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建国 大音“奚”声韵悠扬

2017-10-26余玮

中华儿女 2017年18期
关键词:张建国京剧传统

余玮

在他看来,京剧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它不是简单的模拟生活,追求形似,而是对生活高度提炼、加工,进行夸张、装饰和美化,追求神似

面对不断更新的现代舞台技术,张建国强调京剧界尤其需要有自省的态度,认为将创作的重心放在对高科技的利用上,京剧演员表演的空间被剥夺了,这样京剧艺术的特点也就削弱了。“一味地追求‘好看,往往会让观众不知道自己看的究竟是歌剧、京剧还是话剧。出新,往往体现在创作者用传统的‘四功五法表达对剧本、对人物的理解与诠释。比如,这地方该走僵尸了,那个地方该走抢背了,另一个地方该甩髯口了——为什么?因为此时故事发展和人物内心决定了演员只能如此,否则不足以表达此情此景。这就是京剧。任何的探索和创新都不能违背这些基本的规律。”

梅兰芳金奖大赛金奖、梅花奖、文华表演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演员”奖、中国京剧节金奖……一个个闪光的奖项,背后是一位京剧奚派艺术的扛鼎人物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自己的表演领域的足迹。

“中国京剧之星”、“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一次次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是这位德艺双馨的全国政协委员以个人人格魅力带动、凝聚和感染着一批人,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而不断砥砺前行的印记。

谁会想到,无数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现场演出的张建国在14岁那年还只是在戏里跑跑龙套的小演员。今天,他在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中为“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全部录音剧目配过像,他所倡导的“京剧艺术进校园”拉开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帷幕,他曾作为奥运会志愿者培训老师传播着中国京剧文化……他不仅继承了奚派的内涵,而且更把奚派艺术与其他流派相互融合借鉴,独辟“奚”径,塑造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形象。

砥礪前行一席话

2014年10月15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文艺工作座谈会。

“今天召开这个座谈会,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同大家一起分析现状、交流思想,共商我国文艺繁荣发展大计。”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真诚的开场白赢得了与会艺术家们热烈的掌声。

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正赶上张建国紧张排演国家京剧院新戏《安国夫人》,接到中宣部的会议通知时张建国还一度担心能否请到假参加。“起初根本不知道是文艺工作座谈会,以为只是一个会议。直到第二天在车上才通知我们要开一个什么样的会议。”张建国回忆道。

张建国进入会场落座后不久,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就进来了。张建国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习总书记说来的有些同志过去就很熟悉,有些是初次见面,见到大家很高兴,他特别亲切地与大家交谈。习总书记说,这次会议从十八大之后就开始酝酿,从筹备到真正的开会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光是定名单就将近一年的时间,而且有些与会者由习总书记亲自选择,他非常重视。”

参加座谈会的有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杂技、影视等各领域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当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也有近年崭露头角的新秀,真是群英荟萃、少长咸集。艺术家们围绕当前我国的文艺发展畅所欲言、坦陈己见,张建国注意到总书记认真倾听,时而记下要点,时而点头表示赞同,还不时向大家询问有关情况。

张建国说,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曾经诗意地谈道:“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他理解为,我们中华民族灿烂多彩的文化艺术就是在这片坚实的中华大地上形成的,所以我们的文化艺术有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这个特色,是与民族血肉相连的。“作为京剧演员,我始终认为,京剧艺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和发展同样离不开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

文艺座谈会召开以来,国家京剧院按照会议的精神,广泛地深入基层,张建国所在的三团就到过新疆、河南、河北、东北、山东等地。“比如说,我们下到了新疆最基层的兵团里头。是最冷下大雪的时候去的,与工人、农民、牧民在一起联唱,送文化下乡。”在基层,张建国深刻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精神家园的渴求,甚至还有人在看完节目后写信给剧团,说一连好多天睡不着觉,仍沉浸在激动之中。正是收获了来自基层人民最真实的反馈,张建国对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产生了新的认识,“严肃的艺术,特别是传统艺术,不去弘扬它,就会失落,我们有危机感。通过走到人民当中去,我感觉人民太需要了。中国的京剧是在几千年的中国戏曲当中一步一步演变、吸收、改革,兼收并蓄发展而来的。京剧不是一个孤立的、短暂历史的事物,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层面,也承载着传播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的功能和作用”。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冀望,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我们创作了一出《安国夫人》,董圆圆和我共同领衔主演,还有一批青年人加盟。这部戏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巾帼英雄梁红玉的故事,她和丈夫韩世忠两人大智大勇,抗击金兵。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对英雄式的夫妻,非常具有正能量,能激发人们的爱国心,让人振奋,并且得到了艺术的美的享受。”

随着传统文化的升温,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浪潮中,国粹京剧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上世纪90年代起,张建国第一次赴国外演出到现在,已有20多年。京剧在海外有着很大的市场,随着一次次踏出国门走向国际大舞台,张建国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有了新的见解。他记得有一次国家京剧院组织了多达70人的赴美演出团,为观众献上了《杨门女将》及折子戏专场。“这是我们第一次以商演的形式走进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杨门女将》的票是一张张卖出去而不是送出去的。我们是第一次尝试,非常成功,一票难求。”在商业运作过程中,张建国也对市场产生了新的观察和见解。“美国人特别爱看大戏,故事完整的戏,我们演的折子戏,上座率就稍差一点。因为折子戏是一段一段的故事,美国人讲究看完戏脑子还在这个故事里,折子戏是延续又演了另外一个故事,观众不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理解不了。所以,对我们来讲要考虑的是,走出国门传播中国文化,应该怎么去传播。中国文化不是外国人不想看,不是人家不想了解,是我们要给人家了解什么,这是很重要的。”endprint

语言是外国人欣赏中国京剧的障碍。看武戏时,因为不涉及语言,外国人能够欣赏演员的身段架势和表演。但是京剧除了“做”、“打”,还有“唱”、“念”,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欣赏京剧会遇到语言障碍。借助英文字幕,可以使外国人克服语言障碍,更好地欣赏京剧。针对影响京剧传播的语言障碍,可以通过翻译剧本来解决,但京剧几乎没有系统的英文剧本。让张建国欣慰的是,“百部中国京剧经典剧目英译系列”丛书出版计划经戏曲界、翻译界的艺术家和专家学者策划数年后已启动,计划先由专业翻译人士将京剧剧本译成英文,再由剧团在海外演出,这将有助于让海外观众领略京剧这一东方艺术奇葩的艺术魅力,形成京剧在海外的有效传播,进而提升中国在当代世界的影响力。

习近平的讲话,赢得艺术家们的高度评价。三个小时的座谈,大家意犹未尽。座谈会结束时,习近平来到张建国等艺术家们中间,同大家一一握手,轮到同京剧艺术家握手时,他说还记得当年在上海看京剧《探谷》排练的情景。艺术家们抓紧这宝贵时间同总书记交流,会场洋溢着喜悦热烈的气氛。

老树新花艺无涯

历史悠久的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广泛植根于中国传统叙事结构,表达着传统中国社会的戏剧美学理想和价值观念,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张建国把京剧艺术比作一棵有着近200年历史的老树,艺术的创新则好比老树上每年开出的新花朵。在他看来,京剧艺术本身就是一代代京剧艺术家多年完善起来的,是由无数细微艺术元素构成的,观众喜爱这种艺术是因为其独有的艺术形式。对艺术真正的改革需要一点一点进行,而不是大刀阔斧刨旧树后再种新树,新种出来的树已经不是那棵老树,新树新花与老树新花在性质上已然不同。“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振兴京剧,其实京剧无需振兴而是要弘扬。无需振兴是因为京剧在中国人心中是有一定地位的。需要弘扬是因为京剧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对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来说,理解“守”与“创”的关系并自觉实践,是每个传承人、每个时代都绕不开的课题。张建国认为,当前最根本、最重要、最紧迫的是“守”。“我们的传统已经失掉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谈创新,是无本之木,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我不主张与传统‘一刀两断的创新——在我们认真学习传统、秉持传统的过程中,新意会自然地迸发出来,这是符合艺术创作规律的出新。”张建国的理念是“往回走”,即确保新戏姓“京”,确保新戏符合京剧艺术本体的特点。

“京剧的新编戏创作本身是很难的,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去创作,不能脱离‘四功五法的东西。学一出传统戏并不难,但是创作一个新编戏却很难,不是说要一味地出新,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新,符合京剧本身的艺术规律。”在张建国看来,任何唱腔设计,都得以字定腔、以情行腔,否则只能是旋律。“现在的新编戏常常聽起来旋律宏大,但它没有字、没有内涵,因此也就难以打动人。京剧不是为了唱而唱,而是为了情、为了人物的所思所想而唱:这地儿必须得唱,否则就如鲠在喉。京剧的唱到了高境界就像说话一样。奚啸伯先生在《范进中举》中,有一段表现范进被岳父责骂后的内心,他的唱把这时人物的情绪都融了进去,娓娓道来,丝丝入扣。这样的唱腔才有生命力。”

张建国注意到,目前有些院团一味追求大制作、大成本,邀请话剧或歌剧导演进行所谓“新编京剧”的创排,他认为应该有效监督此等过分商业化的行为,有理可据地掌控新编戏、大制作戏的创排,恢复对传统艺术先继承、后发展的传承模式,能够更好地展现京剧传统风貌,用真正的好戏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目前众多新出炉的新编戏,往往一味靠近其他艺术元素,请来歌剧、话剧导演,过分强调舞美布景和服装上的夸张,甚至有些还去掉京剧基础的伴奏乐器,使得出来的效果不伦不类丝毫没有京剧的影子。而初入门的观众由于没有比较,便会认为这就是‘京剧,失去了对新观众的吸引力。广大的青年观众由于没有接触到真正优秀的传统京剧而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从此对京剧敬而远之。”张建国认为,不仅仅是京剧,各戏曲种类也有这样“商业化”的苗头。他呼吁通过立法从源头上杜绝这样不伦不类的“继承发展”,将越来越商业化的艺术形式拉回原本的艺术领域,对这种光注重外表没有骨肉的剧目把关,使其更符合传统表现手法,杜绝急功近利的“新编戏”,保护原本就已脆弱的文化传统。

京剧艺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的翻版,不是生活中自然形态的东西。在张建国看来,京剧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是简单的模拟生活,追求形似,而是对生活高度提炼、加工,进行夸张、装饰和美化,追求神似。传统京剧的舞台上十分简洁,一桌两椅,或空空如也,根本没有多少布景道具。但通过演员一举手一投足的虚拟表演,观众随即被带入特定的戏剧环境,或是闺房居室,或是金殿大堂,或是高山峻岭、茫茫江河,或是千军万马厮杀鏊战的血腥战场。

张建国对京剧艺术孜孜以求,谦虚刻苦。在艺术创作上,他不满足于单纯模仿奚派唱腔技巧,而是从分析理解剧情、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入手,采用不同的发声、吐字、韵味、力度、速度以及形体处理。他注重人物心理变化和情感的抒发,充分发挥自己嗓音的自然条件,努力揭示复杂的人物心理。

2017年8月2日,新编历史京剧《董仲舒》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精彩首演。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形象正好契合京剧奚派的“儒风古韵”,适合张建国来诠释这个角色。该剧以戏曲形式诠释了大儒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与理想抱负,用鲜明的人物形象为观众打开一扇回顾历史的大门。《董仲舒》是一次从创新到传承,以老带新融入时代的京剧艺术创作,在形式上“复古开新”——复古即守住京剧表演的精髓,不利用大制作来烘托;开新则是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元素,使其更符合当今观众的审美。声腔设计方面,追求“能留下、能流传”。首演座无虚席,博得满堂彩。优美的唱腔、环环相扣的剧情、铿锵清灵的音乐、干净练达的舞美,让当天观剧的票友与普通观众为这场视听盛宴沉醉。

张建国强调,传统戏曲的弘扬离不开观众的培养。“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层次也在与时俱进,一方面要原汁原味演好老戏,另一方面要用新手段、新元素加强新戏的创排,实现‘两条腿走路,让京剧这棵‘老树也能开出富有时代感、接地气的‘新花。”endprint

戏德双馨传帮带

作为著名奚派老生,张建国技艺精湛,颇受人称赞,同时他为人厚道、实诚的品格,被人广为传颂。一次,张建国在哈尔滨演出,开场前突感身体不适。可是,为他扎针的医生一时失手,将针头扎在了他的肺部,他一时间疼痛难忍。看到这样的意外,剧场经理都劝他暂停演出,可张建国不肯。忍受着呼吸的困难和肺部的剧痛,他把一出《打金砖》演绎得完美无缺。演出结束后去医院,医生命令他休息一个星期,可是为了不让观众失望,只休息了一天,张建国便又登台献艺了。

近些年,张建国时时不忘服务人民,回报社会,先后随“心连心艺术团”奔赴西昌卫星发射站等地演出,带领本团去大型国企车间、部队军营、“老、少、边、穷”地区慰问演出,为传播民族文化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尽心尽力。他还不忘支持家乡教育,积极参加社会慈善和公益活动。同时,他不断地把自己的京剧艺术和对京剧的理解传授给别人,多次到北京大学、北京师大等高校给学生“戏迷”们传授京剧国粹艺术。他还在北京担当“家庭少儿梨园”义务老师,经常为孩子们进行辅导。因此,人们说张建国的思想境界在戏外。

张建国的字典里有一个关键字“忙”,团里工作、创排剧目、普及京剧、基层演出等占据了他主要的时间。收藏书画和钱币、养蝈蝈等业余爱好也顾不上。不过,有几样他很坚持,每日临帖、每日练功、每日泡茶,在静水深流的传统生活方式中揣摩京剧的前世今生,在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中,氤氲出他与京剧相伴相生的情意。“每天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练功一小时,耗腿练形体。下午排完戏,三四点钟开始练书法,连带着吊嗓子到晚上九点。”

张建国习字有两位老师——王羲之和欧阳中石,閑暇时就揣摩他俩的书法。“唱戏是以情行腔,写字是以情运笔。写字写久了,要经常读读帖,然后再临。演戏也一样。唱戏多年,要时常回过头来听一听四大须生甚至更老的谭鑫培、言菊朋,从中体会他们为什么这样唱。随着自己艺术水平的提升、人生阅历的丰富,你能从中听出原来听不到听不懂的地方,这就是学习。温故而知新,不温故却一味求新,是没有发展的。”

说戏,一如练书法。“传统文化讲的是味道、是韵味。韵味怎么来?就像练书法,我这个字的长短横竖宽窄都和先生一样,怎么就没先生写的好看呢?好看,那是内在修养的体现,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我也建议京剧演员加强文化修养。”事实上,他从书法中吸取艺术养分来指导其舞台上的更高追求,反过来又是舞台艺术的修养增加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感悟和艺术眼界。

梨园界内很多高手是笔墨丹青的爱好者,有很深的造诣。书法家欧阳中石是奚啸伯的弟子、奚派传人,也是张建国的好友,欧阳中石在两个不同的艺术领域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京剧、书法两门抱翘楚之典范,被人们广为赞颂。欧阳中石曾发出肺腑之言:“京剧方面我受恩于师,在书法上我也大享师惠,由于师父不弃,使我一直没有离开毛笔,否则一定会搁置起来。”欧阳中石还曾强调:京剧的灵魂,就是“擞儿”。就是说,只要一出场,一举手,一投足,都要顿时充满一种精气神,要让观众的精神为之一振,不由自主地为之倾倒,为之摄魂追魄。

在张建国眼里,京剧与书法一样,追求传承,讲究功力与文化修养。“每个演员在起步阶段都有模仿的阶段,这时不管你模仿谁,老师教你口传心授,你模仿老师,模仿流派,也是模仿。到模仿阶段成熟之后,就和我们写字要临帖是一样的,慢慢自己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舞台阅历的提高,随着艺术修养的提升,那么它就会流露出一些东西,就是自己对人物理解的东西,这慢慢就会形成一种特点。所以说一个演员一定要认真地临帖,认真地模仿。模仿好了之后,才有可能去学习他的精神,他的精髓。这个之间的过程和学习精神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临帖的阶段。”

京剧艺术靠流派传承,学习流派这是必需的。“这就像学写字,你是学二王,是学颜真卿还是柳公权?因为他们之间有细微的差别。但是一个流派学习到一定程度时,你还要去学其他流派的优长。因为一个流派毕竟是单一的,只有把其他流派的优长借鉴过来,你的艺术才能更加丰富。历史上四大徽班进京后,就是不断地从其他地方戏中去汲取营养,最后才成了今天的京剧。同时,我们心里也要清楚,流派的很多特点是因为缺点而形成的,连毛病都学,那是要不得的,要能分辨好与坏。”

奚派创始人奚啸伯自幼喜爱书法绘画艺术,并对京剧产生了浓厚兴趣。四大须生之一言菊朋与奚家素有往来,言的二哥向奚的父亲学习绘画,奚啸伯也常到言家听言菊朋吊嗓。张建国说,奚啸伯也是吸收了很多流派的特点,才形成了奚派后来的风格。“奚先生最初学的是言菊朋,也就是谭派——那时候言先生还没有形成言派,言学的是谭派。后来奚先生得到了余叔岩先生的青睐,当时奚先生得个外号叫‘小余叔岩。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评价奚先生的唱腔,就叫‘言腔余唱。奚先生在丰富自己的过程中,又学习了马连良,甚至还借鉴了四大名旦中程派的艺术风格,这样才形成了奚派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的艺术风格。”

作为奚派艺术传人,张建国坦言,“我也有个人爱好,其他的流派我也喜欢。我还学习了余派,后来又学谭、杨、马。在表演上,我学习马连良的潇洒飘逸;在塑造人物上,我还学习了周信芳的真实,他注重情感的表达与宣泄。所以,我后来饰演的角色,你很难说那究竟是谁的戏,只能说借鉴了哪一派的艺术风格。我在这出戏里演丞相朱胜非,这个丞相,他不是《龙凤呈祥》的乔国老,也不是《杨门女将》里的寇准。可能扮相差不多,但是从形体到内在,都是有区别的。这个丞相,他主动让贤,提携爱国志士,你要琢磨这个人物的特点,有一个人物形象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塑造出来的人物才会有变化,才会深刻。”据悉,张建国将与石家庄市京剧团合作启动京剧《奚啸伯》的排演,“不是简单呈现奚先生的人生经历,而是体现他的文化内涵,把他一生爱戏如命的精神展现给观众”。

谈到奚派老生艺术的传承,张建国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也是要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虽然他也收了几个徒弟,但整体的状况不太理想。“奚派艺术不是孤立的,应该是先要把余派、杨派、谭派学好。认真地学习余派是基础,我最初就是学余派,也学谭派。奚派真的是很难学,但是这门艺术非常好。奚派艺术不容易被人所欣赏,它没有时髦的东西,特别古朴,精华的东西都来自余杨谭,包括程砚秋先生的一些东西。所以说,奚派不是孤立的,要把奚派艺术搞好,一定要多学,把基础打牢固。”

责任编辑 王碧清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建国京剧传统
函数与导数的综合应用试题精选
一封退役军人的求助信
当老规矩遇上新一代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少年力斗传统
建行行长张建国做了一辈子银行
京剧的起源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