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运用分析

2017-10-25赵宇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34期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赵宇佳

摘 要:在现阶段,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也为小学音乐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创新教学的形式,引入体态律动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课堂的学习氛围不断地活跃,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态律动 小学音乐 课堂教学

引言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陶冶学生的学习情操、增加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音乐的教学是小学生音乐感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学生的音乐启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日后初中甚至高中的音乐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贯彻新的教育理念,创新音乐的教学模式,引进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喜爱,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体态律动指的就是在鉴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身体的不断运动来感知到音乐的旋律,从而将身体感受到的体验转换为对音乐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引入体态律动的教学非常有必要。[1]

一、借助体态律动,帮助学生掌握节奏

对于刚刚接触音乐的小学生来说,节奏是学习音乐的难点。教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用理论给学生介绍各种音符的形状,以及读法,学生在课堂上跟着教师一起唱,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混淆,不能够掌握节奏的实质所在。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采用“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体态律动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的节奏。教师在讲课的过程过程中,需要讲的理论知识减少了,但是课堂会随着体态的变化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就能够得到改善。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训练听声音走步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每听到一个声音就走一步,这样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节奏感随着训练会不断的加强。结合学生的体态动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节拍,相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枯燥的讲解音符的理论要有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效率得到提高,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街拍,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旋律的敏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只要听到音乐就会自然的扭动自己的身体。[2]

二、借助体态律动,提高学生注意力

体态律动的教师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型的运用来教授学生知识,综合运用和视觉和听觉,通过音乐的旋律让整个身体都动起来,多途径的学习,强化了学生对于音乐信息的刺激,有利于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音乐的注意力分配到身体的各个角落。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体态律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程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能够聚精会神的进行学习音乐,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来简单的走出节拍,然后逐渐的过渡到让学生能够听到音乐的声音就用脚步走出音乐的旋律。学生在听到音乐的同时就能够参与到音乐的过程中,把听到的音乐运用到身体的动作之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训练,学生学习音乐的状态就会变得更加积极,在学习音乐的时候注意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注意力得到提高那么学生在日后学习音乐也会更加的轻松自如。

三、运用体态律动,促进感受音高强弱

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掌握高音是比较困难而且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活动。教师如果想通过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高音让学生更够彻底的理解更是困难。因此,引入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拍打感受高音和低音的不同,声音的高低和身体的动作相互结合,把无形的高音和低音通过有型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事先帮助学生指定哪一个身体的部位,当教师唱到哪一个音节的时候,学生指出相应的身体部位,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将音高和身体之间联系起来。学生在自己的作用中感受高音和低音在表达上的差异。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高低音的时候和自己的走路相互结合起来,当学生听到高音的时候就站着走路,当学生听到中音的时候就半蹲走路,当学生听到低音的时候就蹲着走路。通过不同的练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对于高低音的理解。通过日積月累的练习,学生在听到音乐的时候就能够放松自己的身体,更好的接受音乐中的声音强度,通过身体表达出来,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3]

四、运用体态律动,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要强调学会唱歌,更重要的在于对于音乐的学习也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音乐的欣赏很难形成统一的教学方式。音乐的欣赏是来自于学生的内心深处。这个时候教师引入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跟着音乐的旋律动起来,从身体上感知音乐,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这样让学生自己形成对于音乐的欣赏。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欣赏教材音乐时,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在让学生自己跟着音乐扭动的时候,引导学生去感知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态运动感知到音乐。通过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不断的加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相对感觉到轻松,这就达到了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同时也减轻的教师的教学压力。[4]

结语

在小学生音乐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要不断的学习音乐教学的技巧,创新音乐的教学模式,引进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提升小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学习和理解到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朱汝俊.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策略研究[J]. 艺术评鉴,2017,(09):133-136.

[2]范滢滢. 探讨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OL]. 音乐时空,2016,(08):119+118.

[3]姜璐璐. 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OL].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5):35.

[4]李珊倪,胡波. 浅析小学音乐教育中体态律动的作用[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6):90.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态律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少儿器乐教学法创新研究
利用体态律动,提高小学低年级阶段欣赏能力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