才情。她十二岁那年,一句“夜雨谈兵,春风说剑”便显出巾帼豪情。诗人樊增祥与吕父为同年进士,彼时于府中做客,恰巧看到吕碧城的词作,亦觉惊艳。她记得那时父亲笑意清浅,带着文人固有的自谦而又为她生出几许得意。
也是这一年,父亲蓦然辞世,留下一门孤女。母亲严氏归乡处理祖业,可在女子命如漂萍的年岁,吕家无男子成了族人巧取豪夺的借口,甚至暗设圈套唆使匪徒劫持。温情如涟漪散去,无可捕捉,唯有人走茶凉的规律亘古长存。身在京城的吕碧城听闻母亲的遭遇,以羸弱的身躯负起重担,写信向父亲的故交求援,几经周旋,终于让一切收梢圆满。
豆蔻新绿的年纪,她的心底却不再是碧草青樱,诗卷里的缱绻没入尘埃。经此一事,吕碧城的果敢决绝令人侧目,亦让订有秦晋之约的汪家开始犹疑,比起呼风唤雨的新女性,他们需要的是端庄顺从的温婉闺秀。汪家决定退婚,无所依傍的吕家母女无力争辩。
从前光景似梦,醒来了无踪迹。她随母亲与姐妹离开故地,前去投奔舅父。虽寄人篱下,于她而言亦是一片崭新的天地。她目睹清王朝飘摇欲坠,亦感受到西方自由平等的精神。彼时兴起新式学堂,提倡女权亦成为一时潮流,她为之心动,有些念想在心底潜滋暗长。
高墙深庭不是她的归宿,平淡庸碌的相夫教子生活与她的理想南辕北辙。吕碧城登上奔赴天津的列车,违背舅父的教诲做了出走的娜拉,却并无娜拉的悲情,这场出走才是她人生真正的伊始。她坐在车厢里,透过狭小的窗往外望去,故景一点点倒退,像是陈旧的物件于光阴里褪去颜色。来不及收拾行装,亦没有充足的旅费,她心中的雀跃却远胜忧愁。
传奇也需要有人来成全,英敛之便是吕碧城声名鹊起的缘由。彼时身无分文的吕碧城写信向住在大公报社的方太太求助,信函恰好被英敛之看到。这位《大公报》的创办者叹服于她的文采,亦钦佩她的独立作风,遂亲自拜访,聘吕碧城为报馆女编辑,开中国新闻界之先河。
她写格律工整的诗词,笔下有花草馥郁、山川尘梦,亦有江海波澜、乘舟逆流;也写慷慨激昂的文章,阐释女权,破除夫纲,倡导平等和教育。她是“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亦是站在时代洪流上的女权运动首倡者,一支素笔铺展开新时代的印记。吕碧城的名字随着铅字印刷的报纸传至街头巷尾,镌刻在无数文人心中。
秋瑾与吕碧城的相识始于文字,终于信仰。有时一场相逢没有岁序静好,没有繁花相衬,只是乱世中两个相似的灵魂于孤绝处彼此相依。她们促膝而谈,只四日光景便把四季荣枯说遍。倡导女权、振兴家国之路,知之不易,行则更难。虽然秋瑾邀她赴日共谋革命时,吕碧城另有坚持,但早把鉴湖女侠的风姿永远铭记。
后来秋瑾于绍兴就义,迫于清廷压力,声援者寥寥。吕碧城却铤而走险,设法为秋瑾收殓。江南细雨潇潇,雾色给黛瓦粉墙笼上清冷,她捧起一抔黄土,潸然泪下。待她重游杭州,又祭拜秋瑾,无限怅惘漫上心头。
吕碧城坚持兴办女学。时代的跫音如此急促,变幻风云势不可挡,女子不应成为风起云涌背后黯然的底色。她积极筹备,四方奔走,终于成立了北洋女子公学。
她成为中国第一所女公学的总教习,与身后的学生一起向孔子像拜谒行礼。这场虔诚的仪式,让她的愿景有了实现的可能。
尔后清廷倾覆,民国初立,她漫步街巷,熟悉的景致中已有一种盎然的生命力,这或许是对故人最好的慰藉。袁世凯登上总统之位,她凭借昔日交情和卓然才华出任总统府机要秘书,甚至擢升参政,一时风头无两。
可现实中的权力倾轧剥离了理想的华衣,在她看来荆棘遍布、满目疮痍。不曾革除的官场旧习令人厌倦,袁世凯蓄谋称帝的意图更让吕碧城彻底灰心。她追求的原本就不是官位权势,既然无法志同道合,不如就此离去。她毅然辞去政府职务,离开北地,移居沪上。
上苍似乎对她格外眷顾,吕碧城在上海与外商合办贸易,未经几载便在商界崭露头角,积聚起可观的财富。这些是她为行走世界准备的行囊,年少奔赴天津时的稚拙,早已被岁月历练成熟。
她只身前往美国,于哥伦比亚大学攻讀文艺,穿着精致华美的衣裙,以优雅从容的姿态丈量着欧洲的土地,纵览风物人情。途中见闻在她笔下绘成一幅幅画卷,在国人面前若光影浮现。歌舞升平的巴黎、暴动中的维也纳、蕴藏艺术的罗马、众星云集的好莱坞……都被收入《欧美漫游录》中,成为她真实而难忘的旅途记忆。
曾经的汪氏公子或许确非良配,吕碧城的姻缘却于彼时倏然终结,她始终孑然一身。佳人如斯,不是没有众星拱月的光景,而是她寻寻觅觅终未得良人。她文才无双、资产丰厚,声名权势亦不在意,婚姻不会成为她委曲求全的选择,她需要的是真正的精神相依。倾慕者如过江之鲫,她所爱之人却早有家室,可这些并不重要,她早已过好自己的一生。
吕碧城的人生是一则倾城传奇,波澜壮阔,引人折服。她曾于《清平乐》中写道:“不是一声孤雁,秋声哪到人间。”她恰似一只孤雁,于如流人事中不群而鸣,惊艳时世,响彻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