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7-10-25祝媛媛
祝媛媛
摘 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進一步推进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本文通过论述与分析了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关注点、积极做好教学过程中语言及内容情感的有效结合以及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动思考与行动三个主要方面,旨在全面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并增加学习技能,从而提高语文课程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 语文阅读教学 关注点 内容情感
怎样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及质量?以及怎样运用良好的教学技巧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是现在小学语文老师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具有极大的共性,但是老师必须全面关注阅读课程的个性[1]。老师在展开课堂教学需要给予深入思考的行动,从而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
一、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关注点分析
在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很容易将课文的内容当做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向学生展示课文写了什么。但是学生通常只要将课文进行两遍的阅读就能够大致知道文章的大致意思,因此老师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学内容的研读,一方面不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教学的展开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因此老师就必须在展开教学之前分析掌握语文阅读课程的学科价值,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实现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对言语文字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实现人文情怀的渗透,全面理解语文阅读学科的真正内涵[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形式是通过词句构成的,因此在阅读中需要引导学生注重作者的写作写法。
二、积极做好教学过程中语言及内容情感的有效结合
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中,有很多的学者提出了文章内容的情感解读,《文心雕龙》这一著作中,它的作者刘勰就提出了“披文以入情”以及“情动而辞发”等多种思想。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文风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作品的价值,作者将自身的情感及写作文风进行了良好的结合,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情感解析文章内涵是十分关键的。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注意通过内容情感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感悟,将语言风格与内容情感进行有效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情感把握能力[3]。
三、老师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动思考与行动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特征。老师在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行为的调整。
1.以学生为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不同的学生在家庭教育背景上以及知识接受能力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老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综合起来制定出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老师的教学设计并不能完全整齐划一的对学生进行要求,不能只注重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对其他阶段学生产生了忽略,一定要保持“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工作思想,在对学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成果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对学生的能否获得良好发展的机会给予全面考虑。
2.教学目标的制定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教学要求,制定出具有高度执行力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怎样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良好的教学目标,这就是所说的课程教学中三维目标的确定[4]。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主要从文字、文化以及文学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思考与制定,语文老师必须拥有高度的整合意识,将其三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并不能进行单独的分解,将“语文基本知识、语文阅读能力以及学习方法“三个方面与学生阅读文章的情感态度进行有机的融合,并且将这种融合结果在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中予以体现。不同的教学角度会形成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老师还需要及时找准文章阅读角度的切入点,保证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着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关注点、积极做好教学过程中语言及内容情感的有效结合以及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动思考与行动三个主要方面展开了论述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全面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并增加学习技能。
参考文献
[1]于洪利.关于强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思考[J].才智,2016,32:129.
[2]肖培卿.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OL].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5).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0.16083/j.cnki.jeijp.2014.05.037.html
[3]刘建梅.超越浮华,回归语文的本真——关于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6,03:14-16.
[4]凌芝瑜.关于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33:137-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