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展历史画卷,登上史学殿堂

2017-10-25伏冬梅仲亚贵

关键词:刻画司马迁史记

伏冬梅+仲亚贵

《史记》这部历史巨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司马迁以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精神,用平实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辅之以娴熟的艺术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使古老的华夏民族从此有了自己的“家谱”。《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学习《史记》,不仅要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分类整合,通过咀嚼它的语言,感受它的思想魅力,更要能与《(史记)选读》文本展开对话,与作者对话,通过阅读、思考、质疑,领悟其丰富的意蕴,探讨其人生价值和人文精神。最终能“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编写者依据“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引导学习、倡导开放”的原则设计编写了《(史记)选读》。总体来说,《(史记)选读》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文本浅易,便于读懂掌握。司马迁将书面语与汉代生动的口语糅合在一起,语言清新浅显,教材所选内容更显出这一特点,即使《太史公自序》《鲁周公世家》等文言词句理解相对困难的文本,旁注都提供了译文,这就更易被同学们理解与接受。

其二,编拟练习,便于思考积累。每个专题后面都配了练习,分“阅读与探讨”“积累与运用”两大块。不仅注重积累反思与实际应用的训练,而且注重提升同学们研读文化论著的能力,最终提升大家的文化素养。

其三,自成体系,便于系统掌握。《(史记)选读》共有七个专题,各有侧重,编写自成体系。仔细研究发现,这七大专题主要从司马迁与《史记》关系、《史记》的人物、《史记》的艺术手法及《史记》的影响等四个角度编排。这样安排系统性强,便于老师从宏观上纵览全局、从细微处“抽丝剥茧”,也便于同学们整体把握《史记》创作的原因、人物形象及艺术技巧。

因此,根据《(史记)选读》教材特点,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学习。

一,查找资料,积累文言知识

前面已经指出《(史记)选读》的所选文本浅显,而且高中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自学能力。因此,同学们不妨在老师的示范下自主学习文言知识。以《项羽本纪》第5段为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学习文言知识。首先,找出重点实词、虚词(不懂的地方、影响句意的地方即重点),如“直”“属”“以”“卒”“平明”“绐”“期”“而”“辟易”等;接着,特别关注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如“此天之亡我”中“亡”为动词的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亡”;最后,還要关注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如本段中的定语后置句“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借助工具书、同学之间的合作及老师的指导,从以上三方面疏通文本比老师直接传授给自己的效果好得多,不仅得“鱼”,而且获得捕“鱼”方法,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疏通完整篇文本后需要结合每一专题后的“积累与应用”,把文言知识分类整理,如:通假字、词类活用、被动句、宾语前置以及其他一些文史知识。

倘若按照以上方式分类整理《(史记)选读》的文言基础知识,那么同学们不仅可以具备一定的文言实词词汇量,而且熟知并掌握一些重要文言实词和词义推断方法,并且有较强的词义理解能力。这对课外文言文学习及提高语文素养提供了重要帮助。

二、诵读文本,感悟语言魅力

理学家朱熹曾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由此观之,诵读是一种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悟的综合阅读活动。诵读是同学们与文字直接接触感受的重要途径,这比光影视频所带来的效果更好、更持久。诵读更不等同于背诵,不能和背诵混为一谈,诵读需要同学们享受文字,而不能将其看作一种负担。但如果只是一般性的朗读,往往只是流于表层,印象并不深刻,对文本的理解也只能浮于表层。真正的诵读是需要不断重复的,需要一遍遍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迅速背诵,而是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而这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但影响比较深远。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在语感开始的时候,可能进步比较慢,但绝不会走一步冤枉的路,绝不会在前进不了的时候又不能不倒退回来重新学习。”

诵读时,要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子之间的停顿,带着感情朗读,体会遣词造句的妙处,感受文字和谐的韵律,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获得对人生的感悟,最终语感得到培养,阅读能力得到提高,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如读《太史公自序》时要读出发自肺腑的真心真情;读《滑稽列传》,要读出人物说话时的幽默诙谐。如赏析《项羽本纪》“霸王别姬”片段时,初读注意停顿正确,如“泣/数行下”,在反复朗读或与同学对话朗读中,进一步感受项羽这个英雄末路的哭。在对“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反复品读中,感受左右随从不敢看也不忍看,怕与他的目光相遇、伤了他的自尊,如此感受一个盖世英雄的哭。唱咏“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去感悟一位驰骋沙场的英雄末路时流露出的儿女情长。品读涵泳这些细节不仅可以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而且利于把握项羽这一人物形象,更能领悟到司马迁“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的魅力,学习其人物刻画艺术。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过:“一个人如果不能在青少年时期获得一种对语言的感觉,只怕一辈子都很难写出漂亮的文章……如果把语文比喻成一台钢琴,那么,的确需要一些人学设计、学修理,而绝大多数的人,只要学会演奏就行了。”《(史记)选读》不仅为我们学习语言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而且也为进一步深入研读文本奠定基础。

三,鉴赏语段,学习人物刻画艺术

《史记》作为文章大宗、传记文学的典范,它的文章风格、语言特点、叙事艺术等无不是后来文学家学习的典范,为后代小说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史记)选读》一书分“不虚美、不隐恶”“摹形传神、千载如生”“善叙事理、其文疏荡”三个专题,各有侧重,或使用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或通过具体事件或生活琐事显示人物性格,或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即从写作中人物刻画艺术及叙事艺术角度思考感悟。

以第五专题“摹形传神、千载如生”为例,探讨学习方法。本专题重点学习的是人物刻画艺术。司马迁在塑造和刻画历史人物时,采用丰富多彩的手法,刻画不同人物和同一人物的不同性格侧面时采用不同手法,如同时熔铸了其鲜明的爱憎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物形象鲜明而富有立体感。赏析人物刻画艺术可以充分利用课后的“阅读与探讨”,研究人物刻画艺术。

我们通过细读文本、比较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不难发现司马迁刻画这些人物形象时善于运用典型场面描写,如“易水送别”;善于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如项羽“彼可取而代也”;善于运用精彩的议论,如每篇文章最后都有“太史公日”来对传主总体评价。同时为了把人物刻画得形象丰满、个性鲜明,司马迁还采用烘托、对比、互见互补等多种方法,如“东城快战”极尽夸张之能事,把项羽的英雄主义发挥到极点。

四,拓展探究,提升个人文化素养

前面几点主要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等角度谈怎样学习《(史记)选读》。最后,从“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角度论述如何学习。

任何文学作品的学习,除了积累必要的文学知识、懂得必要的艺术技巧及魅力,我们更应该敢于质疑,拓展运用,发现创新,对《史记》的学习更应如此。如学习《孔子世家》,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为人”中最突出的优秀品质及作者对孔子人格的高度敬仰。但仅仅学到这个程度还不够,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如“陈蔡困厄”部分,可以思考:“在这场‘陈蔡困厄的化解中,你能发现孔子在教育上有哪些特性?他的这种教育方式是否适合当今教育,说说理由。”这样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结合现实思考,达到“古为今用”的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刻画司马迁史记
一类无理函数的动力系统刻画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流逝的岁月 流淌的歌声
细致刻画,突显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