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LF的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方案研究
2017-10-25刘艳丽王新然
刘艳丽+王新然
【摘 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了基于ELF的大学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方案。大学生不仅学习英语本族语,还要理解非英语本族语,扩大交际范围。大学英语交际能力培养进行分阶段教学,从语言、文化、语用入手,不同的阶段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预期,旨在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跨文化能力和在线生成恰当策略的能力,最终实现英语交流的有效性和流利性,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ELF;英语交际;有效性;流利性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8-0173-02
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社会对英语的需求也逐渐从英语语言学习过渡到国际交流。我国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和英语本族语者交流,而且也需要和非英语本族语者交流,并且非英语本族语者的数量超过了英语本族语者的数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ELF,即英语国际语,它既包括英语本族语,也包括非英语本族语。我国是非英语国家,总的看来缺少语言运用环境,英语交流机会少,语言输出较少,加之教学与测试脱节,英语交际学习的动机不强,自信心较差,不愿意开口说英语,缺少口笔头交际实践,使得英语这门技能课学起来吃力,进步不快,英语交际能力有待于提高。从ELF视角研究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意义重大。
一、大学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因为多年来把英语看作是外国语(EFL)学科,忽视了英语也是重要的技能,英语交流少,致使英语交际能力滞后。我国是非英语国家,没有英语社区,缺少英语语言应用的环境,这是英语交际能力普遍较差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英语交际能力的评价标准主要是英语本族语,因此造成的结果是部分学生因为达不到这样的标准,所以没有信心练习口笔头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培养的动机不强,自信心不足,达不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大学生的外教数量少,缺少与英语本族语和非英语本族语者的交流机会,使得英语输出量远远小于英语输入量,即大学生听读的多,说写的少,输入和输出严重不平衡,不符合二语习得规律,使英语交际能力落后于听力和阅读能力。同时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普遍上大学的班容量比较大,学生使用英语相互交流的机会少,因此英语交际能力较差。测试对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反拨作用,但是目前很多地方的英语教学与测试相互脱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交际能力,但是测试对交际能力的考察较少,比如期末考试,一般不会单独考口语,平时成绩的口语也因为班级人数多,不容易客观评估。因为测试对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平时也不注重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交际能力普遍相对较差。大学英语教师多为中国教师,对英语学习的准确性要求高,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交际技能的训练较少,课堂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课堂气氛不是很轻松,学生有时畏惧说英语,英语交流时的自信心不强,这也是阻碍交际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二、ELF(英语国际语)
ELF包括英语本族语和非英语本族语。Kachru根据英语的使用范围和作用将ELF分成三个圈。内圈英语指的是英语本族语,包括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很多非英语本族语国家以内圈英语为学习目标;外圈英语指的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或者第二外语。外圈的英语使用者对英语十分精通,和内圈相比有些口音和其它语言变体,比如加拿大英语、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扩展圈英语指的是非英语本族语英语,英语是纯粹的外语,比起内圈英语和外圈英语,扩展圈的英语水平低,口音重,交际能力远不及内圈和外圈英语。以前外圈英语学习者只是把内圈英语作为英语学习的唯一标准,不了解扩展圈和外圈英语特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外圈英语学习者也需要和外圈和扩展圈的非英语本族语者交流,所以我国大学生不仅要学英语本族语,也要了解非英语本族语的特点,扩大交流范围。ELF的学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语言、文化和语用。文秋芳提出了基于ELF的英语教学框架,从ELF的三个子系统出发,进行分阶段教学,每一阶段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预期目标。学习者从开始阶段学习本族语变体,达到理解和表达的要求;中级阶段开始接触非本族语变体,达到理解的要求,例如读懂或者听懂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高级阶段开始用英语传播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扩大文化交流。
三、基于ELF的大学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方案
基于以上教学框架,同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新的培养方案。考虑到交际的有效性和学生交流过程中自信心的培养,不同的教学阶段提出了不同的交际能力评价标准和预期目标。新的教学培养方案分成四个阶段,培养英语交流的自信心,提高交际能力。
首先,ELF教学开始以英语本族语为标准,强化语言形式的学习,使其接近英语本族语者的准确性。教学目標是学生能够理解英语本族语,努力接近英语本族语的标准。英语本族语的强化训练需要用三周的时间。教师对大一新生开学初集中讲解发音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用跟读、朗读、配音等方法练习发音,尽最大努力纠正自己的发音。教师讲解汉语是意合语言,注重内容,而英语是形合语言,侧重形式。因为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在英语交流中经常犯的语法错误是名词、动词不区分单复数,动词的时态常用现在时,过去时态运用较差。通过口语练习、写作和翻译练习,纠正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语言错误,培养形式意识,提高语言的准确性。此外,英语语言也注重语篇形式,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中加入表示语篇标记语,培养语篇意识。词汇教学方面引导学生培养语块意识。语块具有整存整取的特点,能够有效减轻记忆负担,比起英语交流中自己去组织单个词来说,语块使英语交流更为流利和地道。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英美文化的学习,培养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一阶段的语用要求较少,主要目标是强化规范的英语,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英语本族语是英语交流的很重要的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要考虑到和非英语本族语者的交流。因此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培训英语本族语以后,ELF教学目标变为语言交流的有效性和流利性,增强交流自信心,这一阶段持续到学期末,对语言的规范性要求降低,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情况下,一些语言形式上的失误可以适当宽容,但不纵容。朗读是口语交流的基础,鼓励学生多做朗读练习。同时,教师组织多种语言交流活动。就同一话题,教师采用隔一段时间再重复这一话题讨论的练习,这种重复性的练习不是机械的练习,相反,学生更加熟悉该话题,交流时感觉轻松自信,能够提高交流的有效性和流利性。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形式错误采用宽容的态度,在不影响整体意义表达的情况下对时态、单复数等容易出现的失误不予纠正。重复同一话题口语交流之后,学生进行过程性写作练习,写作的自信心增强,能够提高写作的有效性和流利性。对口语和写作的评价注重思想内容,对于形式上的错误采用间接纠错或者在不影响意义表达的前提下适当放宽要求。课堂组织角色表演、访谈、辩论等交互活动,充分发挥语言的工具性作用。英语国际语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教学能力,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鼓励积极参与英语交流活动,为课堂作贡献,从而增加语言的输出,提高英语交际的有效性和流利性。我们的教材偏重于英语本族语,因此教师在教授英语本族语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介绍非英语本族语的特点,比如印度、巴基斯坦英语的特点。利用我校有印巴国家留学生的资源优势,组织与留学生的交流,扩大英语交流的范围,使学生逐渐适应非本族语者的发音和语言变体,提高在线生成策略能力,最终实现能够理解非英语本族语。
在学生的英语交流达到一定的有效性和流利性之后,第二学期ELF教学的内容中加入用英语宣传我国本土文化的部分,使本土化与全球化融合起来,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同时也引导学生,通过本土化文化的传播,英语的确是用来做事的工具,激发英语交流的动机。教师提前告诉学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里边加入了传统文化的翻译,利用测试的反拨作用,使学生意识到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有用性和必要性。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也要求学生更好地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用英语传播交流。比如太极、传统节日、大江大河、历代王朝等等,它们都是展示我们伟大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这一阶段对学生英语交际的要求更具规范性和准确性。
最后,第二学期末的时候通过口语考试和期末考试检测基于ELF的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效果。口语的评价标准主要是英语交际的有效性和流利性,目的是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说英语,激发学生使用英语的动机,培养自信心,实现有效、流利的交流。期末笔考中,作文的分值适当加大,突出英语书面交流的重要性。英语写作的评价标准和口语交流的评价标准一样,以交际的有效性和流利性为标准,先看思想内容,再看语言形式,前者的分值高于后者。新的评估标准使学生在平时写作练习时就意识到思想内容的重要性,提高写作流利性。学期末的测试与日常教学没有脱节,改变了以前课堂交流,但测试不考,造成学生课堂交流的动机不强。新的测试突出了英语交流的重要性,测试对平时的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了很重要的反拨作用,激发了学生英语交流的动机和参与性。
四、结语
我国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相对于听读能力来说较差,总的看来是因为我国是非英语国家,缺少语言运用环境,自信心较差,英语输出少,使得英语这门技能课学起来吃力,英语交际能力有待于提高,以满足全球化的需求。结合大学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现状和全球化国际背景,我们提出了基于ELF的大学英语交际能力培养方案,学生既要学习英语本族语,也要学习非英語本族语,扩大了英语交际范围,增加了英语输出量。培养方案不再把英语本族语看成是英语学习唯一目标,在不同阶段对英语表达的流利性和准确性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准确性与流利性充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英语交流的自信心,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使英语真正成为用来交流的工具,而不是应试的内容,进而实现有效的交流。
参考文献:
[1]Crystal,D.2003.EnglishasaGlobal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2]Kachru,B.B.1986.TheAlchemyofEnglish:Thespread,Functions,andModelsofNon-nativeEnglishes[M].Oxford:Pergamon.
[3]桂诗春.我国英语教育的再思考——实践篇[J].现代外语,2015(10):687-704.
[4]文秋芳.英语国际语的教学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12(1):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