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进校园的必要性

2017-10-25陈宏焱

戏剧之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必要性戏曲校园

陈宏焱

【摘 要】笔者与戏曲相伴了27年,以自身对戏曲的了解与热爱,忧心戏曲事业的日势渐微,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地方戏曲事业前景堪忧的原因。并借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说明和强调了戏曲进校园的必要性。

【关键词】戏曲;校园;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8-0022-02

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民族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它是一种综合性很高的舞台艺术。将众多艺术形式聚合在一起,彰显其各自的个性与魅力。经过八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美的体系,不光有着生旦净丑的行当区分,更有唱念做打的表现手法;不光融歌舞于一体,更涵盖了武术、杂技、诗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

地方戏作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有强烈的区域性,舞台语言即当地的方言,有着无与伦比的亲切感和代入感。它的存在有着非凡的意义:承载着当地的声腔源流和特色,凝聚着当地的民俗小调;反映着当地的民俗风情,具有浓厚质朴的乡土气息;沿袭并忠实记录着最原始的当地剧本,使之口口相传生生不息。它无可非议地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昔日,地方戏是当地百姓的精神食粮,如今,受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困扰,许多地方戏慢慢淡出舞台,逐渐没落衰败甚至消亡,若不加以传承和保护,必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紧接着中宣部也有了关于推动“戏曲进校园”的重要指示。这些政策和指示,让戏曲界人士万分欣喜,看到了戏曲事业的曙光和希望;这些政策和指示,对地方戏曲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一个强有力的保护,是多么必要和及时。

一、地方戏曲的生存现状

过去,由于娱乐设施和娱乐项目稀缺,戏曲是非常受欢迎的,拥有很多忠实观众。老年人、中青年人,甚至是小孩,都喜欢看戏。每次演出,不管是剧场还是露天草台,都是人满为患、热闹非常。如今,可供选择和观赏的娱乐节目太多,甚至一些网络游戏,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和注意力。古老的戏曲被边缘化,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几乎很少接触戏曲,更不谈了解它,懂它,传承它。

我国传统戏曲声腔众多,如昆腔、高腔、皮黄腔、梆子腔,更有秧歌、花鼓、采茶、花灯、二人转,等等。各种经典剧目更是不胜枚举,广为流传。戏曲舞台上,绝妙的表演程式,美轮美奂的戏曲脸谱,精彩绝伦的表演方式,以及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舞台人物形象,都在向人们展示它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然而,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戏曲面临着生存危机,根据文化部统计数据显示,戏曲种类在1983年有373个,而到了2012年只剩下286个。业内专家估计,未来戏曲剧种的消亡可能还会加速,传统戏曲传播和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而地方戏更面临剧团锐减、人员老化、经济困难、剧场缺乏、后继乏人、观众萎缩,以及对珍贵资料的保存与老一辈艺人的技艺抢救缺乏资金等诸多困难,需要保护扶持,方能促进其发展。

二、戏曲艺术接班人的青黄不接

戏曲演员目前呈现出“青黄不接”的态势,这种势态是一种硬伤,它普遍存在于各个剧种和各个剧团。有的剧团青年演员中,能挑大梁的不多,活跃在舞台上的都是一些中老年演员。甚至有些地方专业院团没有30岁以下的演员。根本就没有年轻人来继承地方戏曲事业,更谈不上发扬了。剧团工资微薄,演职人员长年下乡演出,辛苦不说,更为痛苦的是付出和收入极不对等:唱戏的难以养家糊口,更买不起房子,看不到任何希望。为了生存,有些演员走穴搭班、跳槽、唱堂会,还有些演员干脆改行。许多优秀的青年戏曲演员抛下苦练多年的基本功,抛下对他们寄予厚望的授业恩师和喜爱他们的广大观众,转而投身商海,使得戏曲艺术出现了青黄不接的难堪局面。

这种青黄不接不光体现在年龄上,更让人忧心的是在艺术素养、专业水准,个人能力上也有了一个明显的断层。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即地方的专业戏曲人才培养机构太少,有条件办班的招不到学员。各地戏曲演员的培养只能靠招收和临时聘用一些民间非专业人士。如此一来,实力不等、良莠不齐的演出阵容和演出团体,如何继承和发扬戏曲艺术精髓?

三、观众的老年化,并急剧流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起来。电视、电影、网络及旅游成为年轻人的主要消遣方式,加之工作、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与戏曲的距离越来越远,现如今的戏曲观众都是些头发花白的老年人。演出時,剧场里观众稀稀拉拉,有时还会碰到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多的情况。造成地方戏曲如此“尴尬”处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阻碍戏曲事业振兴与复苏的因素还会不断涌现,老龄化和观众流失问题只是其中之一。

近年来,各地方剧团的新剧目十分稀少,演来演去都是那些传统剧目。专业剧团下乡演出,剧目是规定好的,观众没有选择的余地。台上的演员,也都不是观众喜爱的名角。长此下去,观众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加上设备老旧,演出阵容弱小,演职人员配备不齐,使得演出市场一天不如一天。观众对看戏的欲望越来越淡,试想,十几年后,随着观众的流失和老年人的自然消亡,我们的戏曲演给谁看?我们的观众群体在哪里?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将不复存在。

四、戏曲院团招生的尴尬

笔者所在的剧团,是一个县级地方剧团。记得1990年招生的时候,还有几千人参加考试,竞争非常激烈,所录取的人才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千里挑一。那时社会经济匮乏,一部分人把从事戏曲工作看成是“铁饭碗”,也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专业院校学习。而如今的招生状况,相当令人揪心。本剧团曾尝试过两次招生,前来应试之人寥寥无几,最终因生源不足而不得不放弃。

近20年来,我国社会进步较快,经济较之以往也有大幅提升,人们的生活富裕,加上网络、电视、电脑的普及,娱乐方式多样化,导致了戏曲事业日受冷落,甚至被年轻人边缘化。由于中国国情所限,提倡优生优育,一般城市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人们都不大愿意把子女送到院团从事戏曲专业学习。何况学戏曲表演需要3-5年时间,甚至更长,周期长,成本高。endprint

挑选学戏的学生,还要考虑其艺术天赋和身体条件,要具备吃苦耐劳的潜质。不光从小要打下扎实的基本功,更要经历“倒仓”的风险。进艺校学戏的学生,多数是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家长让孩子来此找个出路,多一个就业的机会而已。更因其择业面较窄,从业待遇偏低,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总觉得唱戏的社会地位低,导致社会、家庭和孩子对学戏有排斥感。后继乏人,如火燃眉。

五、戏曲进校园的必要性

要想戏曲事业重振雄风,并达到一个更新的层面和高度,必须要找到一个很好的契机。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最令人兴奋的是“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也就是说,戏曲要进校园了!戏曲进校园的意义重大,我们应好好把握机会,积极推动戏曲进入校园,加强和支持戏曲表演团体到各个学校进行巡回演出,展现戏曲艺术的尽善尽美,让莘莘学子零距离接触和了解传统戏曲,激发青少年对戏曲的好奇心和兴趣,普及一系列的戏曲基本知识,种下一颗颗充满希翼的戏曲之芽。

戏曲进校园有哪些重要意义?首先,任何一所学校都以育人为本。记得某所学校有两则宣传语,即“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道德的分量有多重,人生留下的脚印就有多深”。这充分说明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戏曲剧目中,都是弘扬真善美,扬善抑恶,教人“仁、义、礼、智、信”的内容。通过对剧目的观看和学习,弘扬精神传统。历史学者、文艺评论家解玺璋说:“道德感,就是中国戏曲的价值理念。”

其次,音乐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而戏曲表演过程中,不光会演唱一曲曲优美委婉的唱段,更有民族乐器现场伴奏。学生们通过观看传统戏曲表演,不但会激发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对各种民族乐器的分辨能力,更能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凝聚民族气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陶冶学生的情操。

戏曲涵盖了许多艺术元素,如服饰、舞美、化妆、舞蹈、歌唱、杂技等,综合各种艺术于一体,具备极高的审美价值,中小学生可以通过观赏戏曲剧目,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这也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地方戏曲要实现活态传承,后继有人是关键。如果戏曲走进校园,设立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学唱家乡戏,了解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戏曲的兴趣和爱好。懂戏曲的孩子多了,观众老龄化的问题将不复存在;喜欢戏曲的孩子多了,高质量的储备人才就会源源不断,院团招生也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在本剧团近一年的工作中,我们也非常热衷于戏曲进校园的工作,并组织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编排了好多剧目,组织了很多不同形式的项目,如在課堂上传授戏曲知识;教学生化戏曲妆、勾脸谱;讲解戏曲的四功五法、生旦净丑、虚拟化的表演程式,甚至是教唱腔、教身段,等等。用我们的热情,帮助学生们提高对戏曲的了解,提升他们对戏曲的关注度。如果我们能把戏曲进校园的活动长期进行下去,通过潜移默化和苦心经营,那么我们可以展望一下未来:戏曲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食粮,戏曲艺术人才济济,戏曲事业传承者枝繁叶茂、年轻有为,高素质人才汇聚一堂,继承和发扬戏曲事业。那么,戏曲的明天将会更美好,中华民族的戏剧文化也必将在世界文化中占据更显著的位置。

综上所述,戏曲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积淀的精华,是我们的国粹和瑰宝,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发扬它。戏曲进校园不仅可以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提升精神境界,更是普及中华民族优秀戏曲艺术的康庄大道。不远的将来,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走近戏曲、了解戏曲、热爱戏曲、传承戏曲,并将之发扬光大!endprint

猜你喜欢

必要性戏曲校园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