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灵性注于自然
——评陈文进的版画艺术

2017-10-27周建国

新疆艺术 2017年1期
关键词:哈萨克族伊犁版画

□ 周建国

马上体育集锦

当我接到陈文进递给我的《美术作品选集》,厚厚的,沉甸甸的,我是又惊喜,又钦佩。我知道,这200多幅作品凝结着他三十多年的心血,是他自从踏入版画之门便如苦行僧一般心无旁骛地、锲而不舍地痴恋狂求的结晶。我知道,以他的命运和经历,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何等的不易。他是一个不善夸饰,不喜交际的人。他又是一个认准了目标就决不回头,不达目标决不罢休的人。而在坚持不懈地实现目标的崎岖的道路上,他又是一个善于学习、兼收并蓄的人。按学历,他充其量是个高中生,也没有上过美术学校,没有系统学过美术创作。人们不会想到他能在版画艺术上攀得这样高,走得这样远。他给了众人一个惊喜,给了版画艺术一个深刻的烙印。打开画册,伊犁的青山绿水、苍松白云、雪峰草原、奔腾骏马、撒欢牛羊扑入眼帘,赛马、叼羊、姑娘追,贤淑的少妇、可爱的孩童、辛勤的老妪、壮硕的汉子都跃然画幅,神形毕现,还有那民族的图案、花纹、装束、生产生活方式……总之,1959年,11岁的他从山东龙口市蹒跚走来,跋涉了千山万水之后,把自己的双脚深深嵌进了伊犁这块草长莺飞的沃土,这块文化积淀深厚的多民族乐园,爱在其中,融在其中,歌在其中,画在其中。我多次去过伊犁,去过伊犁很多地方。陈文进的画让我重回那个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环境,让我浮想联翩,爱不释手。他的作品,也让我品尝到了艺术出新的甘甜,感悟到了苦心孤诣的无穷的滋味。

陈文进的版画把伊犁的山山水水和多姿多彩的哈萨克族人的风情、民俗、文化作为主要刻画对象,这使他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人称塞外江南的伊犁,兼有着江南不曾有的辽阔、壮美、高远和丰厚。风情如画,人文如诗的伊犁每年都吸引不少风尘仆仆的画家来写生、拍照、踏访,疆内外的画廊里也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画作。陈文进与这些才子们不同。他是老老实实地在那里下了太多苦功夫,实功夫——他是以一个普通劳作者身份在那里不舍昼夜地辛苦了30多年。他从伊宁的小学读至高中,他下乡当过知青,和各族百姓相濡以沫。他在文工团干过10来年,随团到处演出,走遍了伊犁、塔城、阿勒泰几乎所有城镇牧区。他担任文工团舞美设计,为了搜集素材,亲历过各种景区、地貌,熟悉哈萨克族群众的风俗礼仪。他住过哈萨克族的毡房,醉过哈萨克族的马奶酒,也喜欢哈萨克族的奶茶、包尔萨克。他的语言、饮食、审美都已伊犁化了。当然,在逶迤不绝的时光流逝中,他和哈萨克族群众一起亲身感受到生活的新变化、新亮点,迸发出新的激情,新的感情。而这一切,都浸融到了他的血液中,熔铸在了他的作品中。所以,他的作品是源自内心的激情,源自至真的感动,源自厚积的薄发。

陈文进与绘画似乎没有太深的渊源。四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听长辈们说,他的母亲手很巧,是个缝衣绣花的能人。五颜六色的彩线经过她一夜一夜的针织绣剪就变成了鲜艳的花朵、生动的绿叶。逢年过节,男婚女嫁,都是母亲最忙的时候。长辈的话,似乎也使他忆起了母亲的面容和那双劳碌的手。在那个偏远的农村里、贫瘠的生活中,母亲的巧手给了他最深的美感,点亮了他脑海里微弱的希望之光。这盏微茫的光就一直亮在他的心里。虽然“十年动乱”粉碎了他进美术院校深造的机会,但他始终没有熄灭心中那盏灯。只要灯亮着,总会找到路。他接触版画很晚。1979年他随着伊犁州文工团迁到了奎屯,薛周琦老师给他讲解了版画特点和基本刻印方法,使他茅塞顿开。版画历来有紧贴时代、反映现实的传统,相比油画、国画又属冷门,何不一试呢?他就找了一块写过标语的三合板,利用多次到草原牧区写生的素材,创作了两幅套色木刻,其中一幅《天山牧场》幸运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国庆”30周年美展,这使他大受鼓舞,坚定了方向。回到伊犁以后,他正式开始版画创作,成为蒸蒸日上的伊犁版画群体的一员。他怀着改变命运的梦想,在版画家关维晓的亲切指导下,在与同道友人的频繁互动交流中,加上他的谦虚好学,悟性,执着,进取,在七八年的时间里,他的技艺就得到了迅速提高,成长为伊犁地区版画创作的主力,陆续有几幅作品参加了梦寐以求的全国美展。

1987年,陈文进由伊犁州文工团调到了伊犁州文联,接替关维晓老师负责的美协工作,从业余版画家终于转变为专业版画家。虽然事务性工作繁杂,但有了更多到自治区、到全国各地参观画展、开阔眼界的机会,更多与同行先贤交流学习的机会,更多沉入草原生活的底层,仔细地体味马奶的醇香,牧民的甘苦,冬不拉的衷肠的收获。在工作之余,他有了更多时间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对艺术理念的思考体现在创作之中。这期间,他为伊犁版画群体的崛起和“走出去”做了出色的工作。继在乌鲁木齐自治区文联展厅举办“伊犁版画展”之后,1988年3月又精选100件作品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伊犁版画展。国家和自治区领导赛福鼎·艾则孜、司马义·艾买提、贾那布尔以及版画家古元等兴致勃勃参观了画展,十几家新闻媒体予以热情报道,称“伊犁版画生活气息浓厚,带有边疆泥土的芳香,富有民族生活的韵味。”“创作态度端正,艺术路子正确,保持发扬了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展出期间也受到国内外收藏部门和个人的重视,共有39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德国国立柏林民俗博物馆、日本等地收藏。

流动的房屋

草原的乳汁

1994年,在版画创作上已经颇有建树、声名鹊起的陈文进,作为一级美术师调到了新疆画院,这既是对他成就的肯定,也是组织对他寄予的厚望。在新的环境里,他也竭力提高自己的审美境界和艺术技能,自觉地吐纳百川,兼收并蓄,尝试着版画创作的新路径,宵衣旰食地陆续创作了50多幅版画精品力作,创造了一个少见的井喷式的个人创作高峰。

在三十多年的版画创作中,陈文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他的作品四次入选我国最高级别的、五年举办一次的美术展览——全国美展:1984年套色木刻《草原夜话》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1989年套色木刻《流动的房屋》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1994年套色木刻《沃土》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1999年《暖风》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他六次参加全国最高级别的版画展览——全国版画展:1986年,作品《春天的对话》参加第九届版画展,获优秀创作奖;1990年,《低谷》参加第十届版画展;1992年,《萌动》参加第十一届版画展;1994年,《春晖》参加第十二届版画展;1996年,《春的呼唤》参加第十三届版画展;1998年,《亲情》参加第十四届版画展。他参加的重要全国赛事还有:1982年,套色木刻《哈萨克人》参加了国家民委、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1985年,套色木刻《马上运动集锦》入选首届全国体育美展;自1996年至2010年入选九届全国各类藏书票展,入选两届世界藏书票展,等等。他有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特别是有四幅版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12年,他的《马上运动集锦》等14幅版画作品入选《新疆美术大系·新疆当代绘画卷》。《新疆当代绘画卷》选入新疆当代24位油画、国画、版画家的作品,收入的版画家只有两位,这不能不说是对他业绩的褒奖。

陈文进在版画艺术的辛勤耕耘,三十多年如一日,未曾懈怠,佳作连连,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公认的。以他的学历、资历,真算得一个奇迹。当有人问到其中的秘诀的时候,他的回答既实在又谦逊:“我曾经抱怨过命运对我的不公,使我没能上美术学院,还到了那么偏远的地区。今天想来,我应该感谢几十年来的草原生活,感谢朴实善良、多才多艺的哈萨克族牧民。他们给我的馈赠,给我的感动,是我创作的源泉。这是我最大的财富,创作的最大自信。”这话说得太好了。因为他熟悉哈萨克族的衣食住行,熟悉哈萨克族的审美取向,所以他的作品才表现了那么多哈萨克族的富有表征的生活方式、器具饰品、四季节令。他敢于大胆地取舍、适度地变形。这种自信,是创作民族题材作品必须的前提。瞻前顾后,进退失据,怎么能有创作灵感呢。他设计的《马上体育集锦》,是从数十种哈萨克族体育项目中,选定最具特色的马上项目作为着力点,破天荒地刻画了11组画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各种群众英姿飒爽的马上运动:跨越障碍、钻火圈、打马球、刁羊、赛马、姑娘追、弯腰捡物、马上射箭、驯鹰猎兽、马上角力等,哈萨克族群众的勇敢彪悍,草原体育的激动人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流动的房屋》这幅套色木刻,可称是哈萨克牧民转场的系列组画。他通过三组画面,大小14个人物,驮着牧人和器物的骏马、役牛,欢跳的小狗,以及毡房、地毯、水壶、火炉、水桶、干柴等,完整而又简洁地表现了转场的过程,牧民真实的生活情境。这样全景式地、多角度地、又是高度概括地表现出哈萨克族的体育运动、转场情景,陈文进是有这种底气的。这是他的优势,这优势是他几十年积累的结果。生活之树常青,陈文进的画作无论内容、形式以后发生怎样的改变,都是在这棵生活之树上结下的硕果。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这种特点和规律,归根到底,是由创造这种艺术所必备的材质、手段以及传统所决定的。天才在限制中表现自己。天才在限制中仍然有着无限的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也有着无限的创新发展的空间。版画创作的材质是三合板、木板、石膏板、各种纸板、吹塑板等,经过刻制、印刷、着色等的创作过程最后完成。这就决定了版画作品既不能像工笔画那样写实,也不能像写意画那样潇洒飘逸,更不能像油画那样塑造对象,色彩丰富。所以,版画需要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形式美。陈文进最初也曾侧重于哈萨克族人生活和天山风光的写实描绘,但他很快转入对画面结构和形象色彩的刻意装饰,进而在真实的基础上,更多地从版画角度倾注主观意象和主观色彩的铺陈,经由装饰变形、诗化意味、追求唯美,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观念、艺术手法和艺术风格。

峭壁

多彩的草原

在画面结构上,他追求一种装饰性的、虚实互藏的艺术效果。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虚实互藏,“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清·刘熙载)这是东方艺术的一大特点,在中国画中表现尤其突出。唐寅的《秋风纨扇图》,画一执纨扇女子独立坡头,高髻圆面,目光凝视前方,衣纹流畅潇洒。自题诗云:“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佳人”的高髻、圆面、纨扇、衣纹是实写的,目光、感情却是虚写的;假山、草木是实写的,却有留白供人想象。画家的题诗似乎道出了“佳人”此刻的感伤,而末句的“大都谁不逐炎凉”似乎才是画家的本意。这个更深的旨意,使得画家的“本质力量”创造的“对象化”的佳人,具有了虚实合一的身份。我们欣赏齐白石的墨虾,看到的不仅是画面上的虾子,还感到那么一种年轻的春天般的对生活的肯定和喜悦。“中国艺术传统那么讲究那么强调的所谓‘象外之音’‘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大概也就是这个道理说的。”(李泽厚《以‘形’写‘神’》,《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陈文进的版画也具有虚实相生、虚实互藏的追求,但他有着自己的、合乎版画特点的实现方式。他说,长期以来,“摸索采用内实外虚、上实下虚、主实次序、人实景虚的方法,使我的版画产生了虚实相间、富有内涵的新面貌。”他所刻画的人物,不似油画、国画那样的比例恰当、面目清秀、神采飞扬,而总是有些变形、有些夸张,因而更突出了人物姿态的、神情的某个特点,因而产生了另种朴拙的、有趣的、耐人寻味的审美效果。比如作品《草原的乳汁》《沃土》等,既有实也有虚的,这种虚与实的结合,是可以从中国的年画、剪纸中找到传统的,也是符合版画的特殊工艺的。在《山林静夜》《沃野》这类风景画中也如是,不过更强化了、夸张了沃野的斑斓、山林的壮阔、天地的和谐,深蕴着陈文进对伊犁美景的眷恋。他的画面的装饰性,也与他的画作变形的、夸张的风格息息相关。在这种风格的基础上,陈文进又特别关注到哈萨克族对于图案的钟情,对于壁毯、毛毡的钟爱,因而把花纹、图案纳入构思之中。例如在《晚年》《母爱》里,哈萨克毡房里常见的壁毯、毛毡上的图案都作为背景呈现在画作中。他甚至还有意识地程式化地创造了新图案,纳入自己的总体构思,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亮点。比如,《流动的房屋》里,三组写实的画面之外,毡房木架构成的种种图形填充了整个空白,不似留白胜似留白,为画面增添了无尽的美感。他还常把整幅画镶嵌在整块壁毯上,也是奇思妙想。而这也是来自他对哈萨克族生活的观察。生产生活条件决定了哈萨克族把艺术追求展现在、美化在毡房、毛毡、马具、用具上。走进哈萨克毡房,满眼都是美丽的图案。装饰图案是哈萨克民族艺术的重要体现。对于民族传统的这种认识,使陈文进走上了装饰性版画的创作之路。

春天的对话

传统版画都是黑白两色的,套色木刻色彩虽然多些,但受木板材质、技术限制,也较单调。陈文进希望有所突破。因为他感到草原太辽阔了,颜色太诱人了,特别是百花盛开的季节,五颜六色、姹紫嫣红,驰骋在这种环境中的草原儿女,处处都洋溢着青春蓬勃的朝气。传统的版画色调很难表现现代草原的色调。这使他很早就尝试吹塑板。吹塑板原是一种装潢材料,用作版画板材,产生了版画的一个新画种,拓宽了表现领域。木刻板材是平面的,硬度高,靠有力的刀痕形成画面的肌理。吹塑板不同,它的表面布满了凹凸不平的小点,不用刻画,滚上颜色,就会显现疏密有致的肌理变化,克服了木板板材生硬僵化的缺憾。用以表现新疆的高山大漠、戈壁雪原,远看有具体景物的形象,近看每一块面都有细微的肌理变化,似雪似水、似云似雾、似沙似石,极大丰富了读者的联想。吹塑板具有脆软的性质,采用薄油轻印,可以多层次套色印刷,还可显示过渡色,大大丰富了画面的色彩效果,增加了艺术魅力。色彩的丰富,使得版画创作获得了更大自由。在陈文进九十年代创作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到在色彩运用上是更加斑驳陆离了,表现力更强了。比如《沃野》《草原花头巾》《花雨》《夏秋之交》等,细微的、繁复的、多变的色彩的点染,不仅生动地体现了作品意韵,展现了自然的、生活的和谐、美好,也可见作者创作态度的严谨、一丝不苟。套色过程操作起来是很细致、辛苦、复杂的。在这类版画的用色中,陈文进还吸收了油画、粉画色彩厚重鲜明、层次丰富多变的长处,吸收了中国画浓淡分明、疏密有序、虚实相间的长处,使得版画传统着色方法有所创新。他认为,艺术就是应该这样随着新板材、新手法、新观念的出现不断与时俱进。克莱夫·贝尔在《艺术》前言中说:“审美感情的产生既不能单由生理上的愉快去决定,也不能单由它传达的故事和知识性的内容决定,而是由形式之运动变化规律符不符合时代精神(社会内容)去决定。”陈文进的这些吸收与改变,也反映了新板材的出现和对新的审美趋向的追求。当然,这不等于说每幅作品都以“多彩”取胜,色彩的滥用不过是“花里胡哨”而已。版画还是要“惜色如金”,以取得最好的视觉效果、艺术效果为上。色彩运用应服从于环境、季节、构思。他的几幅以景取胜的画作,《消融》《幽谷》《绿色屏障》等,都以简见繁,以少胜多,同样使人流连驻足。

陈文进是在艺术上有独立思考、有创新意识的版画家。他永远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不固守已经掌握的技艺。从黑白木刻,到套色木刻,又到吹塑版套色版画,在不同的材质上,他都力求创出好作品。而在熟练掌握之后,他又采用了新材质,进入新领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些使他脱颖而出的作品,是千淘万滤来自生活的,又有奇巧的艺术构思和夸张变形的艺术语言,但他觉得思想上、技巧上又太规整了,让人想象、咂摸的余味少了。他试图有所改变。总的原则、定力是不变的,如他所说:“纯抽象是没有生命力的,步入极端更是危险的。纯具象也没有艺术感染力。优秀的艺术品往往都是具象与抽象的高度完美的统一。”具体到实现具象与抽象的高度统一,他又有着不同的实践。他九十年代的作品与之前的作品,虽然也有一以贯之的东西,但《暖风》《亲情》那春风流水般的背景,使人在动态之中感受到草原风和日丽的美好,父母对幼儿的拳拳亲情。在《萌动》《春晖》《多彩的草原》中,首先吸引我们注意力的可能是鲜艳夺目的色彩,就像我们夏秋之交来到草原一样,先被它的美景震住了,然后才站在画布前面,细细分辨花中的人、人中的花:那是年轻的妈妈抱着孩子坐在草地上享受阳光,那是哈萨克最爱的刁羊、姑娘追,那是孕育了牧民希望的生命的萌动。这种风格,有一点现代,有一点抽象,但绝不难懂。他将草原的美轮美奂,牧民的温馨、善良、憧憬,徐徐地、温存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当你看懂了这些,你会莞尔一笑:画家的心思是多么缜密有趣呀。

读陈文进的画作是一种艺术享受,他风格多样、不绝如缕的探索时时引起我的惊奇和思考。这种坚持不懈的创造热情和毅力来自哪里呢?是来自一种责任和担当。他告诉我一个版画在美术展览中所占比例的统计:1979年自治区在“国庆”30周年美展中,版画作品占了72件,国画和油画分别是74件和37件,1980年新疆青年美展中,版画48件,国画和油画分别是42件和34件,1983年北京举办“新疆好”大型美展中,版画48件,国画和油画分别是43件和45件。但在1997年自治区“丰收杯”美展中版画是25件,国画和油画已分别是49件和51件,而1999年在自治区“国庆”50周年美展中,版画只占了8件,国画和油画已是26件和43件。二十年间的此消彼长,使他辗转反侧,陷入深思。原因固然很多,而作为版画从业者,他认为可以做、能够做的,首先就是要贴近实际,继承优良传统,苦练内功,不断超越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守正出新才能历久弥新。传统文化也好,中华美学也好,都需要辩证取舍,转化创新,以创新引导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也是版画繁荣的必由之路。

(本文图片由陈文进提供)

猜你喜欢

哈萨克族伊犁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写作教学中融入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策略研究
哈萨克族小学生识字策略探究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伊犁书
伊犁将军长庚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丝绸之路与伊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