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境域内的“独立编舞”

2017-10-25王松阳

戏剧之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自由后现代

王松阳

【摘 要】后现代舞蹈产生于西方上世纪六十年代,它不仅是一种文艺思潮,也是一种舞蹈文化倾向,更是一个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趋向。本文分析中国境域内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三位“独立编舞”,他们共同特点就是都受过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其作品有着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相同的外壳,呈现出很强的实验性和多样性,却有着东方精神的内核。从他们的生活态度、艺术追求以及作品内在精神意旨的阐释,试探讨中国境域的“独立编舞”,他们的作品风格皆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都有着对自由生命的强调,不屈服于权威的挑战精神,强调自我内心的感受。

【关键词】独立编舞;艺术追求;后现代;自由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8-0134-02

后现代舞蹈产生于西方上世纪六十年代,它不仅是舞蹈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更是一种文艺思潮,一种舞蹈文化倾向,一个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趋向,一种思想风格,一种形态、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一种知识的运用,后现代舞蹈并不是指一个时间概念或某一个历史时期的舞蹈,它或指现代之后,或是与此同时,或是先于现代。它是超越时代概念限制的一种舞蹈存在。

“独立编舞,从广义上的理解以艺术创作项目为主体,探索独立风格的个体编舞。围绕着独立的编舞,形成的独立舞团也相对借鉴国外的方式,是小型的、没有固定的人员编制。以个人名义命名的独立舞团,其创作经费来源不稳定,在项目创作开始的时候临时招募演员,作品完成后演员则完成合约,继续寻找各自的生存空间。舞团人员是流动的,而风格是相对稳定的。”[1]中国境域内的“独立编舞”生活在体制外,有着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创作理念,其思想和作品具有后现代舞蹈的精神面貌和特征,作为独立编舞,他们不断出新,在不同的领域大胆探索、实验、创新,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都具有西方后现代舞蹈的外在形式和东方传统美学的精神气质。这里选择的独立舞蹈家有:侯颖、赵梁、陶冶三位,是因为他们都受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也都具有东方美学精神的内核。他们的艺术追求和舞蹈作品风格基本能够代表目前中国境遇内独立编舞最前沿水平,基本是中国境域内目前独立编舞的先锋。

侯莹是一个有独立思考和对自由有着强烈追求的艺术家。她曾经有机会进入体制内的北京舞蹈学院,然而一种自我的、强大的、不愿走寻常路的思考动摇了她,她放弃了就学北京舞蹈学院的机会,依然决定南下广州,去到广州舞校现代舞实验班,去学习当时中国不为人知的现代舞。从此,侯莹走上了与中国舞蹈主流发展不同的路线,形成了她目前独立的风格。她对自由的追求不仅体现在生活方式上,也体现在对舞蹈作品创作、技术的开发和审美上。

在国内独立编舞家中,侯莹的理念和技术给予一个跨越性的引领。她致力于探索东方的自然身体能量转换与西方后现代肢体解构技巧的结合,并形成“侯莹身体运动技巧”,作品气质抽象、荒诞,深刻地探索着人类灵魂及内在精神。她运用了后现代编舞理念及手法,解构时间、空间及能量的关系。在“无序中创造有序,有序随机被无序打破。”并运用绘画中的立体主义、解构主义、极简主义的理念来研究身体及构建作品。以身体-意识-能量-即兴的创作方法,形成了独特的身体语言,她将后现代舞蹈元素发展成为突破剧场及传统舞台表现形式的空间艺术,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提出“运动物理空间、运动心理空间、运动意识空间”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的“保持事物原样”,则是让人们面对由人为带来的自然危机、社会危机和心灵危机,吸取教訓,寻找新的可能性,努力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后现代舞蹈在接触即兴的创作理念和技术呈现中的“让一切自然而然的发生”。侯莹作为目前国内接触即兴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作品既具有西方的肢体技巧,又有东方的内敛气韵。

所谓的“舞蹈即兴”是要求舞者让身体本身呈现感性的表达,自由自在舞蹈,在呈现过程中关照自身的同时,还要时刻感受“对方”所发出的信息,并使我与对方接触者的舞蹈技术和状态达到高度和谐。舞蹈即兴是当下的,永远是正在进行时。如侯莹的作品《意外》,没有明确动机和主题设定,则使用了大量的即兴创作,其分量占据了百分之五十。侯莹更加重视创作的过程,确认“过程即目的”的新哲理,因此更加有意识地运用即兴创作和动作试验等各种观念和方法,以追求常演常新的效果,并将许多原本属于创作过程的东西拿来做给观众看,以打破往日的神秘感。

侯莹很注重万事万物的内在本质和具体构成的基础。候莹舞蹈剧场2016年10月28日在上海陆家嘴绿岸艺术节上,呈现了一场名为“流动的身体”的户外空间的身体实验。候莹将这个环境作品命名为《胚胎》。在泥泞的草地上阴雨绵绵。她用几尺素布、关节、骨骼和肌肉组成一个或清瘦或丰腴的人的元素,身体在绷紧的布内扭曲、涌动,呈现出生命原初的意象和具有仪式感很强的身体形态,像是在空旷的绿地上、林立楼宇间的活雕塑,像是孕育中的胚胎,充满了原初的力量。

“身体剧场”强调以“身体”而非“大脑”为主要手段的创作;或者说是在“身体剧场”的创作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肉体的和本能的冲动,而不是理性的、大脑的控制。显然,这并不意味着对创作理念或编导脚本的理性要求就一概被抛弃了,而是理性的把握一定要通过对身体的充分运用来加以实现,“身体作为一个大理性,一个统一的多元体”。

身体剧场中的舞蹈不是舞蹈,它是一项身体运动艺术,在动与静中产生力量,迸发智慧思想,它可以是剧场的,尝试去释放身体,挖掘身体的潜能和可能性。身体剧场将艺术家的目光带到身体,让身体进行艺术表述。追求不固定、即兴式,多题材、多形式、多空间呈现出的艺术状态。从身体剧场诞生之日起,就对后现代舞蹈家们以启发,看到艺术体系的不足,开始僭越艺术界限,开拓艺术领域。

“陶身体剧场”的陶冶把舞蹈的概念进一步拓展,让身体作为生活和舞蹈最基本的手段或载体,寻找动作间的有趣连接,挑战身体的能力和极限,让大脑意识支配身体细节,感受身体的运动,将整个运动意识延伸到身体空间以外。陶身体剧场的多元化题材、形式以及在多种空间的集中展示,向公众传达“陶身体剧场”的开拓力量,一种对身体的纯粹性思考。endprint

陶身体舞蹈剧场提出了“有许多身体懂得的东西,大脑却一窍不通”[2]。所以他常常让肉体的、本能的冲动在创作中占主导地位,而不是理性的大脑控制,把理性抛在脑后。“在舞蹈动作语言的观念和实验上,后现代舞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广阔的来源,即向从古到今、从生活到艺术的全部领域挖掘动作,并加大动作实验量,以便使舞蹈的新动作越来越远离甚至是背离古典现代舞体系,甚至古典芭蕾体系的动作规范和审美理想,越来越多地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色和审美追求。”[3]

后现代舞蹈是把传统舞蹈艺术与非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消解了,认为“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艺术就存在于生活中,“一切皆为艺术”,只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后现代思想家福柯曾经谈到:“他很奇怪人们为什么能将一张桌子、一棵树当作艺术对象,而不把生活本身当作艺术对象。在他的心目中,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艺术品,因为它是活生生的创造。”[4]后现代舞蹈家们通过对生活进行证明和反思,完全依赖于人的本能;是行动的本身,打破了现代艺术的界限,也打破了生活与艺术的界限,提倡创新,主张艺术就是对生活的不断实践。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模糊使艺术种类的分解更加深入,从“人”转化成为“行为艺术”“环境艺术”,无论呈现手法和形式如何,均成为艺术。

赵梁和他的“赵梁ART”在这方面表现比较突出。他对于当代艺术跨界、东方传统能量的复活以及当代文化语境的价值,有着“赵梁式”的解读。他在广东实验现代舞团时,充分将自己叛逆感性的一面推到极致。他在雨天里脱光了在操场上跳舞,臆想自己在海边。据赵梁回忆自己说:一次在广州环境即兴时开始失控,不停地吃土和草,疯魔的喊叫,“像个动物一样,完全地跟大地融在一起。”

后现代舞蹈者对自由的追求就是让生命获得自由,不愿意生活在体制内,追求松散的生活方式,过着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独立编舞家赵梁曾远走印度,旅居过瑞典三年,他喜欢“像童话一样地在那儿待着”。他抗拒过于舒适的、稳定的生活,他不想过早享受安定的、单一的生活。那些无法令他精神上得到的满足。他游走四方,让身心都在路上,去体验更多的、更高的精神自由。正是由于他的“游”,才成就他日后系列作品《幻茶谜经》,在那抽象形式的表述里,卻隐藏着一个东方人自由的人生态度和精神上的超然。他的舞蹈剧场《无限关系》《人之初》《怪谈》,特别是他的东方灵欲三部曲就具有东方美学精神实质与西方形式语言的叙述风格。

自上世纪初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人似乎逐渐失去了文化主体意识,面临如何对待中西文化问题。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化精神逐渐苏醒,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成为国人关注的问题。提出“复兴东方精神文明”的口号,国际现代舞界也有“21世纪舞蹈看中国”的声音。中国的后现代舞蹈艺术的迅速崛起反映舞蹈文化流向的新变化。这些后现代舞蹈家们具有很强的“独立精神”“反抗精神”“免疫能力”,个性上也保持着自由的生活方式和个性追求,他们对生命的强调、反传统艺术、向艺术权威挑战的革命精神、用作品诉说着东方美学的“天人合一”理念。其作品的多样化风格以及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和向往,彰显出中国境遇内的独立编舞家们自我主体观照艺术个性,实践了后现代主义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春.转引自于平.新时期中国“新舞蹈”史述——中国现代舞与现代中国舞运演的阅读笔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

[2]法国.雅克·勒考克:《诗意的身体》,英译本《运动的身体》,2000年伦敦版,第9页。转引自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欧建平.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由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百年孤独》的后现代解读与叙事艺术研究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