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数”和“感”
2017-10-25陈珍
陈珍
摘 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笔者以《数说长征》为例,在多种方式、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增强学生数感,包括:在比较过程中培养数感、在估算活动中增强数感、在实践应用中提升数感。
关键词:数感 比较 估算 实践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与国外相比,我国数学教育界对数感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在各式各类课堂教学展示和研讨活动中,单纯的数感课非常少见。
长征是人类的奇迹,是无与伦比的民族壮丽史诗。《数说长征》正是以此为题材,从一个别样的角度认识历史,并在对历史的重新认识和解读中,体验这些数据赋予历史的量化意义,为学生展开数据分析的新篇章。第二届华应龙和化错教育研讨会中,笔者有幸亲历了这节“数说长征”的数感课,收获颇丰。
一、在比较过程中培养数感
数感是一种感悟,感悟是人的思维产物,只能发生在头脑和心中,不能通过外部力量来代替。因此,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外部支持力量,给学生提供感悟的机会,创造感悟的条件。“数”本身是抽象而概括的,特别是对于大数据的理解,难度更大。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比较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数说长征》课堂教学中,教者首先引出红军长征徒步行军25000里,让学生对此数据进行想象、描述。讨论交流过后,学生将25000里转化成了常用的12500千米,通过与赤道的周长、地球与月亮的距离等大数据的对比描述,学生初步感知到这个距离很遥远。并发现:如果要描述出这样的数据,必然需要借助其他数据来参照、比较。承接学生的要求,教者提供了第一组数据:长江全长6300千米,长城全长6700千米,以此为参照,红军长征徒步行军12500千米大约是长江全长的2倍。
学生通过与头脑中不够明确的数据、以及教师提供的准确数据的两次比较,初步感知25000里,理解要描述的数量与我们生活中熟悉的数量做对比,可以对这个数量有更形象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多种数据给学生充分的视觉冲突,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在估算活动中增强数感
估数是介于推理和猜测之间的心理活动。学生在估数过程中,要将被估计的事物与已有的数学模型或经验进行对比,不断修正结果。因此,在估数活动中,教师应注重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活动素材,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以增强对数量的敏感程度。
第一轮比较后,教者没有止步于此,因为长江、长城的长度,学生依然不够熟悉,“12500千米究竟有多长”学生依然不够明晰。教者紧接着出示了另外一组数据:
(1)小明每天坚持跑5千米;
(2)马拉松赛程42195千米;
(3)地球一圈40000千米。
因为并不需要准确的结果,所以可以借助估算,进行分析理解。学生通过估算,发现以小明每天坚持跑5千米为参照,12500千米需要跑2500天,大约是7年。教者追问:小明为什么跑7年,是因為小明每天跑得太少了吗?每天跑5千米学生可以认知,坚持跑7年,同样能够想象,如此学生对12500千米的感受真实而强烈。如果用马拉松赛程作对比,通过估算,12500千米大约是300次马拉松。“需要300次马拉松,难道是因为马拉松短吗?”再次追问,感受更进一步。
学生在自主探索之后,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教者利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组织学生逐个展开交流,并在交流的基础上感悟长征的艰辛。一方面,学生在理解每一种估算过程中能够体会到估算策略的多样性,并通过比较、反思,逐步优化估算的策略;另一方面,学生还能够体会到尽管这些估算方法参照的对象不同,估算出的结果不同,但都充分体现出红军长征徒步行程之远。整个过程既是估算,更是体验,在不确定中体验确定的感受,更能发挥出奇效。
三、在实践应用中提升数感
走出文本,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估计、交流,学生的眼睛里才能时刻看到数学,才会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感。
以《数说长征》为题材的这节综合实践课,就是为了引领学生结合具体的现实背景,感悟数学运算。除了长征徒步25000里,课堂中还引入了长征中红军牺牲超过100000人。教者以“你想用什么数量来描述这个数量”发问,除了用人数描述人数,教者还有意扩展学生思路,尝试用别的数量来描述人数。如:读一个人的名字用3秒钟,不停地读完100000人的名字要多长时间?根据学生的汇报转化:300000秒——5000分钟——83小时——3天多。引导学生反思:可以借助数量关系,将不熟悉的数量转化为熟悉的数量。
对单个数据的分析过渡到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演变过程,不仅能激起学生不断探究的欲望、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交流中感悟数的价值,体会数据背后赋予的意义,深切感受长征的精神,给数感课注入人文价值,让学生能更真切地接近历史,不忘历史。
对于数感课中的“数”,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名人故事中来,可以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从中搜集相关数据;可以从学生耳熟能详的身边事儿中挖掘,还可以以学生的生活为原型,将其中的关键数字引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体验、比较、思考、想象。而“感”的过程则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引领,完整的呈现,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表达“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