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行动目的在角色塑造中的作用

2017-10-25余丹

戏剧之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心理学动作母亲

余丹

【摘 要】艺术心理学是一门总结和概括有关艺术领域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学科,根据这一学科的基本原理,具体到戏剧角色表演创作中,角色的内心意识、矛盾的阐释、从动作到行为的有效控制等方面构成了角色塑造的规律,演员可以借此有效完成角色创作。本文将依据艺术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结合个人舞台实践,浅谈抓准行动目的在角色塑造的三个阶段分别起到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行动目的;角色塑造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8-0016-02

黑格尔说:“能把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表现出来的是行动。人最深刻的东西,只有通过行动才能付诸实现。”想了解一个人,可以看他做了什么,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动则能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而一个人的行动又必然会受到其行动目的的驱使,因此,行动目的能够直接影响人物性格的体现。演员扮演角色同样也是,能否抓准行动目的将直接影响到演员对角色的塑造。本文将依据艺术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结合舞台实践,浅谈抓准行动目的对角色塑造的重要帮助。主要从三个不同阶段具体探讨,即行动目的在认识角色、体验角色、体现角色阶段分别起到哪些积极作用。

艺术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研究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过程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包括艺术创作中的感知、情感、想象、思维;艺术欣赏中的理解、判断和鉴赏,以及艺术家的心理个性与结构等,凡是属于艺术领域的一切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都是艺术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艺术心理学与表演学有着紧密的学科知识联系,演员的表演,以及对剧本角色的塑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艺术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用心理现象解释表演规律也能使原本空洞难懂的表演理论变得更加易懂,两者的结合实现了研究人、体现人、创作人的共同目的。

一、认识角色

演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角色,有感兴趣的也有反感的。往往自己擅长塑造的角色就感兴趣,捉摸不透的角色则不认可。与其说不认可倒不如说是看不懂。而看不懂则来源于演员对角色的认识不深入,尤其是对角色特殊心理活动的不理解。角色的特殊心理活动大多体现在角色特殊的、异于常规的行动当中,由行动目的驱使完成。

行动目的的产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分为外部影响和内部影响,也就是说行动目的是在外部环境和内心想法双重刺激下产生的。因此演员认识角色需要从角色所受的内外部影响来确定其行动目的,从而具体分析出角色的特殊心理活动,最终抓准角色的个性特征,理解角色的特殊举动。

外部环境刺激包括:第一,种族宗教:宗教信仰、国籍、种族、政治活动;第二,生活环境:居住环境、工作环境、家庭概况、活动环境;第三,教育背景:学历学识、修养素质、技术才能;第四,人际关系:与亲属之间、与同事朋友之间、与其他人之间。

自身内心的刺激具体包括:第一,道德标准:人生价值观、性取向;第二,志向愿望:梦想、志向、自身定位、生活態度;第三,脾气秉性:脾气、情结、语言;第四,兴趣爱好:特长、喜好;第五,智商/能力:智力、想象力、判断力、控制力。

以舞台实践话剧《晚安,妈妈》为例来具体分析。该剧根据美国女作家玛莎罗曼1983年获普利策奖的剧本改编,整部剧只有两个角色,讲述从小身患癫痫的洁西面对一团糟的生活,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并陷入深深的绝望,她发现自己唯一能做的只有自杀。在她准备自杀的当晚,她把计划如实告诉了母亲,母亲疯狂阻止,两人不断争吵,渐渐揭开了母女俩令人心疼的生存现状,最终洁西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展现对生命的思考。

初读剧本,洁西的行动是难以理解的,很平常的夜晚突然就告诉母亲自己要自杀,并且就在两个小时之后,面对母亲的悲痛与阻拦毫不动容。但经过分析我们会发现,洁西的行动有她自己的目的。

洁西受到的外部环境刺激如下。

种族宗教:无。

生活环境:与母亲相依为命,住在偏远郊区,周边没有其他住户,开车去最近的邻居家要十几分钟,没有固定工作,平时不出入任何娱乐场所,一两个月才去一次私人杂货铺。母亲喜欢交友经常不在家,她大多一个人在家。从小喜欢跟爸爸待在一起,自记事起父母就一直争吵,成长的全部记忆都是家里的打骂声。父亲去世后,不清楚自己恨不恨母亲,但她忘不掉父亲临死前母亲破口大骂夺门而出的情景。

教育背景:没有学历、没有阅历、没有特长,对职场完全陌生,无法胜任何工作。

人际关系:没有朋友,周围所有人包括母亲的朋友都拿她当怪物看。

洁西受到的来自内心的刺激如下。

道德标准:洁西认为尊重很重要,儿子犯罪她相信儿子自有他犯罪的理由,丈夫出轨她认为丈夫有选择的权利,唯独她自己没有约束的资格。

志向愿望:母亲爱父亲;父亲还活着;儿子不要长大;丈夫还爱她。

脾气秉性:自卑、独立、真实、直接。

兴趣爱好:料理家务、品尝母亲做的热可可。

智商/能力:天生癫痫导致记忆力极差、身体不受控制、容易乱想、自我麻痹。

洁西所受到的内外部刺激是相互对立且没法化解的,一方面是各种生活的不如意;另一方面是身处困境很被动,永远被通知,永远被安排。

二、角色体验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曾指出,心灵分为三个层次,即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也就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碰到问题时相对应的平衡和补偿因素,这种隐藏在潜意识里的原始表象,被人们的感知激活,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组织重构,形成了某种具象。从表演学角度理解,显现出来的具象就可以看作是艺术形象。这一点在演员角色塑造过程尤其是对角色深层次的心理体验方面起到重要影响。

精神分析法的创立者佛洛伊德对人类潜意识的解释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表演学,他说人的精神活动是在多种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的,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演员在角色体验过程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发展阶段,而揭示这些层次可以帮助演员在角色体验阶段提高对角色情感的深层感受,如何揭示这些层次则离不开对角色行动目的的把握。endprint

话剧《晚安,妈妈》,洁西自杀前竭尽所能为母亲安排好一切,一会叮嘱母亲要学着换洗窗帘和沙发套,一会又叮嘱她按时清理垃圾,等等。这些行动从表面上看,都是毫无关联的生活小事,演员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局限于只知道要做这些小事,至于为什么做,或者怎么连贯做让自己忙活起来,就彻底忘记了,最后导致没法感同身受。

演员在角色体验阶段,必须学会从浅层表象挖掘出根本原始表象,要把一件件单元事件串联起来,把一个个单元行动目的结合起来,以看到角色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洁西做的每件事都是一次单元行动,因此她有很多个单元行动目的,比如让母亲学着洗窗帘、让母亲独立拆卸家具,等等。如果分别从一个个单元行动分析,会误认为洁西行动的目的是想表现自己舍不得母亲。可问题是,如此这般的不舍和不放心,那又为何要自杀呢?因此角色的情感体验还需要演员逐层分析出角色每一个单元行动的目的,并且把它们串联起来,找到行动核心,准确捕捉到角色情感的变化。洁西之所以做这么多,绝不是不舍,更不是留恋,而是为了少些牵挂。

三、角色体现

格式塔心理学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完整性。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具有内在规律的完整历程,任何一种经验现象以及其中的每一个成分都相互牵连,任何局部过程都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这一点影响着角色塑造,对演员创造性动作的设计与整体情景的把握是有启发的。

人心里想什么身体就会跟着动起来,例如,愤怒的时候,手就会不自觉挥起来。演员对角色的体现也常常通过肢体动作来完成,然而肢体动作也不是随便创造出来的,哪怕是角色身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动作,都必须符合完整性。一个动作的产生不仅要看它发生的瞬间是否传达出了角色该有的态度,更重要的是这个动作放在作品规定的情境和矛盾冲突中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角色的思维逻辑和举止习惯。很多演员总担心观众看不懂而拼命刻意夸大肢体动作,殊不知,自认为别出心裁的个性化创造在观众看来却是莫名其妙。肢体动作和语言动作作為体现角色的两大支柱,受到角色心理行动目的的高度控制,因此把握好行动目的,能够让演员创造出精准的角色肢体动作。

话剧《晚安,妈妈》一次特殊的排练。一天,导演来到排练场对演员说:“请开始洁西找毛巾那段。”为了让观众体会洁西找毛巾的焦急心情,演员设计了夸张的肢体动作,如大口喘气、发疯奔跑、翻箱倒柜、东瞟西看、胡乱砸脑袋、蜷缩全身、痛苦蹲坐,等等。演员表演完后,导演突然说他临时急事,需要马上离开,排练取消,并且叮嘱演员锁好门。正当演员打算锁门的时候,发现钥匙不见了,于是她开始到处找钥匙,整个过程如下:原地愣神冷静回忆、迟疑走到工作桌边、沿桌子周边来回检查、原地再一次愣神回想、伸手擦头上的汗、抱歉地看着导演。这时导演会心一笑,拿出了故意藏起来的钥匙,并让演员比较两次找东西的不同。实际上,导演是借此告诉演员,一个人是不可能在毫无目的的情况下就直接开始行动的,舞台上也是。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为了表达某种情感而直接唤起结果式的动作,也就是说,绝不可为了着急而着急,为了痛苦而痛苦。角色行动应该是有机的,每一个动作环节都是基于一个明确目的之上且赋予动作严密合理逻辑的。

艺术心理学是一门总结和概括有关艺术领域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学科,根据这一学科的基本原理,具体到戏剧角色表演创作中,角色的内心意识、矛盾的阐释、从动作到行为的有效控制等方面构成了角色塑造的规律,演员可以借此有效完成角色创作。至此,笔者依据艺术心理学的相关基本知识,结合角色创作过程,简单介绍了如何把握行动目的,帮助演员塑造角色。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吕景云,朱丰顺.艺术心理学新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3]李锦云.表演心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学动作母亲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动作描写要具体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