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输出架起“就业脱贫”桥梁
2017-10-26孔垂炼
孔垂炼
在位于广东东莞市的弥勒服务点,负责人吴川告诉记者,在过去。从云南弥勒到广东深圳,工人们要在昆明和广州转车,常常要走两天以上。如今,搭建好企业和当地人社部门的桥梁后,务工人员只需要坐上大巴车就能直达深圳,节省了时间和路费。
当务工人员到达工厂,他们还会尽量掌握企业是否拖欠工资等基本情况,并分析问题出现在哪里,及时为工人排忧解难。
云南娘家人服务站(深圳)站长飞焱介绍,服务站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为服务重点对象,建立协助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的帮扶机制,让农村劳动力“出得去”“留得下”。
劳务输出、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为大批云南青年架起了一座外出务工、稳定就业脱贫致富的新桥梁。
来自共青团云南省委的消息:2017年上半年,云南共青团已依托劳务中介公司在广东省惠州市、江苏省昆山市等地设立了农民工服务站,建立了驻外团工委,整合人社、农业、扶贫方面的培训资源,开办“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培训班65次,组织培训6885人,考察5000人以上大型用工企业8家,组建外出务工青年微信群10个。
7月,团省委还联合省人社厅、省妇联、省总工会,在深圳、上海同时启动云南娘家人服务站,探索联系、引导、服务滇籍外出务工青年稳定就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径。
2016年以来,云南共青团通过实施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能力素质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扶贫关爱四项工程,逐步构建起了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长效机制,共培训青年13.27万人,帮助8.39万人转移就业。
劳务输出圆梦青年脱贫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这句歌词不仅道出了拼搏对人生的重要性,也是东川农村青年陈富昌的真实人生写照。
1977年,陈富昌出生在东川的一个普通农家。“那时候家里的贫困是你们难以想象的,我小时候在家一年到头也不能吃上一顿米饭,只能吃土豆、玉米,而且经常是饿肚子的状态。”回忆起过去,陈富昌感慨地说。
1999年,听说广东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在部队服役期满的陈富昌毅然孤身来到东莞,先后在东莞市石碣镇政府、凤岗巡警队、凤岗保安公司工作。在东莞,陈富昌努力学习普通话,并且自考了大专文凭,努力跟上这座城市的脚步。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和职位的逐步上升,他从法庭文员、办公室主任一路提升到保安公司中队长,月收入也从最初的每月1300元上升到后来的3500元。
2010年8月,陈富昌成立了自己的保安公司——东莞万润保安服务有限公司。如今,他的保安公司员工已超过百人,因过硬的保安技术及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东莞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安全保卫合作关系。
为了更好地帮助家乡青年就业,陈富昌利用自己外出务工期间的人脉、信息和经验多方联系,拓宽渠道,积极协助东川区团组织收集东莞务工信息,并进行反馈,为家乡的劳务输出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用工信息。
深圳市佐佑劳务派遣有限公司设立服务点对接红河州弥勒市外出务工青年已有12年。“刚开始做的时候是到村里一家一家介绍,很多人以为我们是骗子,不敢相信,也不敢跟我们出来,后来慢慢有人出来了确实也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大家才对我们有了信任。”最让佐佑劳务派遣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川津津乐道的,是携手弥勒共青团,通过专业的就业技能培训让诸多优秀弥勒贫困青年走上就业岗位,实现脱贫梦。
今年2月份到深圳工作的彝族小伙童毕峰就是其中一员。
童毕峰刚满20岁,父母离异的他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培训完成后,童毕峰成为了深圳勤本电子有限公司的一名基层员工,现在每个月可以拿到4200元工资,除了基本生活需要的1500元,剩下的钱寄给爷爷奶奶。
“共青团为企业提供了招工平台,也让贫困劳动力通过工作脱贫增收,实现了双赢。”吴川说,这些年来,通过精准识别、对接,服务点已经转移就业超过5000名贫困劳动力,平均月工资能达到4000元。
就业培训增强工作本领
1998年出生的明兴名,来自德宏芒市。两个月前,他坐进了团市委举办的就业培训班教室,学习通用语言文字、简单的劳动法律维权常识和外出务工期间的环境适应能等力常识。培训课程结束后,明兴名和他的几位同乡奔赴深圳,走上了就业脱贫的工作岗位。
“希望學到真本事,找个稳定的好工作。”明兴名出发前满怀憧憬。到达深圳后,在好找工人才信息服务(深圳)有限公司的帮助下,他得到了富士康深圳厂区的面试机会。面试中,明兴名一度紧张得发抖甚至说不出话,但他逐渐镇静下来,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用到面试里,最终以突出的表现成为了富士康深圳厂区的一名工人。
“如果没有参加过就业培训班,我不可能通过富士康的面试,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有目标有闯劲。”明兴名向家乡人传来好消息,现在他每个月可以拿到3300元,再努力一些,以后可以拿到4000多元,不仅能帮父母改善生活,还可以供妹妹念书。
截至目前,云南共青团系统已经累计创建青年创业就业见习基地近1000家,在乡(镇、街道)、村共开展“梦在远方,路在脚下——共青团与你同行”优秀外出务工青年经验分享交流活动近420多场次。
为做好跟踪服务和确保稳定就业,就进城务工青年找不到归属感的情况,共青团云南省委还在做好思想引领、提供人文关怀、选树优秀典型、组织开展活动、丰富业余生活等方面下功夫,帮助进城务工青年改变弱势、无助的状况。
此外,针对广大外出务工青年无法照顾子女的现实问题,团省委、省少工委积极推动扶贫关爱工程,大力开展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瞄准外出务工家庭留守儿童群体,围绕青少年在亲情陪伴、自护教育、医疗卫生、救济助困等方面的困难,不断深化“圆梦行动”等品牌工作,为留守儿童提供情感心理关怀和精神成长引导,用切实的行动帮助解决外出务工青年的后顾之忧。
“从短期来看,劳动力转移是最直接、见效最快的脱贫方式,从长远来看,通过长期稳定就业、技能培训,贫困青年劳动力还能开阔视野,提升素质。”共青团云南省委副书记罗永斌坦言。
针对进城务工青年找不到归属感的情况,云南各级团组织充分利用元旦和春节前后外出务工青年和学生返乡、农村青年相对集中的契机,组织开展“梦在远方,路在脚下一一共青团与你同行”优秀外出务工青年经验分享交流活动,吸引和激励更多青年勇于走出去务工增收。
今年上半年,云南省各级团组织开展就业培训覆盖33997人次,其中培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709人次。自2016年以来,共培训青年13.27万人,帮助8.39万人转移就业。
“服务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各级共青团组织服务脱贫攻坚直接服务青年的一项重要工作。”罗永斌表示。
在位于广东东莞市的弥勒服务点,负责人吴川告诉记者,在过去,从弥勒到深圳,工人们要在昆明和广州转车,常常要走两天以上。如今,搭建好企业和当地人社部门的桥梁后,务工人员只需要坐上大巴车就能直达深圳,节省了时间和路费。
当务工人员到达工厂,他们还会尽量掌握企业是否拖欠工资等基本情况,并分析问题出现在哪里,及时为工人排忧解难。
云南娘家人服务站(深圳)站长飞焱介绍,服务站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为服务重点对象,建立协助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的帮扶机制,让农村劳动力“出得去”“留得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