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7-10-25林爱绵
林爱绵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学目标、模式和传统方式相比有着很大的改变。有效的教学方式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以及提升学生能力为标准。案例教学是一种根据实际情况并且融合教材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方式,其不但能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并且把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效结合。本文就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进行简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教材内容,详细阐述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中地理;具体应用
地理教学能够让学生对世界上存在的地理风貌以及气候规律进行深入掌握与了解,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高中地理是高中学习阶段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其在高考中也占据一定的比重。因此,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要合理使用案例教学模式,以此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
一、案例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地理是一门基础性的科目,其能够让学生对各个地区的地理结构以及气候条件进行全面的了解,以此培养学生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将案例教学模式使用在教学中,能够让教师在教学中对内容进行设计和指导,以此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与探讨。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方式
1.研发案例素材,建设案例使用平台
一项好的案例能够改善整个地理课堂教学的氛围,为枯燥无味的课堂增添色彩,并且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但是由于目前高中教学节奏十分快,教师没有太多时间对有效的案例进行获取与查找。针对这个问题,校方可以组织地理教师或者是校外的地理工作者,经过定期的研究与探讨,相互交流意见和经验。教育相关部门还可以经过一定的协调,把具体案例素材上传到相关的网站上,建设相应的教学案例资料库,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比如,在教学“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这个章节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获取相关环保活动的信息,将活动中相关的环保理念向学生进行灌输。比如,在环保日录制了一个短视频,主要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教师可以在教学相关知识时将这一理念融入其中,让学生对此案例进行延伸,结合自己身边常见的保护环境和污染环境的现象进行阐述,并且提出自己的相关建议。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山体中存在的生态结构以及其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2.有效结合案例,开拓案例使用思维
地理是兼容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一门学科,其中存在的案例有着典型直观以及具象等特点,具体包含了图像、文字以及数据等。在实际教学中将这些案例进行怎样的运用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比如在教学“人口储量变化”这章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寻找每年我国人口增长的数据作为案例。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经过对素材的阅读、PPT制作、曲线图绘制以及多媒体展示等相关方式,将最近几年的人口数量增长情况为学生呈现出来。
同时,教师还要对案例进行加工。例如,在人口的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居民逐渐增加,在这其中的职业变化情况也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其中农民工数量就能够作为研究对象。2016年中国农民工总量2亿8171万人,和2015年相比增加424万人。教师可以就这一现象让学生参与讨论和研究,使学生对当前的社会结构变化进行了解,进而通过农民工进城、农民工薪资结构以及农民工工作环境等相关的实例,让学生对这些方面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知晓我国社会經济结构的组成。
3.丰富课堂结构形式,促使学生个性化发展
使用案例模式进行地理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一人讲解,而学生只负责听课的模式有所不同,其是将案例作为教学的平台和基础。教师能使用更加多样化的课堂结构形式,以此促使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要确定自身和学生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够作为组织、指导、调整以及激发的工作者,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学生则进行分析、调查以及讨论。
例如,在教学“森林的开发以及保护”这个章节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亚马逊热带雨林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以此为基础对亚马逊产出的价值进行分析与调查,进而阐述亚马逊对于全球的重要性,并且对当前亚马逊的问题进行分析,如其正在被肆意砍伐、河流被堵塞、每年产出的氧量也在逐渐减少等。学生在分析调查的过程中就会通过相关的数据、图片以及文字认知到环保的重要性。在使用具体案例的基础上达到教学目的,将案例教学模式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而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高中地理教学不只是要让学生面对高考,最重要的是增加学生的知识面,使其能够掌握各个地区的地理结构、社会现状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对案例教学模式的使用,从开拓案例使用思维以及丰富课堂结构形式等方面入手,可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叶育生.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与探索[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4(9):24-25.
[2]康小军.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7):35-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