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疆民歌旋法研究
2017-10-27李杨
□ 李杨
新疆广袤的土地按照地理位置可以划分为南疆(天山以南)、北疆(天山以北)和东疆(吐鲁番与哈密)。不同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造就了不同的具有地域特点的民歌,这些民歌都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民间音乐的基础,对东疆地区民歌的研究,是促进对该地区其他音乐形式了解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离中原地区较近的东疆地区的民歌为研究对象,着重就其中的旋法特点加以分析、研究。
一、东疆民歌旋法及其特征
东疆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按演唱场合、演唱内容、演唱地点可以分为“习俗性民歌”、“叙咏性民歌”和“歌舞性民歌”三类;“习俗性民歌”主要是与生活习俗、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一般结构短小、音域较窄、节奏节拍较自由。这类歌曲大多与绿洲农耕有关,用歌声、舞蹈来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如《锄草歌》《坎儿孜之歌》。其次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祭祀礼拜等也有相应的民歌,如《婚礼之歌》《匹尔调》等。
“叙咏性民歌”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歌曲,同时还包括历史故事等等,其特点是旋律深沉、优美抒情,篇幅较大。在田间地头、乡镇集市、节日盛会等场合中都可以听到。如吐鲁番民歌《曼西洪木》《圆圆的》《阿其尔》,哈密民歌《谢尔瓦乃姆》《阿西娜江》《我来到了小河边》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中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也是多种多样,有对失恋、相思的倾诉、对对方的热爱赞扬、有恋人之间的山盟海誓,也有对自由婚姻的渴望。历史歌曲则以叹息人生苦短、批判统治阶级和外国侵略者、歌颂民间英雄等为内容。
“歌舞性民歌”既可唱又可跳,载歌载舞的形式深受人民大众喜爱,其特点是节奏明晰、欢快活泼。如《达坂城的姑娘》等,从音乐的特征上来看,东疆民歌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1、旋律线的起伏;2、调式与旋法特征;3、曲体的特征。
(一)旋律线特征
该地区的旋律大多是自由式的、展衍式的,特点是随着歌词的发展而发展,较自由,具有吟唱性、叙咏性和可塑性。但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民歌具有明确的方向性,这种方向性有的贯穿全曲,如吐鲁番民歌《安拉亚林木》《跳吧,巧桑》等。这种形式一共有三类,即拱型(抛物线型)、直线型(线型)、S型(波浪型)。
1、拱型(抛物线型)。这类民歌占了该地区民歌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特点是从一个音开始,经过逐步的发展到达一个高点,再慢慢回到起始音,这样的旋律一般跳动不大,以级进为主。如哈密民歌《古普郎——古普》。
上例选自哈密民歌《古普郎——古普》中的第一段,该段由五句构成。前四句的旋律线都是由抛物线构成(如图),前两小节为第一句,起于ra,经过上行的发展到la之后旋律又逐渐向下级进回到ra,三、四小节为第二句,是第一句的上行四度模进,五、六小节为第三句,是第二句的完全重复,七、八小节为第四句,起于sol通过级进与跳进相结合的方式到达本曲的最高音d2,然后向下级进,回到sol,最后两小节为第五句,旋律从d2到d1,跨越一个八度。
2、直线型(线型),这是民歌常见的旋律形态,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在该地区一般以后者较为常见。
上例节选自吐鲁番民歌《在银色的月夜里》的三、四、五句,每一句都用换气记号标记,第一句是从低向高发展的,而后两句都是由高到底发展,每句的旋律线都呈直线型。
3、S型(波浪型),这种旋律方向往往在一个乐句中波浪式发展,呈现一波三折的旋律形态,使旋律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抒情婉转。如吐鲁番民歌《拉木尚调》《黑眉毛的美人儿》,哈密民歌《亲爱的小兄弟》。
该曲为哈密民歌《亲爱的小兄弟》(全曲),从每一句的旋律线都呈S型发展,节奏稀密结合,且节奏型多样,使该歌曲韵律十足;适中的音区为旋律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一字一音和一字多音的结合使旋律的声腔更加优美婉转,这些都是旋律线发展的基础。
(二)调式与旋法特征
1、调式是构成民歌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东疆地区是中原汉文化、蒙古文化、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的交汇地,产生的调式也不相同,该地区以五声性为基础的民歌占有较大比例,其结构短小,节奏明快,通常以分节歌的形式呈现。如吐鲁番民歌《赶车人之歌》《早晨我把你等待》,哈密民歌《沙里红巴哀》等。
该曲为降D五声宫调式,全曲一共由4个乐句构成(上例为整个歌曲),结构短小,节奏明快、疏密交替,以抒情为主。
该曲为降E五声宫调式,起于羽落于宫,由4/4和3/4的变化拍子构成,全曲一共由2个乐句、两段歌词构成。
六、七声可以看成是五声的进一步发展,这类民歌在五声的基础上加入偏音或变音使性格更加鲜明,可以看作是“五声性”的“变异”。
2、声腔:东疆地区主要有三声腔和四声腔。这两者是构成该地区民歌乃至整个民间音乐的基础,特别是对调式音阶的构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地流行的许多民歌都有继承发展了三声腔和四声腔。该地区的三声腔特点是宫音上方两个连续的大二度。
上例为吐鲁番民歌《在沙依巴克修的塔》的前八小节,全曲为五声宫调式,从谱例中可以看出以调式的I(宫)、II(商)、III(角)构成的三声腔是全曲的基础,后面乐思的发展无疑是将前面的三声腔稍作变化。
上例的旋律建立在徵、羽、宫三个音为基础的三声腔上,全曲一共五句都是由这两句的核心音构成的。
3、三音列是东疆地区民歌旋律发展的又一特点,这种音列的组合可以是明显的,也可能是隐伏的;可能是一种的,也可能是两种以上组合而成的。
第一种:do、ra、mi(大二度+大二度)如吐鲁番民歌《赶车人之歌》《在沙依巴克修的塔》。
第二种:ra、mi、sol和 sol、la、do(大二度+小三度)如吐鲁番民歌《马车夫之歌》《比代特之歌》《苏里坦博合拉汗》
第三种:mi、sol、la和la、do、ra(小三度+大二度)如吐鲁番民歌《清晨燕子飞走了》《黑眉毛的美人儿》。
(三)曲体特征
1、加头:音乐不在节拍的强拍或强位起,是东疆地区民歌在节奏上的鲜明特点。这一现象是由于维吾尔语不带声调的粘着造成的,“加头”是因为每个单词的重音往往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如果加后缀,那么重音也会相应往后移,因此,重音所在的音节,要用较长时值和较高的音来加以突出,从而才能保证词曲、节奏强弱的统一,保证词意的表达清晰。
2、旋律中的跳进
如果将每首民歌的旋律做简化还原分析,就可以得到该民歌的音阶。但不是所有的旋律都靠音阶式的级进构成,要想使旋律丰富,跳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跳进可能是近距离的小跳,也有可能是远距离的大跳。在东疆地区的民歌中,大跳是其常见的发展手法,这个比例达到了一半以上,这样的跳进使旋律在一个高度突然跳到另一个高度,带有强烈的冲击性,使歌曲的性格更加突出,音区对比明显。同时这种跳进可能在一个乐句之内、一拍之内,也可能在乐句之间、甚至两个大的结构之间。其中最常见的是8度的大跳,占整个民歌的四分之一,如吐鲁番民歌《在沙依巴克修的塔》《在银色的月夜里》。
其次是6度的跳进,这样的跳进虽然没有八度跳进那么强烈,但使音区的对比性大大加强。
6度和8度的跳进虽然是远距离的,但至少还是协和的,而7度和9度不协和音程的跳进使整个旋律对比十分明显、极具特色,特别是9度复音程的大跳。
该例选自伊吾县民歌《情人》,该曲一共有两段,例子选取的是第二段,由两句构成。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之间出现了下行七度大跳到该曲的最低音。
该例选自鄯善县套曲化的民歌《锄草歌》中的第二首《你的命就是我的命》中的第三、四句(全曲一共四句)。全曲由散拍子、宫调式构成。在例子中的两句之间出现了罕见的大九度大跳,这个大跳在跳到了最低音的同时,使该区的音域扩大到一个半八度。
结语
通过大量的东疆民歌分析,不难发现该地区民歌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单线条是民歌的旋律的基本形式,依现有的资料来看,还没有出现多声部的民歌;其次该地区民歌的形式以分节歌为主,同时通谱歌的存在大大丰富了该地区的民歌形式,再次东疆地区民歌的音域一般在一个八度之内,音区在g到c2之间,一般高音区居多,这与当地人的性格和歌曲所表达的内容有关。还有该地区许多民歌有向套曲化形式发展的趋势,如《铁力克》《婚礼之歌》《匹尔调》等;最后节奏型的丰富使旋律有了向前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大量的附点节奏和切分节奏做铺垫,使该地区民歌的风格更加浓郁。
东疆地区的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本文以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旋律发展方法做了归纳总结,这几个方面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不管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都以歌曲本体进行举例说明。同时民歌的丰富内涵及特点本文并没有全部展现,研究工作还应大量进行。民歌作为民间音乐的基础,是形成其他音乐的重要载体,这正是研究民歌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同时鞭策我们对民歌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
(本文图片由李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