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2017-10-25赵秀月李秀绒
赵秀月+李秀绒
【摘 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进行经商、务工,为城市各项建设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由于没有城市户口,这些人便成了所在城市中的流动人口,他们的子女成了流动儿童。这些流动人口的子女是否能接受到和城市子女同样的教育关系到人口素质和社会安定。
【关键词】流动人口;城市人口;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8-0198-01
一、背景
经济快速发展,给国民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由于户口问题这部分人便成了流动人口,他们的子女一部分做了留守儿童,一部分则随父母来到城市,作为另一个群体存在。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学校的教学资源、教学质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教育关系到国计民生,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也不例外,同样关乎到国家一代人的受教育程度,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势在必行。
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育费用的繁杂。一些在外地务工流动人口离乡之前在户籍所在地缴纳教育费附加,在城市打工也同样缴纳税、费等一系列费用。考虑到经济原因,一些父母则把孩子送到相对便宜的为流动人口子女举办的学校,这样的学校一般叫做民工子弟学校。
2.入学机会不公平。在一些公办学校中,学校把本地的孩子作为主要培养对象,对于外来的学生,不仅向他们收取昂贵的费用,在学习上,这些孩子也并不是培养的重点。在公立学校借读的孩子,成绩不计入教学考评,普遍存在被另眼看待的现象,并且无机会评三好学生和参加竞赛。
3.民工子弟学校质量堪忧。(1)校长的文化程度较低,基本上是中等学历,有些学校的校长甚至是由商贩、菜农担任,文化程度极低。虽然近几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领导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相对于公立学校校长的文化素质以及管理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2)老师的文化程度堪忧。很大一部分老师都没有国家认证的教师从业资格证书,多是半路出家,没有受过系统的教师从业培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学习心理无法掌握,因此教学质量低下。并且由于长期处于频繁更换教师的状态,学生对老师的适应性不高,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三、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
1.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我国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基础教育部分由县乡财政进行管理。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流动儿童少年因没有当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到当地政府的教育财政支持,无法享用相应的教育经费。
2、城乡结构不合理。我国现存的城乡结构是城乡二元制结构,这就有城市人与农村人的区分,这种身份差异给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是仍然存在着“城市”与“农村”之别,甚至比想象中的更严重。
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1.明确政府的责任。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是流入地政府的责任。应当提高流入地政府对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重视度,应当以流入地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合法民工学校应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应得到相同的资金待遇和政策支持。
2.坚持教育公办为主。各地应确立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原则来发展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应大幅度降低甚至取消公立学校所谓的赞助费,着实减少相应的教育费用。公立学校应该成为吸收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主要渠道,降低或者取消高额赞助费。规范打工子弟学校,提高此类学校的教学质量,对任职老师进行岗位或者职前培训,提高学校领导的管理素质以及管理技能。在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之上,提高教师的待遇,增加教师的稳定性。
3.探索合理的制度。应当积极探索符合流动儿童教育特点的管理制度,增强学生学籍变动的灵活性,减轻流动人口子女升学时困难。公办学校应改革其考核评价制度,改变按升学率和流动率来考核学校的评价标准。增加公办学校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吸引力,提高其入学积极性,增加公办学校的入学率。
4.增加经费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在制度上不仅要规范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还要为制度上的改革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使教师能够安心工作,把心思放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上。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稳定了教师的留职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心态的稳定。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中央教科所研究员程方平博士建议,尝试使用教育代金券以此促进教育均衡的发展。这样就可以使教育经费在教师、校舍、设备等费用之外,最直接最平均地分配到每一名受教育者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