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2017-10-25叶堂春
叶堂春
摘 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直观,而数学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因此,教师应利用学具这一直观形象的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提升教学质量。本文通过阐述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论述了应用学具的方法。
关键词:学具;小学数学;应用
学具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具体实践水平,进而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不能有效沟通,机械死板的授课方式一般不被学生所接受,而学具的应用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学具作为帮助提升教学水平的工具,在小学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学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思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创新水平。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具有抽象难懂的特点,而学生的思维方式以直观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没有养成,因此,当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会减弱,耐心也会消失。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机械死板的课堂内容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个性也受到抑制,没有自主发挥个人才能和发表自己想法的平台。
比如,在进行“认识钟表”的授课时,教师不应局限于学具的样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发挥,利用卡纸、剪刀、胶带等工具自主创作。这样不仅让学生对钟表知识有了更多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学生在学习“元、角、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不同面值的钱币,让学生假扮商人和顾客进行交易,从而对货币价值有进一步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学到知识。
2.帮助养成抽象思维习惯
利用学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是提高教学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方法。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的,对于面积之类的抽象知识很难理解,往往对其丧失兴趣。这时,教师可以将卡纸剪成面积相同的小碎片,并紧密地排列在一起,就可以将抽象的面积比较变换为小碎片数量的比較,学生就可以将抽象知识与直观认识联系起来,渐渐养成抽象思维的习惯。
3.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对新鲜事物也有自己的看法,对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想法,合理使用学具,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上课时,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体,而不是一味地重复模仿,要使学生在课堂中实现思维创新,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例如,在进行学具制作时,不妨让学生成为设计者和操作者,教师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指引,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让学生将学具与生活中的物品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二、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素质教育在小学阶段取得了可观的成绩,这与学具的正确使用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正确运用学具,成为教学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下面笔者将从学具的制作、学具的合理使用以及传统学具与新媒体的搭配使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1.学具的制作
教师可以选取便宜易得的材料制作学具,学具需要具备坚固无害的特点。当然,也可由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创作,制造出富有想象力的学具。例如,在进行图形教学时,让学生用纸板和图钉制作出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学具,在实际拉扯的过程中体会这些图形的稳定性,将实际感受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2.学具的合理使用
教师应明确学具在教学工作中的辅助地位,不可本末倒置,将大把的时间浪费在学具展示上,应当合理控制学具的使用时间。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不能合理控制玩耍时间,不能对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因此教师应把握学具使用时间,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时间控制力。同时,在展示学具时,不能形式化,要真正发挥学具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真正认识学具和操作学具。
3.传统学具与新媒体的搭配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受到越来越多年轻教师的追捧。传统学具将知识与工具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得到知识;新媒体是通过科技产品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地表现出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时,多媒体可以将正方形与正方体的不同表现出来,相对于传统学具来说,制作简单且准确。然而在山区等条件不足的学校,多媒体尚未走进教室,教师只能通过手工制作将抽象知识具体表现出来。
三、总结
学具在数学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提升创作能力,并帮助学生养成抽象思维的习惯。在学具的应用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制作合理的学具,安排好使用学具的时间,在帮助学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彬.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23):88-89.
[2]张金霞.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速读(下旬),2014(7):1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