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
2017-10-25胡毅田
胡毅田
【摘 要】大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具备一个完整人格的各种素质。大学生学习摄影是了解历史、地理、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这方面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
【关键词】摄影;大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8-0185-01
摄影教学对大学生历史观素养的养成。大学课堂上的摄影教学,离不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教学。自1839年摄影术问世以来,摄影就以它神奇的方式开始记录历史。一部摄影史,也是一部科学发展史,更是人类发展进步的文明史。
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摄影教学中有它独特的先决条件。通过大量的摄影作品,很容易地就能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也很容易地就能理解唯物主义历史观这样的观点“……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在摄影教学中有着非常翔实和非常丰富的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摄影家,石少华、吴印咸、罗光达、郑景康等等,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记录者,通过他们的摄影作品可以看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火硝烟及新中国的建立。通过他们的摄影作品认识和了解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和我们伟大的国家。在摄影教学上,不仅仅要引导学生通过摄影来认识历史,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社会历史知识,让学生建立牢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摄影教学对大学生地理知识素养的养成。人类生活在地理環境之中,摄影教学如果能引入地理知识,这会使学生们非常感兴趣。摄影作品所表现的地理知识和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及其时空变化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摄影教学,让学生们间接地走近了大自然。
摄影作品中的山川、河流、森林、草原、大海,凡此种种都非常细腻准确地表述了地形地貌,还有地理知识。从而,使学生们了解地理认识地理并提高了学生们的地理知识。上世纪80年代初期,著名摄影家黄翔先生,第一次用照相机向世人展示了张家界的绚丽风姿,使许许多多的人们“看见”了这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张家界自然风光以峰称奇、以谷显幽、以林见秀。其间有奇峰3000多座,这些石峰如人如兽、如器如物,形象逼真,气势壮观。峰间峡谷,溪流潺潺,浓荫蔽日。有“三千奇峰,八百秀水”之美称。黄翔先生的摄影作品把张家界表现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有学识的摄影教师,一定会利用这样优秀的摄影作品,向学生们讲述祖国的大好河山,不仅会使摄影教学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精湛的技术性,更会让学生增加地理知识的素养。另外,在众多摄影家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到,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口的迅猛增长,使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愈加突出;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导致了资源和能源的短缺,环境污染也日益加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环境问题不但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不但给摄影教学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而且也要求教师教给学生相应的本领,掌握协调人地关系的基本方法,珍惜和合理利用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学习有用的摄影,是以学生的认知、生活经历为契机,以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安排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
摄影教学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养成。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感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把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的境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在摄影教学中,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教学的基础内容,是培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以把摄影视为承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具有传承的作用,更有弘扬的意义。近年来摄影家罗品禧,以拍摄中国传统文化见长,拍摄了中国古建筑、社戏、秦腔、太极、传统酿酒等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系列专题,他从最初的追求光线、构图、色彩的形式美,到如今专注于拍摄中国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罗品禧深刻体会到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正在文明的进程中消溶,很多的传统文化,如今人们只能到一些角落去找寻,这使得罗品禧有了更强烈的使命感,他希望,随着时间的沉淀,他的这些作品可以成为这些传统文化的见证。
摄影教学如果能把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那会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大学生的品格和风貌,作用之大不可估量,而摄影对于承载传统文化的作用更是不能小视。可以说,传统文化一直是摄影的特殊材料和特色元素,摄影正是利用了这些特殊材料和特色元素展示了中国的民族风格和传统文化。
总之,历史、地理和传统文化结合摄影的教学,应该是一个较为“时尚”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饱览群书、博学多艺。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摄影教师更应该先学一步,多学一点以此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赵大鹏.20世纪中国摄影文献[M].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