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班级管理中的柔性管理
2017-10-25陈晓丹
陈晓丹
摘 要:班级柔性管理是一种以强调学生为本的管理方式,是达成教育终极目标必然选择的一种管理方式。本文论述了柔性管理的涵义、必要性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中 班级管理 柔性管理 必要性 实施策略
在高中阶段,班主任的基本职责是规范、引导和促进高学生的成长,要履行规范现职,维护校园的公共秩序,守护公共理性就要有刚性管理形式,例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常规、卫生纪律要求等,但管理绝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这一层面,还需要通过说服引导、形象感染、情感投入、激励鼓动等潜在方式影响学生,把目标变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行动实施柔性管理。
一、班级柔性管理的涵义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它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常强制的方式,激发人们的内在潜力,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为的一种管理形式”。具体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就是指:“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感情需求、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位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管理活动”。[1]
二、柔性管理的必要性
1.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决定了需要有柔性管理
高中生处于身体由少年到青年、心理由幼稚到趋于成熟的成长转折期,其自主、自律、自立能力已然显现。具体而言其心理具有下面一些特征:反抗性和依赖性共存、闭锁性和开放性共存、勇敢与懦弱共存、高傲与自卑共存、狂暴和细腻共存、情绪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冲突等。这就需要高中班主任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审问高中生的个体生活,而是要以平等方式尊重高中生的建设性意见与高中生共同处理好班级事务,从而以友好、合作的氛围为其建构民主性成长空间。[2]
2.是教育发展目标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促进高中学生个性形成和自主发展,是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所承载的终极目标与价值体现。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需要有柔性管理。
三、柔性管理的实施策略
1.班主任要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
在教育中身教往往重于言教。班主任作为最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老师,必须重视自身形象的完善。一方面要加强文化素质的学习,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吸取哲学、艺术中的营养,不断扩展视野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另一方面要注意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遵循平等原则、理解原则和宽容原则来处理班级事务,同时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底线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2.充分利用各种“心理效应”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柔性管理本身就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的管理,所以各种“心理学效应”在柔性管理中的恰当运用有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常用的“心理效应”有下面一些:
(1)“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指人和人初次见面时产生的心理感知。由于第一次见面所以第一印象往往十分强烈深刻。师生之间如果首因效应好则有可能开辟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坦途。
(2)“霍桑效应”。“霍桑效应”对教育的启示是:在我们的学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但最终并不是所有人的愿望都能得到实现和满足。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满足的情绪,不要将其压抑克制下去,而要让其恰当方式的宣泄出来,这对学生的身心和学习都有利。为此可开设各种沟通渠道释放学生的不良情绪。
(3)“南风效应”。“南风效应”启示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在班级管理中特别是在处理一些性格较暴躁爱顶牛学生时要“南风徐吹”。
(4)“边际效应”。我们对某个事物向往很久,终于得到了。第一次得到的时候心情最为激动、感受最为强烈。第二次得到感受就会淡一些,到了第三次、第四次则更淡一些,这样一次次下去不断向毫无感觉的边际接近,这就是“边际效应”。这告诉我们奖励和处罚学生要花样百出,让学生新奇和持久的触及心灵的感觉。
(5)“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它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不同结果就不同。我们要充分运用积极的“环境暗示、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破窗效应”意思是指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面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一些不良风气就会滋长蔓延。这就给我们启示:中学生自控力差,从众心理强,必须及时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的窗户玻璃”,否则“破窗效应”显著。
(7)“齐加尼克”效应。“齐加尼克”效应意思是指顺利完成某种任务人的紧张情绪会逐渐消失,如果未能完成任务,人的思维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任务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且呈加剧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上要做到:多分層要求、少统一要求;多小步、少大步;多鼓励、少批评;多民主、少专制。
(8)“鲶鱼效应”。“鲶鱼效应”是经典的潜能激发案例,一个班级中需要有几条“鲶鱼”,“鲶鱼”本身未必有多大能量,但他可以给整个班级带来能量释放的连锁反应。
当然除了上述多种效应外,还有像“给糖效应”“伞的效应”等均可运用其原理于班级管理之中。
3.培养班级文化构建共同价值观创造和谐氛围
“观念和文化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及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均证明被尊重及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求,这也是文化层面的需求。所以培养优良的班级文化是“柔性管理”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一个合格班主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努力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氛围,使班集体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人文精神,形成宽松、庄重、清新的班风,充分重视“德育的未来性”从而达到班级“柔性管理”的最高境界。
当然高中班级管理同任何的团队管理一样,既要有刚性管理又要有柔性管理,但高中生毕竟是未成年人,针对其特点高一年级应该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并重,既要形成必须的规范又要通过柔性管理帮助他尽快适应高中生活,高二高三可以逐步增大柔性管理的比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等编著.心理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1.
[2]郑其绪.柔性管理[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19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