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的英语教学反思

2017-10-25谢珺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4期
关键词:教育思想人文主义英语教学

摘 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人的整体性和创造性。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基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演进过程,本文重点探讨在人文主义取向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如何共同学习、成长。

关键词:人文主义 教育思想 英语教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国学习外语的大军日益庞大。学业考试、升职、出国留学等原因使得人们学习外语急于求成又希望学以致用,因而英语教育逐渐倾向于功用性,过分关注外语技能的实用性,忽视对学习者人文修養和人文关怀的培养,极大阻碍了个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学习者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具有创新精神及健康的心理素质。本文拟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对英语教学中贯彻这一思想的现状进行探讨。[1]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演进

以人为中心,注重人与人的教育,体现了古希腊文明所蕴含的人文因素,也为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以及人文主义教育的兴起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打下了基础。苏格拉底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注重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研究。柏拉图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强调“人的和谐发展”。 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基础上首创自由教育,同样关注人的本性。这一时期的教育强调人文学科,学习的目的在于获得身心的全面培养。[2]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为人文主义教育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强调人具有潜在的能力和创造力,宣扬人的自由意志和自由发展,是人文主义的重要主题” ( 李明德,2008:78 )。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认为人应按照自己的天性去发展,同时认为教育又要为现实服务。这一时期的教育内容向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拓展,学习内容扩充了地理、医学、力学等。[3]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培养完整的人、自由的人,帮助人得到全面发展”(李明德,2008:473 )。 在这一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育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类在追寻人的利益最大化、极大地发挥创造力的同时,把人和其他自然界、生物界对立起来,造成了对自然界的严重破坏和生态平衡。因而,20世纪后期兴起的科学人文主义强调确立以人为本与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英语教学中的贯彻运用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推崇人的个性解放及和谐发展,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在其指导和影响下,英语教学从强调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性转向人文性目标。“英语教学的宗旨应该是:培养能思(有思想)、能感(有感情),还要能用英语进行自己思想感情和他人思想感情的交际的人”(何安平,李华,2012:26)。本文试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这三点,来探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英语教学中的贯彻运用。

1.教学目标

“由于外语本身的功能性以及市场经济功利的支配原则的强大导向性, 外语教育在当前形势下极易倾向重‘制器轻‘育人,重功利轻人文”(张中载,2003:454)。在人文主义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目标,要求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应把学生当做主体,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其知道如何去学,并不断学习最终独立学习,而不是用死知识、被动接受的知识来评估学生,完全不考虑学生是否能主动消化知识。

2.教学过程

“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范琳,2000:61)。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从主导地位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且要理解、宽恕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所犯的学习错误,并帮其解决学习问题,克服学习中的不良情绪,鼓励其创造性学习,极大发挥学习潜能。[4]

3.师生关系

教师教育领域中的人文主义取向“强调教师教育中人文主义、情感的发展;重视师生真实的人际关系”(引自陈思颖,马永全,2015:107)。教师应该意识到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共同积极探索、学习,极大地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是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自我,努力缩小师生间的情感距离,以此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5]

结语

目前,英语教育的改革重点的趋势正好与人文主义倡导的方向一致,即要求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英语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学习、成长,促进各自内在的动力和潜质。

参考文献

[1]陈思颖,马永全. 关注教师作为“人”的存在:论教师教育研究的人文主义倾向 [J]. 比较教育研究,2015,303(4),106-111.

[2]范琳. 试论人文主义外语教学法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3(1),58-62.

[3]何安平,李华. 从交际教学理念到人文主义外语教学观的升华——解读李筱菊教授的外语教学思想发展 [J]. 中国外语,2012(3):23-28.

[4]李明德. 西方教育思想史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张中载. 外语教育中的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 [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3(11), 453-457.

作者简介

谢珺(1990—),女,汉族,湖北省十堰市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教育思想人文主义英语教学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