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通往文化原乡的路
2017-10-25于幼兮
于幼兮
那个借书满架、可偃仰啸歌、可冥然兀坐的、方寸大小的项脊小轩,已经踪迹难寻,但庭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却几百年来打动着人心。苏子与客泛舟的赤壁,想必也遍布了后来者探访的足迹,但又有几人能够体会那份“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逍遥?怕是更鲜有人能懂得“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超然。如今我们谈到明代的阉党乱政,或许还能回味张溥在《五人墓碑记》中塑造的慷慨赴义的义士形象,继而对“匹夫之有重于社稷”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当我们登临滕王阁极目远眺,不知能否在眼底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能否体会王勃“抚凌云而自惜”“奏流水以何惭”的怀才不遇。
这些经典的文言作品把形形色色鲜活的形象、美好的人类情感和关于宇宙人生的深沉思考传递给了千百年后的我们。文章的作者們,也诚如古人的人生追求那般,使文章与身名彰显于后世。但令人遗憾的是,文言作品永远是同学们眉头上解不开的疙瘩。对很多同学来说,文言就意味着一门全新的、陌生的语言,意味着枯燥乏味的课堂。同学们永远无法对作者和作品感同身受。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现实。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还有那么多的好文章需要被阅读与体会。在必修三的课本中有这样一个单元——寻觅文言津梁。所谓津梁,就是桥梁,可以帮助我们到达彼岸。那么,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桥梁,可以帮助我们到达文言作品怎样的彼岸呢?
清代桐城派作家提出了“因声求气”的说法,阐述了“神气”和“音节”之间的关系。所谓“神气”,是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所谓“音节”,则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因声求气”。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说:“气盛则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苏辙在《上枢密函太尉书》中说:“气可以养而致。”所以,诵读就是助我们渡过文言之河的津梁。
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开宗明义,“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一个“必”字,就能展现他对于自己观点的笃信与肯定。“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在《师说》中连用三个感叹词,足以表现他对当时社会上“师道不复”,人们“耻学于师”的失望与不满。从“嗟乎”到“皆出于此乎”;从“爱其子”到“吾未见其明也”;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到“其可怪也欤”,总的意思只有一个,即不从师之弊,但一段比一段写得深入。
苏轼的《赤壁赋》除了开头四句外,后面的文字几乎都押韵。第一段中“间”“天”“然”“仙”同韵。第二段中,“扣弦而歌之”的“歌”与“倚歌而和之”的“和”押韵;四句歌词“光”“方”为韵;“慕”“诉”“缕”“妇”为韵。第三段中,“昌”“苍”“郎”押韵;“东”“空”“雄”押韵;从“况吾与子”以下,韵脚分别为“鹿”“属”“粟”和“穷”“终”“风”。第四段中,“往”“长”为韵。还有一些字的古音是相互押韵的,在这里不一一举出。如此多的押韵,给《赤壁赋》带来一种绵延翩跹的美感,读来富有音乐美和节奏美。
上文提到的说话的语气、情感的层次变化、文章的音乐性,都是同学们自读文言文以及老师教授文言文时容易弱化甚至忽略的东西。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小学甚至幼儿园起,我们就能看到小朋友们摇头晃脑地跟着老师诵读古诗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好像越来越不爱开口,认为阅读只是眼睛的事。然而,阅读,不仅有眼的阅览,还应当有口的诵读。读,就是我们需要找回的文言津梁之一。
除了通过诵读来体会文言作品的神韵,细致的研读也是很有必要的。相比于白话文,文言语言相对简洁凝练,这就更需要同学们能够静下心来深入品读。司马迁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来写史,但当我们以人物为中心展开精细的阅读后,能读出很多人物之外的内容,读出事态的发展和矛盾的转化,这些都可以为我们往文章细微处剖析提供有力的依据。
比如在《魏公子列传》中,基本矛盾只有一个,即魏国与秦国的矛盾。主要矛盾也只有一个,即魏安釐王是否肯把政权和兵权交给信陵君的问题。但表现形式则随着事态的发展而有所不同。文中抗秦赵是最核心的大事件,也是整个传记的转折点。救赵以前,矛盾在于魏王与信陵君之间对政权的把持。而到了秦国围困邯郸之后,矛盾就集中在了救赵的问题上。正因为信陵君必须先“夺权”,才能达到救赵的目的,这就是在矛盾的焦点上塑造人物。当然,这样细致的研读是有难度的,这也需要老师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文言研读能力。
文言与白话虽存在着一些差异甚至隔阂,但他们传承着的是同一支文脉。经典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智慧、思想与情感,是我们汉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原乡。我们现在会评价一些放浪形骸、不慕荣利的人“有魏晋名士的风骨”;我们会从一些人身上看到侠义之士重情重义的影子;我们会说一个诗情画意的姑娘像是从《诗经》中走出来的一般。如今整个社会都越来越重视阅读对现代化生活的重要性,文言作品阅读也应当和白话阅读一样,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让我们借助文言阅读的津梁,渡往传统文化的精神世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