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一粟的踪迹
2017-10-25鄢源
鄢源
【摘 要】所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天是玄苍,地是黄土,宇宙还是一片洪荒。没有一句解说词,仅凭着镜头与音乐,《天地玄黄》带着观众探寻大地宇宙的起源,日月星辰的运行。《Baraka》在古伊斯兰语中表达祝福,是人类寄蜉蝣于天地的祝福,也是这个大自然给这个社会的祝福。社会是一个整体,任何的存在都在这一整体里发挥着作用,构成了一个功能的统一。人类置身于自然,自然包裹着社会,它们的关系到底是何?导演罗恩·弗里克历时14个月,穿越了24个国家,用镜头在告诉我们属于他的答案。
【关键词】天地玄黄;功能主义;宇宙;自然;纪录片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8-0127-01
斗转星移,地球慢慢有了轮廓;风云变换,音乐带着神秘宗教的色彩,开始了人类的篇章。透过猿猴忧伤的眼睛,人类从远古缓缓走来,带着人与人不同的信仰。从社会原始的某一单元的分化,经过了适应性提高、容纳的变迁,新出现的资源整合入一个大的结构,最终走到价值的普遍化。任何文化都构成了一个功能的统一体,他们相互依存,维持着一个统一整体的存在。自然是宇宙的一部分,山川大河是自然的一部分;社会是人类的一部分,人与人又是社会的一部分,或许都只是沧海一粟,它们的踪迹将这一片文明的虚无填满。
一、人与人
功能主义的兴起,是在二十世纪初。这一个时代,战争和科学将史前到古典,古典到传统的“真理”构建冲刷的支离破碎。而功能主义,正是一个关于单元系统的学说,与这种追求个性物质形成了冲突。只是不同的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功能分化都存在差异。
影片从一开头,日食的日晕笼罩着《Baraka》,仿佛是盘古开天辟地,那个离天离神最接近的地方,尼泊尔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从尼泊尔,到以色列、土耳其、日本,每一个国度,每一个民族,都用着自己最虔诚的姿态去接近着它们的上帝。印尼火山脚下,一个部落用着最原始的祭祀方式,叩拜着火山神。在这个时候,人不是一个孤立的人,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群体,信仰入一张网将他们编织,在这个社会的统一体中,每一个人都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而存在。在这一种原始的社会分工里,每一个人都是相对平等的,高于他们的只有心中的神,他们共同祭祀,相互依存。
个体功能的差异性也引起了整体系统的不同。历史悄然的将天秤倾斜,倾向了资本积累的那些国度。贫穷的国度依靠着工业垃圾度日,人民生活在了脏乱、贫穷与疾病笼罩的环境中,他们的房屋由一个个破烂的纸板盒子堆积而成,她们的衣服不知是从哪个垃圾堆里拾得。长镜头缓缓摇过一个孩子的眸子,如死水一般的沉寂。但无论是经济发达或是贫穷,他们空洞的眸子,紧皱的眉头,空白的表情,都紧紧抓着这个时代的衣袖。
二、人与自然
离天离神最近的地方,僧侣、佛塔、祷告、诵经,传达着他们千百年来对圣洁信仰的追求。日本的僧侣头戴蓑帽,手执法杖,哪怕逆流在人群中,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一步一步始终那么坚定,没有停下脚步。铃铛声越来越响,慢慢压过哪些嘈杂的烟火气息。我们不禁疑问,他们为何有着这么多的繁文缛节?
导演没有直接的告诉观众答案,音乐随着光线一转,震耳欲聋的炸裂声,火山熔岩喷涌而出,紧张的音乐揪起了观众的心。影片用了长达30分钟左右的篇幅,涵盖了七个大洲四十多个地区七十多个奇观。感慨于这些壮丽雄伟的自然景观的同时,不由得被大自然虏获。这些世世代代生存的人类,匍匐在神的脚下,更是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
而這一切,慢慢承受着现代化所带来的污染。印度母亲河上漂浮着五颜六色的垃圾,浑浊的河水似是自然的咆哮;堆积成山的垃圾,一车一车倾倒在这片共同的大地之上;油井燃烧着火红的怒气,也不知是谁将其恶意点燃。自然承受着人类对它的伤害。自然在等待着一个时机降临着灾害。不禁让笔者联想到近年来的海啸地震,雪灾洪涝。
影片的最后,空间不变,时间往复。自然影像夹带着宗教神秘的音乐,人类归于沧海,回归到最原始的自然。
三、自然与自然
自然可分为,自在的自然与人化的自然,也就是纯粹的自然和人造的自然。《天地玄黄》里除了让人震惊的自然景观,还有风格各异的各类建筑,绘画。将这些有序的拼接剪辑后,呈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图景。
透过层层尘埃,寺庙若隐若现,天地昏黄,人影憧憧,缓慢移动的镜头,带着历史宗教的厚重感。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认为的,文化的功能,就是他在人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他所产生的影响无可厚非。而寺庙,作为佛教的载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在人类建筑历史上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一个缓慢的移镜头,承载着天与人,人与人最基本的概念。人类社会,通过对自我文化的整合,在建筑,绘画等人造自然上,有着属于每一个时代的符号。
人之于社会,物之于自然,无非就是沧海一粟。人类通过人造的符号,接近“神”,崇敬宗教。《天地玄黄》没有一句解说词,也没有一个故事,将天与地,人与人的功能表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