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主力油层组沉积相及长7标志层地震响应特征分析
2017-10-25董旭光
董旭光
[摘 要]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主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构造区域上受到其东部的太平洋构造域和其西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山构造域的影响,是我国中部的一个多旋回的克拉通叠合盆地。本文研究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包括长6、长7和长8油层发育的主要区域。本文旨在结合新老地质及地震资料进一步深化延长组主力油层组(长6、长7和长8)沉积演化及地震勘探中标志层地震响应特征等方面认识,特别对野外地震勘探采集工作提供进一步指示,以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成效。在研究区内通过多条地震剖面,辅以收集的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重点分析了延长组主力油层期的沉积相特征,并总结了长7标志层的地震响应特征。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相;地震响应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3-0004-01
0 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克拉通沉积盆地。研究区构造位置属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天环向斜南缘及伊陕斜坡与渭南隆起过度带上,区内断层、褶皱稍发育,局部有较小的鼻状隆起。上三叠统延长组在西南物源控制下,形成了以河流-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代表的陆相碎屑岩沉积。根据岩性及沉积旋回将延长组自上而下分为10个油层组,依次为长1到长10。研究的目的层为长6、长7和长8三个小层。在野外地震勘探生产中长7油层组作为地震识别标志层,对其内部反射结构及其响应特征的总结有助于保障地震采集第一手资料的准确性。
1 主力油层组(长6、长7和长8)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1.1 长8油层组沉积相及砂体展布
长8油层组是盆地进一步拗陷扩张过程沉积形成。研究区在此沉积其因强烈沉陷,冲积扇和辫状河入湖后即成为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
长8期自西向东发育由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沉积相过渡的砂体带。三角洲前缘砂体形态由西南向东北随着向湖推进,不断向两侧分叉,显示出多个朵状体,剖面结构为厚层块状中-细砂岩,粒度粗,分选好,杂基含量低,物性好,是目前发现的最好的儲集砂体。
镇北辫状河三角洲呈南西-北东向展布,前缘部分面积约200km2。主要由中砂岩组成,局部地段有粗砂岩和细砂岩,碎屑成份石英约36%,长石15~20%,岩屑大于20%。平均孔隙度10.7%,最大可达18.1%,平均渗透率1.44×10-3μm2,最大可达19×10-3μm2,加之其长期与深湖相生油源岩接触,因而应是一个石油聚集成藏的有利相带,目前在该带已发现了高产油藏。
泾川-庆阳辫状河三角洲呈南西-北东向延展,分为崇信-剖14井朵状体和泾1井区朵状体,面积约220km2。崇信-剖14井朵状体砂层较厚,个别单层可达20余米,岩性以中粒砂岩为主,碎屑成份石英约为42%,长石38%,各种岩屑占14%以上。最大孔隙度为18.9%,平均14.7%,最大渗透率25.9×10-3μm2,平均1.7×10-3μm2。因与盆地主力生油岩直接接触,是最有利形成“上生下储”型油藏的沉积相带。
正宁三角洲前缘与泾川-庆阳三角洲前缘连为一体。除局部地区砂层相对较发育(可占总厚的60%)外,总体以薄砂层与湖相泥质岩互层,物性普遍较差。
1.2 长7油层组沉积相及砂体展布
长7油层组沉积时,鄂尔多斯盆地在继承长8期湖盆的同时继续下沉,并达到了盆地的鼎盛时期,湖盆范围较长8时期明显扩大,水体变深。该时期湖盆形态不对称,具有西陡东缓之特点。由于水体变深,砂岩规模明显不及长8期,薄层浊积岩、块状浊积岩均有发育,局部块状浊积岩物性变好而成为油气储层。在长7中部或中下部发育厚层暗色泥页岩、油页岩,即“张家滩页岩”。其在整个研究区内分布稳定,特征明显。
1.3 长6油层组沉积相及砂体展布
鄂尔多斯盆地在长6期盆地下沉作用渐趋减缓,湖盆开始收缩,沉积补偿大于沉降,沉积作用大大加强,是湖泊三角洲主要建设期,周边的各种三角洲迅速发展,整个湖盆从此步入逐渐填实、收敛、直至最后消亡的历程。研究区内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沉积基本继承长7期面貌,泾川-宁县方向水体变深,三角洲收敛。由于其长6层与生油岩长期接触或置于其中,所以有利形成良好的油藏。
2 长7标志层地震响应特征
地震相是沉积相或沉积环境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表现。在一定区域地震勘探采集单元中,不同沉积物的岩性,组合特征、层理以及沉积特征会形成独特的反射波组形态,在地震剖面上通过一定的地震响应模式放映出来。地震反射波组内部形态反映了沉积环境、沉积结构以及沉积的物源方向等。地震反射波组的振幅反映了层与层间岩性的差异性。同相轴的连续性反映了沉积环境或岩性的横向稳定性,频率则反映了地层岩性的纵向稳定性。
结合对新老地质、地震剖面资料发掘与分析及地震正演模拟,总结了研究区长7油层组地震响应模式。长7油层组的地震响应由其所含泥页岩厚度变化所决定,并形成了以下特点突出的地震响应模式:
①窄波形弱反射:向盆地外方向反射同相轴振幅由强变弱,泥页岩厚度较薄;
②窄波形强反射:频率一般为中高频率,泥页岩厚度一般。
③宽波形强反射:反射振幅强,而且周期也大,泥页岩厚度较厚。
④强振幅反射:向盆地中方向强反射,同相轴增多,并表现为强振幅平行结构,泥页岩厚度巨厚。
⑤丘型反射:少数地震剖面上可见到长7-长6整体呈丘状外形,下平顶凸,剖面方向垂直或斜交于古流向方向,可能属于三角洲或重力流砂体富集区,丘形体中心砂质含量高,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图1)。
3 结论
⑴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主力油层组(长6、长7及长8)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及扇三角洲沉积相;整体呈南西-北东向条带,并向盆地中心方向延伸;长8-长6期是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其沉积面貌变化较小,局部地段由于水体变化,三角洲沉积发生收敛。长8-长6期的地质过程是鄂尔多斯盆地湖盆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勘探前景可观。
⑵鄂南地区长7油层组地震响应特征明显,其响应模式由长7油层组所含泥页岩厚度决定。随泥页岩厚度的不断增加,其地震响应模式依次表现为窄波形弱反射-窄波形弱反射-宽波形强反射-强振幅反射,局部有丘型反射特征。
参考文献
[1] 长庆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国石油地质志[D],卷12.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