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经济形势下传统工艺的出路

2017-10-26袁海鹏王晨昊王婕妮王蕴吕玉静俞慧敏

财税月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苏绣新经济传统工艺

袁海鹏++王晨昊++王婕妮++王蕴吕++玉静++俞慧敏

摘 要 在当代新经济形势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的保护传承以及推广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一系列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当前苏绣产业发展所突出的一些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从政府,行业及协会以及企业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为政策制定者与企业管理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传统工艺;新经济

一、引言

作为我国“四大名绣”的苏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独立的刺绣风格,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苏州市的李娥瑛和顾文霞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苏州刺绣名扬天下,但时代不断进步,艺术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当代新经济形势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的保护传承以及推广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二、苏绣的发展现状

(1)市场主流意识增强。随着全球经济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需求,越来越多的人们也在追求着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希望购买到的新型产品既能有生活品质的体现又能融合进文化艺术。而苏绣的传统韵味和做工极好的契合了人们这种精神文化需求和对新颖独特的追求。因为富有历史文化感的苏绣采用纯手工打造,使得每一件苏绣产品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正因为这些,苏绣逐渐进入了主流媒体的视野。随着近些年古装大型连续剧的开拍(2016年在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前五中古装戏占据四席),苏绣剧装产品也随之被极大程度的开发,得到了媒体和观众的好评,這也是苏绣符合主流审美的一个例证。

(2)独特的文化创意与产品设计逐渐被重视。随着近代苏绣行业的发展,苏绣产品极大程度上把文化艺术和现实生活融合,在产品开发的同时传承发扬了传统文化艺术。当今创新研发苏绣的企业逐渐追求独特的设计和现代的造型来满足市场日新月异的需求,可以使得设计的抄袭风气逐渐消失,有助于发扬出苏绣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现代的苏绣产品,在传统苏绣的基础上,对样式、针法、材质上进行了创新,结合了现代画意的特点,融合现代画图案于苏绣产品中。同时,顾客也越来越看重苏绣产品的创新设计,并愿意为此付出较高的溢价。一幅好的作品必然有独特的创新元素,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说是苏绣的灵魂。

(3)制作工艺日益完善成熟。江苏一带拥有熟练掌握苏绣技艺的员工,而且苏绣的制作工艺经过长时间的选择和改进,拥有系统完善的制作工艺。相对于其他绣种的艺绝人散的现状,苏绣的制作市场是完善的。苏绣绣娘的实践教学相对于学习理论知识来说可以更加高效培育出一批传承人,进一步完善了工艺流程。镇湖绣娘不再停留在绣被面等日用品、旅游纪念品,她们通过拜师学艺和艺术研修,在传统苏绣技法的基础上创新引用乱针绣、打籽绣等其他刺绣艺术手法,从双面绣到单面绣,从传统的小猫、金鱼到如今的肖像、油画、素描、摄影等,无论从装裱技术还是题材创新上,成功推动苏绣技艺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4)刺绣行业集约化群落格局基本形成。行业集约化群落的形成不仅可以集中上下游产业,减少交易费用,同时也有利于人才的集中和技术的外溢,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一个拥有正的外部性行业生态。以苏绣主要发源地镇湖街道为例,近年来,镇湖当地政府积极整合刺绣资源、提高绣娘的刺绣技艺、逐渐壮大产业规模、提高刺绣品牌知名度,并且先后建造了中国刺绣艺术馆、刺绣艺术展示中心、绣品街三大项目,通过有效整合农村分散的刺绣资源,构建了以“一街、一馆、一中心”为特色的产业新格局。

三、制约苏绣发展中的“瓶颈”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法律存在不足和滞后的问题,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无法可依。自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以来,苏绣的保护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依然存在实施经验不足,保护机制不够科学,保护措施局限于短期等问题。其中,较为显著的问题在于,苏绣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包括苏绣的底稿侵权,苏绣作品被假冒和仿冒,以及苏绣独特针法的保护问题。例如2009年备受关注的苏绣刺绣作品《贵妃醉酒》被控告侵权问题,引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难题。

(二)中小型苏绣企业转型融资难

苏绣产业受现代消费观念的冲击较大,其他绣种(例如湘绣)的发展也带来了竞争压力。在互联网+的时代,苏绣企业不得不求变,传统的工艺也将结合新的技术,并且充分利用好互联网的平台,例如可以搭建企业数据平台,利用产销一体化的大数据链条,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及偏好,还可以优化流程,节省企业的成本。然而,“转型”的过程并非那么轻松,当前信息化发展迅速,大型企业已在企业内部管理上采用了信息化,业务上广泛推行电子商务和大数据平台,而中小刺绣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信息化水平较低。作为实力偏弱的中小刺绣企业资信水平较差,难以从银行等渠道融资,融资能力不足。这些都极大制约了苏绣产业的发展。

(三)苏绣作品素材来源单一,创新活力不足

苏绣是一门融绘画、刺绣于一体的手工艺,它既是提高居民收入的技术,同时又是高雅的艺术品。而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镇湖有些绣庄刺绣形成了针法多变、色彩柔顺、线条细腻、构图规范的艺术特色。但是,在苏绣行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绣娘们绝大多数是在家庭作坊中学习刺绣技术的,没有经过专业院校的系统教育,普遍缺乏基础的美术功底和相关的理论。据相关调查显示,镇湖绣娘自己创作过绣品的占大概70%,但原创的绣品在她们所有刺绣作品中仅仅占10%;另外30%的绣娘没有自己创作过绣品,因此,总体上看,绣娘的原创力是相对不足的。

绣娘的绣品原稿来源渠道比较广泛。在绣娘已创作的绣品中,其原稿多数来源于图书,画册或图片网站,还有部分来源于客户提供、家中祖传,以及一些付费的授权等。从品种上看,从改革开放前绣制日用品台布、椅垫、床单等发展为作为欣赏品的双面绣小猫、金鱼等,直到近年来流行用于家庭、宾馆、一些文化场所等装饰的单面绣,取材大同小异,创新活力缺乏。导致刺绣产品题材单一,重复率较高,既影响了产品的特色和独特性,又影响了产品的品位与销售价格,这样不利于苏州刺绣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绣娘的作品能够作为个人兴趣研究或收藏的只有极少数,绝大多数的绣品都是要在市场上买卖流通的,其绣品也面对版权保护与侵权问题。endprint

(四)苏绣品牌认可度不高,文化内涵亟待进一步挖掘

从近几年情况来看,苏绣的品牌认可度建设和提高做的不够充分。通过媒介对苏绣文化的传播,使大众了解到苏绣的基本情况,可以增加苏绣知名度,在此基础上深入的宣传,引起大众的兴趣,可以产生美誉度。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社会和媒体对苏绣的关注增多,使苏绣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但是由于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还是存在着苏绣文化艺术展示活动少、学术研究工作少等一些问题,苏绣的文化内涵亟待挖掘,这些都影响了苏绣在大众中全面的普及。

(五)苏绣的销售渠道单一,缺乏渠道建设意识

传统苏绣的销售渠道主要通过线下销售订购和线上的销售订购。在占主导的线下销售中,传统的苏绣销售缺乏活力,无法将苏绣的附加价值完全开发。在传统销售中,商家往往容易忽视和消费者的互动和购物体验,例如:消费者想知道苏绣的生产过程,但目前绝大多苏绣零售商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此以往,将苏绣这个品牌文化植入到消费者的心中会越发艰难。而线上销售则由于缺乏顾客体验,拉开了顾客与产品的距离,顾客缺乏对产品质量的信心,这很大程度限制了线上销售的规模。

四、促进苏绣发展的新思路思考

(一)政府部门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文化战略,保障绿色融资通道

政府应该积极完善与苏绣等传统工艺相关的法律,尤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落实专利的申请和保障机制。另外苏绣的保护应当与当地的文化风俗相结合,找到其立足的土壤,通過建设相关的文化设施,举办一些有影响力的文化展会,以及发展以文化观光为基础的现代旅游产业,都有利于构建苏绣文化的生态环境,苏绣艺术传承人的保护以及苏绣艺术的传承也是苏绣保护的关键,苏绣产业的发展将形成以苏绣发源地为核心,向周围区域辐射的态势。

政府部门应当对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给予足够重视,经济发展规划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应当与苏绣的保护和推广相结合。在科学有效地引导之下,文化经济已可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政府部门应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促进措施,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机构,完善融资机构的法律法规,规范融资机构的运作与管理。国家财政应为中小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大力发展社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信用服务机构和信用监督管理机构等组织体系,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为苏绣产业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二)行业与协会应提升大众对苏绣的认识,挖掘其文化内涵

2016年11月18日,“又见苏州 绣美天堂”第九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在苏州高新区开幕, 刺绣艺术节创新策划了丰富的系列活动,包括举办苏绣传承与发展的“生命线”研讨会、苏绣衍生品原创设计对接洽谈会与创新创意作品展等。行业与协会应该在不同区域定期举办这些艺术活动,让此类活动成为苏绣文化宣传的新名片。从而提升社会大众对苏绣文化的认知水平和激发部分青少年学习、了解苏绣的积极性,使人们欣赏到苏绣的艺术价值。

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理事大会开展了国家工艺大师艺术讲座、工艺美术交流大会、刺绣技艺研修班等学术研究和技能培训活动,这有利于提升苏绣的工艺理论,提高刺绣艺人的技艺和文化艺术水准,培养苏绣的未来继承人和挖掘苏绣的文化艺术价值。行业与协会应多加开展苏绣学术研究工作,挖掘苏绣艺术文化的价值,吸引相关优秀人才,建立专业人才资源库,进行定期交流。

(三)苏绣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开辟销售新途径

苏绣的新出路需要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 文化创意产业” 的概念衍生于“ 文化产业”,它是以创造力为核心、文化为基础的一个新兴产业, 强调文化艺术的再创造,主要是指创造出一些能够吸引人眼球的文化产品,也称之为“眼球经济”,将苏绣文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开创新的销售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苏绣在现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苏绣入驻K11平台是一个较好的选择。K11是全球首个品牌率先把人文·艺术·自然三大核心元素融合,将人文体验、艺术欣赏、自然环保完美结合的一个购物艺术中心。K11贯彻将商业与艺术结合的博物馆零售业态的理念,这点完美契合苏绣这类有丰富历史底蕴但缺乏零售途径的产业。入驻K11,在装修上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元素的结合,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在店面的运营上以展示绣品,绣品零售两个为主要的版块,并加入线下体验苏绣,苏绣针法表演等板块。

参考文献:

[1]王欣:《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苏绣艺术应用研究》,《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12月第4期。

[2]陈龙,叶洪光:《武汉地区汉绣产业对苏绣、湘绣产业发展模式的

借鉴与思考》,《山东纺织经济》2014年第11期。

[3]毛矛,张梅:《苏州刺绣产业版权保护研究》,《产业报告》2011年第4期。

[4]刘洋,蒋陈卓,彭祎,何双琳,张方方:《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苏绣为模型》,《法制与经济》2011年1月第1期。

[5]孙卢辑,朱永莉:《未来购物中心的展示趋势探讨———以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为例》,《上海商学院学报》2016年2月第1期。

[6]勾玉华:《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机制研究一一以广州市乞巧文化节为例》2007年5月

[7]李清扬:《苏绣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2016年6月

[8]梁峰,陆卫,张东海,马慧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困境与思路--以苏绣为例》,《商业经济》2014年第6期

[9]陈丽君:《镇湖苏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证研究》2016年4月

本文系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10421095)阶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苏绣新经济传统工艺
十指春风,落针苏绣如画
浅谈我国苏绣工艺的特点与传承
传统苏绣艺术特色研究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中国GDP或增加“新经济”成分
论新经济时代下泡沫经济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